
关于殡葬的性质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doc
15页关于殡笄的性质及其相关冋题的思考h改革开放以来,的殡葬业与其他行业•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 曝露出许多问题,比如社会上广召非议的殡葬眾利的问题、行业服务水准偏低的问 题、殡葬业右•整体索质不高的问题、坟墓“白色污染”、占地增加引发的环保与可持 续发展的问题、强制推行火化导致的群体事件的问题,等等等等无庸讳言,从总 体上看,殡葬业与人民群众的需耍、社会的期望、党和政府的要求还有•段不小的 距离,与先进国家的殡葬业相比也有较大茅距笔者认为,这…切问题的解决需要 •个相半长的时期,也需要各方(不仅是殡葬业,政府及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和 付出极大的努力为此,我们首先必需弄清三个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贯之以实践:•是从根本丄认清殡葬业独特的性质,其与其他行业的本质不同在那里?我们乂如 何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这种独特性?二是殡葬业如何考虑到和谐社会建构的需耍, 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指导,贯z以深厚的人文关怀,从人性、人道及历史 传统、民族心理定势等各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殡葬中的祭祀礼仪问题?二是殡葬业 如何尽快地捉升整体索质和水平,以促进殡葬济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一、殡葬:处理尸体的行业抑或生命传承的事业?性质指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殡葬业的性质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 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十分模糊的认识,以至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了许多误区。
比如: 在许多文章中,殡葬管理者与殡葬业者都在讨论…个问题:殡葬业是“社会公共服 务业”还是“社会公益申业” ?如果是前者就应该放开经营权,实行完全的市场化; 如果是后者应该由国家垄断经营,不宜市场化这种讨论很有益处,但只是一个殡 葬业经营方式的问题,并菲是殡葬的本质属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许多殡葬的 管理者和殡葬的从业人员有意无意都把殡葬业视为“烧死人、理死人”的行业这 是非常错误的看法,也导致了许多实际操作上的问题殡葬业的本质属性决非是处理丿「体的“社会公共服务业”(或“社会公益事业”), 而是牛命传承的茅业是下 代人传承上 代人之血缘生命、人际社会牛命、道德 牛命及精神牛命的特殊过程如果把殡葬业理解为一-种用科学技术处理丿「体的产业, 犹如工业、农业、第三产业那样的生产部门,则市场经济求效率、求利润的规律内 在地产生一种要求:对厂体的处理越快越好,最后不留一点痕迹就最好所以,在 现代也就出现了人生的最后一幕一一逝者追悼会只开二十几分钟就结束的现 象,而且也出现了逝者下葬后的祭祀是封建的迷信,要全部取消的议论,还有让所 有的骨灰都“下海”的提法,等等但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 殡葬的本质都是生命传承的事业,要用人文化的方式来安排。
殡葬固然也有运用科 学技术的问题,但更重要的则是人性人道人伦和文化传承问题,其特殊性一定耍认 识清楚关于殡葬的本质问题,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第…,我们从现实社会的状况来看在五十年代我国殡葬业推行火化吋,引出 了“人死如灯灭”观念的大流行干绥鑫先牛冋忆说:“1954年,我们开始推行火化, 到了 1956年,火化的宣传和实行T作得到了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为吋宣传火化主 耍内容是宣传讲科学、破谜信不少人认为人死后仍有灵魂,火化时会感到痛,因 此不忍心将亲人火化我们就向他宣传人死如灯灭’,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现退 -步讲,如果厂体真的有感觉,那么在土里慢慢腐烂不是更痛苦吗?还有-个重点 就是宣传火化能够大大减少丧葬费用方虹整理《那时,我们如此推行火化》,文 载《殡葬文化研究》2006年2期,第31页)可见,在推行火化的丧葬方式过程中, 往往引发出这样一种生死观:死有什么呢?人一•死什么都不他道了;有什么可怕? 一死烧之,一烧抛之,如此而已这是很危险的观念,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虽然 人之肉身永存的观念非常错误,而“人死如灯灭”的观念则有着更大的问题,这会 导致这样二种灾难性的后果:或者让人们在牛前沉溺于肉欲,无所顾忌,甚至胡作 非为、无恶不作,口头语是:“反正都是要死的,有什么不能干啊!老子做了乂怎么 样! ”或者心如死灰,寻觅不到任何人生的价值,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人生动力,思 想深处的观念是:“人都要死,一死万物空,一亡万事休,努力又为了什么呢?奋斗 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二种危险的人生观与人生实践方式。
为今社会为何道德 的总体水平长期不如人意、为何社会上总有那么些亡命之徒横行不法?除诸多社会、 家庭、教育等方而的原因外,“人死如灯灭”观念的广为流行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健康及合理的牛死观应该是:死是人之“牛活的中止,但牛命可以永存” 因为人之血缘、人际的社会牛命的牛死与牛理性牛命的死亡并非同步从大多数人 生存的实况来看,人们一般都会有后代,所以,逝者已矣,但却因其有绵绵不绝的 后代,血使其血缘生命在生理性生命中止Z后仍然存在而且,人们在社会中生活 数十年,人际关系的建构非常复杂、非常丰富,即便其死后,仍可能有众多的人记 得他或她,这样,其生理性生命虽然中止了,可其人际的社会生命应该还在延续 古人特别重视血脉的繁延、对逝者的丧葬和祭祀,这都是为了让逝去者的血缘 生命与人际社会的生命能够永存实际上,正是因为人们逝后还有血缘的人际的生 命存在,才有殡与葬的活动,才会产生现代的殡葬产业其次,人Z精神生命的死 亡与生理性生命的死亡亦非同步有许多人,生前创造了一些永恒性的精神产晶, 如音乐、绘画、文学的创作,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的发明创造,如 道德人格榜样的矗立,如世间丰功伟业的创建,等等,那么,虽然其生理生命已完 结,可因其“立徳、立功、立言” 了,则其精神生命永存于世。
也就是说,在生理 生命中止Z后,其精神生命还在延续,这也即是对死亡的一种超越从以上两点來看,人们都要坚信:死亡是人生活的结束,而非生命的终结意 识到这些道理非常重要,人们可以从中明白自我的人牛责任是:第-、努力地从• 个牛理性自然性的牛命蜕变为家庭性社会性的牛命,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 系第二、随顺自然之生理生命与社会生命的发展,去成家立业,孝顺长辈抚育后 代,构建h我z血缘生命第三、努力奋斗,创新创业,立德立功立言,获得永恒 之精神生命,终则超越死亡这就把“死”的实存转变成为了“生命传承j如果殡葬业在处理“死”的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在社会上自觉地大力推进这种 合理的牛死观的建构,就可以让厂大的民众在“由死观牛”中获得道德及人牛观的 涵养,突显了殡葬业作为生命传承事业的特征此外,殡葬从业人员必须意识到, 也正是因为人Z血缘的人际社会的和精神生命可能在逝后永存,才让殡葬业有了存 在的根基和广泛的发展领域;而殡葬业也必须在如何让人们人际的血缘的精神的生 命得到永久存在及充分展开(亦即牛命传承)上下功夫,开发新的殡葬样式和产品, 才能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如果从生死哲学的角度看与人类共始终的殡葬活动,其实质就是人类试图突破 “生” “死”之界的让生命永远传承的不懈努力。
无论是土葬、水葬、火葬,还是树 葬、天葬等等,都包含着人类追求永恒存在的企盼比如土葬中的防腐措施及厚葬 的现象,就是希望逝者有复活的可能,或者至少在阴间也能获得与在阳间同样甚至 更好的生活而水葬、火葬和树葬等等葬式,则是人们认为必须让厂体尽快消失, 让逝者灵魂能够解脱再生为然,人类试图超越死亡,获得永生的追求是一种悲壮 的最终总是归于失败的努力,但在殡与葬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丧葬文化, 从而使逝者安心,遗属们也获得了一种精神的慰藉、一种无穷的期盼、一种刻骨铭 心的记忆,文明与文化就在这种追求中绵延不绝,这其实就是人类解决死亡问题的 特殊性所在,而其他一切生物都没有这样的观念与操作第二,我们具体来看殡葬改革的方针:“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 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这个改革方针的核心是改变千百年 来传统的“丿体入土葬”为“火葬”应该说在五十多年的历史上,这个殡葬改革的 方针曾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随着吋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 等各个方面的状态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今天有必要仔细地反省这个改革的方针,加 以某些修正许多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区分了 “火化”与“火葬”,也就是说,方针中 的提出的“实行火葬”难以操作,2005年统计的53%的遗体火化率、450、2万 具厂体实质都是“火化”而非“火葬”,因为绝大多数丿「体火化后的骨灰都葬入了公 墓。
原先推行这个改革方针最大的FI标——完全节地(火葬后就完成了所有的殡葬 活动)——根本没能实现而且,火化并没有减轻厂体入土葬造成的问题,只在形 式上有所转变按吴满琳先生的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 质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总和按平均每具「体60公斤,衣服、鞋、 帽、被褥等共5公斤,所用柴油15公斤计算,燃烧反应后牛成3公斤骨灰加77公 斤有害气体以2002年的数据计算:我国火葬率达死亡人数的50、6%,每年就有 414、92万个遗体需要火葬则每年要消耗6、2238万吨柴油,烧掉26、97万吨高 等有机肥料(遗体)并产生31、95万吨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关于“殡葬 五问”的联想》,文载《殡葬文化研究》2006年5期,第18页)可见,如果从环保 及生态的角度而言,火化并不比土葬先进,造成的污染可能更大;而火化后又土葬, 在经济上也不可能节约,那么,我们为何要以“实行火葬”(实则火化)为殡葬改革的核心方向呢?第三,我们再来反省殡葬改革的走向问题许多同志都认为:由“保留遗 体”到“保留骨灰”是我国殡葬习俗的第-次革命;而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 保留文化”,是殡葬习俗的第二次革命,最终FI标是实现节地葬直至不占任何土地, 骨灰全部实现抛洒葬。
笔者并不反对抛洒葬,如果把其作为一种人们可以口由选择 的葬式也是可以的,但笔者觉得若以此为殡葬改革的最终H标及大政方针则要慎重 一方面,提倡殡葬习俗第二次革命的主要理由是:死人与活人争土地,已经出现了 “死墓危机”,将来整个大地会布满坟墓在某个特定地区、特定吋期段,是有可能 出现“死墓危机”,比如上海,人口高度密集,且政府如果不批准新的墓区用地的话 但从全局来看,这种担忧实际丄是典型的杞人忧天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600 亿人逝去了,按每人一墓来估算,整个地球皆要覆盖几次,但为什么没有呢?原因 很简单,有句老话:孝不过三代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老人通常知道父亲的 墓之所在,也可能知道祖父的墓在那里,但有几个人知道曾祖父的墓址?三代过后, 大部分的墓将自然淘汰可见,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地会被墓地全部占 满”是一种对不会出现的结果的忧虑,完全不必另据有关资料,荷兰人均占有土 地而积比还要少,但安葬遗体却可以自由选择火化还是土葬,并没有岀现所谓 的“死墓危机”这些还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将逝 者全部火化H骨灰皆抛洒掉,亦即实现完全火葬的FI标,将会造成民众道德培 育方面的灾难性后果,对创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要慎之又慎。
严格来说,火化主要的不是中华民族的殡葬传统,而是佛教东来带来的丧葬方 式,以及古代中原地区周边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英与大多数民众的生死企盼 是不符的而且,仅仅从科学与理性的角度去盲门地追求提高火化率,已经带来了 社会和谐及民众道德水准方面的重大问题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宗教的民族,中 国人的精神与心灵的超越、人之道德观念的涵育--般要求之于祖先崇拜人们 从事殡葬的活动本质上就是生者与逝者之间血缘生命、人际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 传接过程,其本身是超越理性与科学耍求Z外的如果我们仅仅以科学与理性的手 段来处理殡葬问题,就可能会把生命传承的血脉割断•味追求火葬、海葬、不保 留任何东西,完全不考虑人性人道人文方面的需要,与中华民族殡葬的木质是不符 合的这样,在保留逝者的某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