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章复习与测试134.doc
4页一轮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一、考纲要求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纸质壁分离和复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理解渗透系统2、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难点1、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2、理解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三、教学方法及教具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为: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归纳法四、教学过程导课:通过检查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掌握学生预习情况1.渗透作用:(1)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_______的扩散过程一个完整的渗透系统,由两个溶液体系以及两者之间的_______组成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现象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_________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_________③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水分进出平衡4.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1)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2)现象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___水,发生__________现象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___水,发生________________现象教授新课:考点一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突破要点一: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分析突破要点二:渗透作用发生的现象分析1.该装置中哪些物质分子能通过半透膜?2.水分子的移动呈现出从 到 。
3.两种溶液存在浓度差,该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还是质量浓度?4.液面上升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液面上升速度会如何变化?5.△h与什么因素有关?6.液面静止时浓度差为0吗?总结提升:1.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双向扩散),大分子则不能通过2.浓度差:渗透系统的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3.水分子移动方向:物质的量浓度高到物质的量浓度低4.浓度差越大,液面上升越快 5.浓度差越大,△h越大6.液面静止不是两侧浓度相等,而是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合作讨论,完成习题1.某小组利用图甲装置进行渗透实验,A为清水,B、C为蔗糖溶液,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液面变化如乙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中B的浓度大于C的浓度B.图甲中B的浓度等于C的浓度C.图乙中B的浓度仍大于C的浓度D.图乙A中的水分子扩散到B中的速度等于B中的水分子扩散到A中的速度2.(2018·南通模拟)将水和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分别置于下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侧液面下降,乙侧液面上升B.水分子只能从甲侧进入乙侧C.淀粉分子可以从乙侧扩散到甲侧D.液面静止时,甲、乙两侧的浓度相等3.下图A为两个渗透装置,溶液a、b为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且a溶液浓度
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_________相当于一层半透膜②_______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2)原生质层的伸缩性_____(填“大于”或“小于”)细胞壁的伸缩性2.实验步骤:3.质壁分离的表现:(1)宏观:坚挺→萎蔫2)微观①液泡:_______②细胞液:颜色_______、浓度_______、吸水力________③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总结提升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生物膜的这一特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2.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比较①共性:都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而不允许生物大分子物质通过②区别:a.半透膜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b.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膜,磷脂和载体蛋白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吸收的选择性细胞死亡或膜载体蛋白失活后,其选择透过性丧失合作讨论,完成习题(2014·全国卷Ⅱ)将某植物的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 mol·L-1五、教学反思本节关于渗透作用微观水平上的理解很是困难,在学习时一定注意从宏观现象开始,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理解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运用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去解决实际问题。
合作完成习题环节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更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流的合作技能 习题选取上有较大提升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