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doc
6页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T宏在回族学研究中,対女性问题鲜有触及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中国大文化背景中社会科 学研究的“男性化”倾向;另一方而,也与回族研究中缺乏对女性的应有重视及女性研究力量 比较薄弱的实际密切相关如若只从“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角度谈回族妇女问题,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其至反 感虽然,在这些被人们已经用“滥” 了的口号背后,充斥着长期父权制社会影响下对妇女的 种种不公正与偏见,但若脱离妇女与人类文化及人类解放的关系而单纯就女性而谈论女性,势 必造成妇女研究中的理论偏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纽成部分,各民族妇女长期以來所处的 地位和所受的待遇,乃是各民族历史的产物,而且同各族人民的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宗教制 度等密切相关具体到回族女性文化而言,她从属于回族的民族文化,反过来说,回族文化也寓 于回族女性文化Z中回族妇女几乎参与了冋族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从某种意 义上讲,回族女性文化要比男性文化更具代表性,更具冇回族传统文化的特征所以说,对回族 女性文化的探讨,对于全面研究和了解回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族形成于封建社会中晚期,其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能脱离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 境。
我们常说,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织融合的结果这其中,有文化 的融合,也有人的融合前者,保证了回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立足于新的土地;后者,则是 这个全新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重耍条件回族的先民,对追溯至唐代而来中国经商的穆 斯林“蕃客”,但却以元代东迁的穆斯林为主这些人,或由于当时交通条件艰难,或由于战争 环境恶为,除个别上层人物携带家眷东来外,绝大部分是男了只身前来中国他们后来散屈全 国各地为民,与当地妇女通婚,建立起新的家庭由于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通婚的对彖,应该 是以汉族为主这些嫁给穆斯林男子的妇女,按照伊斯兰教义及中国传统“嫁夫随夫”等礼 教的耍求,改奉了丈夫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并遵守其风俗习惯,成为新的回回穆斯林成员可以 说,这种“通婚”是与冋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相适M的,也是与回族散布全国与主要是汉族的 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联系的条件分不开的它一方面促进了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也客观 上为两种文化的结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回族女性的价值观念体系也是 植根于中国封建文化的土壤Z中特别是回族形成的时期,正是宋明理学将“男尊女卑”观 念发展到高峰的时期,町以说,中国封建礼教的枷锁从一开始就套在了回族妇女的脖子上。
随着冋族社会的发展,1叫族学者在建立自己民族思想规范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对妇女 的礼教要求如中国封建社会宣扬的“三纲五常”,明确规定了社会成员的尊卑等级制度,以 及家庭伦理道徳规范,被推崇为“当然不易”的行为准则明末清初以来的回族学者结合伊 斯兰教律和回族实际社会状况,对“三纲五常”有较多吸收和融合,并概括为与伊斯兰教“天 命五功”并重的“人道五典”,使其互为表里如刘智在《天方典礼》卷十论及“妇道”时 写道:“妇尽其为妇以敬其道五:言必遵夫,取与必听令,不私出,不外见,不违夫所欲”一句 话,就是妇女的一切,都该以丈夫的意愿是从没冇丈夫的许可,不许私自出门,不能随便与外人 相见这就使得以男性为中心封建宗法制社会中的冋族女性,长期处于卑下与服从的地位 这种情境下牛•成的回族女性文化,在和当意义上只是男性文化强制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她们的 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参与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甚至精神活动方式,如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 式等等都受制于男性,呈现岀男性主宰化的特征具备克己、坚忍、谦逊、勤奋、端庄、温 顺、虔敬的回族女性被公认为是正统并努力塑造的传统人格的女性形象就其本质而言,这 种传统形象是冋族女性长期以来所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及其社会角色的真实反映。
她们被 甩岀社会牛产及生活之外,经济上无以自立,活动天地囿于家庭四壁,缺少发展空间,山此也禁 锢了心理扩展的空间她们默默地顺从着封建道徳标准的要求,有的还成为封建礼教的“女 性楷模”如《新元史》和《明史》的《列女传》中都曾彰扬过的丁刀娥,她是回回著名诗人 丁鹤年的姐姐,熟读诗书,并是丁鹤年幼时所学的启蒙老师丁月娥长大后嫁给江苏芜湖的葛 通甫葛家为大户,月娥到葛家后,“事上抚卞,一秉礼法”①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元朝统治摇摇欲坠至正十二年(1360年)的夏天,陈永谅军顺长江而下,攻打芜湖丁月娥带 着众女祥躲到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不久,陈永谅军攻破了太平此时,月娥不甘在乱兵中 受辱她叹道:“吾生诗礼家,可失节于贼邪!”便抱着H己的女儿投水而死,跟随她的九名妇 女亦从Z赴水而死月娥Z死,为吋人大为称道,因为这正是符合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耍求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血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教条,有多 少妇女为“节”而死丁月娥熟读诗书,思想中深深打上了 “贞”、“孝”、“节”的烙印,所以 她做岀了 “拼死保全页节”的举动从丁月娥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礼教对冋族妇女影响 Z深。
研究冋族妇女问题,不能抛开伊斯兰教的因素这是因为,冋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对回族社会而言,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体系,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具体影响了回族 社会牛活与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影响到回族妇女的社会地位伊斯兰教有关妇女问题的规定来源于《古兰经》这部产生于7世纪的经典“在当时妇 女还是被人占冇,可以随意玩弄和常常处于近乎被奴役状况的社会里”,它“所载明的清规戒 律约束了男人对女人的最粗暴凌辱,保障了妇女的财产利益”②它大人改善了阿拉们妇女 的境遇,使她们能够享有过去不能享有的受人重视的地位如《古兰经》中主张男女在安拉 面前是平等的;规定妇女和男子一样,有继承遗产的权利,有做证人的资格等所有这些,从历史 上来看,都远远先进于当时欧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伊斯兰教的一些规定,如禁止包办、买 卖婚姻,禁止血亲婚呢,提们夫妻间的互敬互爱,男女双方在婚姻问题上权利对等等,仍然冇其 进步意义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伊斯兰教在实践中很快废除了《古兰经》中妇女所具有 的权利与妇女权利的缩小密切相联系的是穆斯林妇女的蒙血纱和深闺制度……山于深闺 制度,妇女不再能经常去清真寺既然清真寺是文化教育中心和宗教中心,妇女在文化上很快 就完全处在边缘地位。
她们在社会、心理和经济上都被憋在死气沉沉的状态中,这就完全阻 碍了她们整个人的发展”③回族伊斯兰教在其发展的过程小,在有关妇女问题上同样撇开 了传统伊斯兰教中的积极因素,并在适应小国封建宗法制社会政治、经济的同吋,将传统伊斯 兰教中一些冇关妇女的不利因素与中国固冇的纲常伦理说教揉合在一起,牢牢地套在回族妇女的脖子上如回族学者刘解认为:“吾教最谨最严者,无过男女之礼,以具为人道 之大端也”④所以,和汉族相比,回族妇女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更低,她们生活得更沉重,更艰 难有人认为,回族妇女地位的低下主耍是由丁•宗教的原因,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如伊斯兰教 中并未主张“从一而终”,而是允许妇女在被丈夫休弃或丈夫广故后改嫁的但实际上在社 会舆论和中国封建道徳传统的影响卜•,回族妇女在重嫁问题上是受到阻挠冥至是禁止的;在牛 育观上,伊斯兰教认为“是男亦不足恃,女亦不足畏矣”,但山于受中国传统“重男轻女”观念 的影响,生女孩的回族妇女往往会受到歧视;伊斯兰教提馆妇女受教育,穆罕默德就曾说过: “求学是穆斯林每个男女的义务”,而中国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徳”的观念却使历史上冋 族妇女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再如缠足,按照宗教的观点,这是违背“安拉”造化意志的行 为,但回族妇女却深受其害。
总之,历史上影响冋族妇女的诸种因素中,有伊斯兰教的,也有中国传统道徳规范的,这也 正可说明回族文化对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贯通回族妇女是回族文化的创造者虽然,在父权社会中,她们始终难以摆脱男性观念的影响, 很多时候表现得顺从、胆怯和认命但她们作为回族的“一半”,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和 责任在回族文化中,凝聚着回族女性的智慧、创造和贡献与中国许多民族不同,冋族并不是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迪不是地缘、语 言联系的结果她是山來自域内外的各族人在伊斯兰教纽带的联结下长期融合而成的,其形 成过程与其使用汉语的过程密切相关由于凹族的族源是多元的,汉语的使用不仅统一了从 唐代到明代陆续不断东入中国的各国穆斯林之间的语言,也适应了中国以使用汉语为主的实 际共同语言的形成,是冋族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回族文化得以最终确立的标志冋族使用汉语的过程与其民族的形成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回族的先 民们之所以放弃母语而以汉语來作为本民族的语言“主要是山于大量与汉族通婚所致”⑤ 这些嫁给回回男子的汉族妇女,在回族先民学习和使川汉语的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 别是在冋族家庭教冇中,可以说,她们是这些冋族家庭了女教冇的第一任教师。
对汉语的通用, 是回族区别于英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显著特征,同时,乂为回族接受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 国传统文化大开了方便Z门,以致于在回族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诸如王岱舆、刘智、马九皋、 李贽等精通汉学并为整个中华民族所自豪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而回族妇女対于以操持汉 语为特点的回族文化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上,回族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小手工业的经济特点在这些经济活动中, 妇女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特别在回族商业中,由于男了需要走南闯北跑生意,妇女则承 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养冇子女的重担有些妇女也氏接经商,如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领 袖杜文秀的妹妹,就自己经营杜文秀在云南腾冲的花店在小手工业中,妇女往往是丈夫的得 力帮手但在回族历史上,回族妇女是作为“配角”出现的,她们的辛勤劳作不被社会所注意, 虽然她们以自己智慧的双手,同男了们一道推动了回族经济的向前发展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民俗文化中凝聚着回族妇女的智慧和创造,同时 充分显示了回族妇女在保持和发扬回族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回 族妇女在衣食住行、牛产工艺等方血,创造、承袭着自己的民俗文化,并以女性特有的方式展 示口己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
它构成了回族妇女生活文化史的主体和核心,也形成了回族传 统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如回族妇女擅长刺绣,过去受旧礼制束缚,她们稍人便闭门不出,悉心 从事针线活计,因此无论贫富Z家的女孩,一般都会刺绣技巧,并且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形 成回族特有的刺绣工艺冋族刺绣作品一般多见于衣服、腰带、枕头、门帘、窗帘、桌帘、 手帕、鞋袜等LI常生活川品上尽管环境的因素阻碍了回族妇女的视野,但长年累刀养成的 审视内思的心理,敦促他们将许多遐想和梦幻川可视的形式表现出來,民族悠久的文化,经她 们的手,点化成一种美的存在按伊斯兰教习俗,回族的刺绣作殆禁止岀现偶象及动物,基于这 个要求,回族刺绣比其他民族的刺绣更注重内容的变化,其中最冇特点的是回族刺绣中所表现 的阿拉伯经文ID法由于回族为其他民族,特別是汉族杂居,回族刺绣也吸收了其他民族,主要 是汉族刺绣的楷华,这就使得回族刺绣的题材更加广泛,技巧也更加梢湛,并造就出众多的刺 绣专家如江苏苏州人金静芬(1885——1970年),9岁即开始刺绣1910年,她所绣的《苍松》 立轴获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优秀奖1915年,她乂以《拿破伦像》、《仕女花图》、《家禽图》、《双 狗图》获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青铜奖章和奖状。
她晩年所作的《鲁迅图》、《东山采茶图》、 《养鸡姑娘》、《屈原像》、《红楼梦I•二金钗》、《毛主席像》等,都是颇有影响的作品此外, 金静芬还将自己牛•平刺绣技法——线色处理、线条组织、虚实排列等,绣制成《刺绣样本》, 以传授后人可以说,金静芬是众多回族刺绣专家的优秀代表家庭是冋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在冋族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