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必修一课文引用诗文汇编.doc
21页必修一课文引用诗文汇编 课本引用的古诗文《乡土情结》良辰美景奈何天【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赏析】这是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的一支曲子在春香的鼓舞下,杜丽娘违背父母、塾师的训诫,走出深闺,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她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在小庭院中,而引起了她的自我觉醒这里有对礼教的不满,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有对春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临江仙 · 忆昔(一)马下传杯马上去,少年狂荡堪夸今朝残红落谁家?洛阳秋风起,弹泪忆兰花 西楼一别真似梦,争忍醉听胡笳?断肠唯劝把餐加莫道情如故,故人在天涯《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这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北,一作“内“何当两句:想象回家后深夜畅谈的情景烛燃既久,烛心结成穗形的花,烛光为之昏暗,须用烛剪剪去何当,犹言何时。
却,回溯《渡汉江》 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本诗是作者由贬处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逃归洛阳时途经汉江(汉水中流的襄河)时所作被贬的人,多年不与家人通信息,无日无夜不思念家人;他也深知这期间的家人也在深深地惦记着他在归途中,他多想早些到家,多想见到一个乡人,先探知一眼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但诗人却说:“近乡情更怯”,一个“怯”字反映作者的复杂矛盾心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一些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这一段时间家中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呢因此反而“不敢问来人”这是宋之问的心情,这一心情也代表了许多长年在外,而回家的人在路上的心情,而这一繁纷复杂的心理活动,仅用二十个字表现出来,不能不说是脍炙人口之作《渡桑乾》 刘皂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 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
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长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游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赏析】情深似海,义重如山的母爱,作者仅用了30余字,既有第一句的“深情直白”,又有第二句独特生动的“画面描写”,还有第三句中的比喻,让你去感受母爱的温暖与厚重从听觉、视觉、触觉多角度进行描写,可谓一字千金,炼句提词真可谓常人所不能及,将母爱在简洁纯朴的文字中表达的如此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赏析】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留别王侍御维》 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赏析】这首诗应是作者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怨悱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赏析】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去此时,有人对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为霸《项羽本纪》)但项羽见秦宫室都被烧残,又急于东归,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本纪》)那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本纪》)项王听后大怒,将其烹死《南园》其一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赏析】《南园》组诗共十三首,是李贺闲居乡园时的杂咏,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反映了作者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南园,李贺福昌故居的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赏析】这是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两句诗诗人原在外面做官,后来辞职回到故乡 “羁鸟”、“池鱼”比喻做官诗人认为在官场中生活很不自由,就像鸟在笼子里和鱼在池塘里一样旧林”、“故渊”比喻自己故乡的大自然,诗人对自己故乡有深切的怀恋 之情这两句诗反映出诗人酷爱自由、不愿做官的性格[原作]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古诗十九首 ·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赏析】本篇表现女子思念远行异乡的情人首追叙初别,次说路远会难,再叙及相思之苦,最后以勉强宽慰之词作结胡马,北方所产的马这句说,胡马南来后仍依恋北风越,南方的越族越鸟,即南方的鸟这句说,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
这两句说,禽兽也不忘故乡暗示物尚有情,何况于人!“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赏析】相传狐狸死时总把头枕在所穴居的山丘上,这一习性常常作为忠于故乡的象征如屈原在《九章·哀郢》中用“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来表明自己对祖国的眷恋鱼游濠水的自在”【赏析】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们两个人出去散步,经过一个小河,河上有一个小桥,叫石梁,那个水叫濠水庄子看鱼在水里游,他说你看鱼在水里多么从容,真快活惠施真的是一点情调都没有,他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惠施继续说,我不是你我当然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鱼是快乐的,但是你不是鱼,你当然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庄子后来用一个非常巧妙的话来结束这个辩论,他说,你说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的了《前方》《黄鹤楼》 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赏析】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昔人驾鹤登仙,如今已杳无踪迹,眼前只剩下了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于是诗人登临古迹,睹物思人,即景生情,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写下了这首千古不朽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悠悠地飞走了,鹤去楼空,这地方只留下一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回来了,唯有那渺渺白云,千年依旧“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天里遥望,阳光照耀下的汉阳平原,树木枝繁叶茂,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那一片碧绿的芳草,长得密密匝匝,郁郁葱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至黄昏,眺望远方,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浩淼的大江,迷雾茫茫,归程正远,不由得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乡愁!全诗感情充沛,气象苍茫阔大,音律谐美,文采飞扬,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宋代著名诗歌理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当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离开了黄鹤楼。
传说总归是传说,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的《鹦鹉洲》“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前四句与崔诗如出一辙又如《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也有明显地摹学此诗的痕迹清人沈德潜以为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清人孙洙(别号蘅塘退士)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百首》,将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了“七言律诗”的首篇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历代屡毁屡修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又说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②昔人,传说中的仙人③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当年故地《涉江采芙蓉》(无名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赏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