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创办十年经验总结(1).docx
2页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创办十年经验总结(1)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第10期 36 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创办十年经验总结 杨瑞龙 龙永红 程 华 陈彦斌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创立于2003年该实验班创办之初就明确了经济学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数量分析方法和先进分析工具,既立足国内,熟悉国情,又有全球化视野,具有厚重感,能自由游走在中西两个文化平台,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经济学大师的后备人才十年间实验班逐步确立了二次选拔、双学位授予、自由退出的培养机制,以及“宽口径、厚基础”、因材施教、针对性强的培养体系,在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双学位实验班;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创立于2003年。
这是一个新型的本科生培养平台,该实验班围绕提高国际化水平、强调跨学科融合、注重科研能力养成的培养宗旨,逐步确立了二次选拔、双学位授予、自由退出的培养机制,以及“宽口径、厚基础”、因材施教、针对性强的培养体系,在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做法 截止到2022年年底,实验班共招收11届213名学生,已毕业六届133人本科毕业阶段,实验班学生进入硕士课程的比率为近80%,硕士毕业阶段,进入博士课程的学生比率为近30%,目前已有40多名同学在国外一流大学深造实验班遵循创立之初所确定的“培养中国未来经济学大师”奠定扎实基础的宗旨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一、对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从对21世纪人才素质特征的认识入手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已经或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相对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对创造力的挖掘、训练、强化,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创造力。
基于对21世纪人才素质特征的认识,可以说,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即培养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创新型经济理论人才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进行审议今天,创新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放在高等教育的突出地位因此,经济学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强烈,有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及必要的社会综合知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经济研究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综合素质人才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