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专题:二年数学1-6单元.doc
49页二年级数学通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学要求: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测量统一长度 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1)同学们,别针、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3、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三、练习巩固,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四、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3、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4、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 :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 (麻烦) 2、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介绍米尺 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3、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4、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5、汇报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三、实践活动 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尺子、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吗?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二、探究新知1、课件演示:将图形分解成线段。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 2、测量线段的长度 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 3、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线段“直”的特征 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 4、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5、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 6、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 指导线段的画法 三、课堂作业设计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 演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 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 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单元教学要求:1.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单元课时安排: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 1课时左右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8---P10例1、例2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教学重点: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景导入,激发兴趣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