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vrwvt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表.doc
17页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泰戈尔成果1: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申请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6日基本信息成果名称小麦新品种选育和遗传育种研究证书编号奖励类别品种审定奖励时间1983-2009授奖部门河南省和国家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奖励等级获奖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自从1982年建立以来,在我校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开拓者范濂教授的带领下,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转基因研究专项、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48”项目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研究课题50多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和SC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出版专著12部,育成豫麦1号、3号、9号、14号、36号、39号、45号、52号、53号、68号、豫农9901、豫农9676、豫农949、豫农201、豫农202、豫农035和豫农982等17个通过河南省或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
其中,豫麦1号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豫麦14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优质小麦新品种,豫农201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新选育出的豫农202和豫农949已成为河南省乃至周边省份的主要推广品种,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始终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些年,在小麦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和基因挖掘、小麦品种分子设计育种、小麦抗盐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已成为进一步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的重要技术支撑获奖人员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1范濂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崔党群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3詹克慧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4张清海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5李兰真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6程西永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7董中东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成果2: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申请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6日基本信息成果名称泡桐速生丰产综合技术及良种选育证书编号 91-10-076奖励类别科技发明奖奖励时间1991 授奖部门国务院奖励等级三等获奖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泡桐是我国重要速生用材树种,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省组织了50多个单位,对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泡桐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重点收集了以白花泡桐和毛泡桐为主的不同地理种源152个,3166个单株,15个具有明显特点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类型112株,选择收集了无病优树128株,在我省禹县、扶沟、唐河等地建立了大规模的泡桐基因库和试验林,为进行泡桐遗传改良、良种选育和应用基础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针对我省区域及农作物生长特点,最早提出农桐间作生产模式,总结出黄淮海平原地区壮苗培育技术规程、泡桐丰产六项技术措施、河南省速生丰产综合技术规程,最大限度发挥泡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选育出豫杂1号、豫选1号、毛白33、9501等泡桐新品种1982年,豫杂1号、豫选2号泡桐新品种选育,获中央林业部林业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泡桐速生丰产综合技术研究,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年,泡桐属基因库的营建与基因资源的研究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泡桐新品种豫杂1号的选育,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95年,泡桐良种C020、C125和毛白33号选育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林业科学事业,尤其是泡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奖人员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1蒋建平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2李荣幸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3程绍荣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4刘廷志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5茹广欣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6杨修*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成果3: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申请单位:农学院 申请日期:2010.4.20基本信息成果名称玉米杂交种豫玉22号的选育与不育化制种技术应用及其产业化证书编号2004-J-201-2-13奖励类别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时间2004授奖部门科技部奖励等级2获奖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成果简介500字左右 通过玉米自交系基础材料和育种方法的创新,选育出含热带种质的“三高”自交系87-1,丰富了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类群;育成高产、优质、抗旱、大穗型优良玉米杂交种豫玉22号,在我国我国22个省(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亿亩,曾是中国第二大、黄淮海第一大面积推广杂交种,迄今仍是山西和陕西省的主栽品种在国内外首次界定了小斑病“C小种”的侵染范围,筛选出抗病、不育性稳定的ES不育胞质源;挖掘出强恢复源A619;阐明了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机理,并首次对恢复基因Rf5进行了定位,成功攻克玉米雄性不育利用存在的三大问题,选育我国自雄性不育研究以来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化杂交种豫玉22,有力地促进了不育化制种技术在我国的大面积应用。
通过产业化操作,实现了豫玉22号的快速推广,促进了授权企业快速发展,加快了种子企业的改革进程,增强了我国种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奖人员姓 名工作单位(院、部、处)1陈伟程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刘宗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3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4汤继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5胡彦民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6黄西林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部、处)意见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注: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成果4: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申请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国资处 申请日期: 2010 年 04 月 20 日基本信息成果名称便携式土壤成分快速分析仪的研制与开发证书编号20020246奖励类别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时间2005.12.19授奖部门河南省人民政府奖励等级二等奖获奖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本成果是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成果,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开发有从采样到施肥推荐系列化速测专用仪器设备8种,系列化速测技术10项,自主产权药剂配方50多种,填补了碱解氮、有机质、中微量元素的速测方法空白。
使各类土壤养分都有了速测方法,使测试速度提高2~20倍,测土周期从5天以上缩短到当天测土成本降低10-15倍,精度指标达到常规分析标准突破了速测必须以牺牲精度为代价的历史局限2004年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本技术已有三项(联合浸提方法、速测分析方法和测速仪通用技术条件)制成农业部行业标准并获专家审议通过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三次发文推广本测速技术与仪器,并曾在我校举办速测技术培训班2004年农业部种植业司发展计划司代表杜青林部长给我校5位教授复函表示“推动速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我省粮食核心区建设也将纳入速测技术的推广徐光春对该建议批示“此建议可行”)本成果始终贯彻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治学精神,追求创新性、实用性、社会公益性的统一,2006年评为全国农业院校校办企业先进集体本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农业部的测土施肥方针:“建立测土施肥长效机制,满足农民个性化测土需求”的落实提供了全套技术与装备,开拓了该方针的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从而为发掘个性化测土的巨大增产潜力提供了可能获奖人员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1段铁成离退休处2胡建东机电学院3肖建军机电学院4谭金芳资环学院5马新民信息管理学院6朱秀红园艺学院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成果5: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申请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0日基本信息成果名称优质高香气烤烟生产综合技术开发与应用证书编号 国烟科(2004)778号-1奖励类别科技进步奖奖励时间 2004年授奖部门国家烟草专卖局奖励等级 一等奖获奖单位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青州烟草研究所*成果简介500字左右项目针对我国烟叶香气质量与进口烟叶存在的差距和烟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烟叶香气质量为主攻方向,以烤烟营养平衡为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高香气优质烟叶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并对现有各项成熟的技术措施进行集成配套,以科技示范园区——“千亩村”的形式进行了综合技术开发项目提出了以施用饼肥、绿肥、草碳和腐殖酸为主要措施的烟田土壤改良技术,阐明了饼肥对土壤C、N变化的作用机理;以烤烟营养平衡为核心的烟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揭示了烤烟生产关键技术与烟叶香气质量的关系;高香气优质烟叶开发与技术研究相结合,提出了高香气优质烟叶开发的技术规范;采用产、学、研联合攻关,政府、卷烟企业、烟草公司共同投入的方法,以建立科技示范园区的形式进行高香气优质烟开发,以千亩示范方的规模组织实施,做到物资、技术、人员、服务四个到位,创造了“三位一体”的浏阳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系统分析了烟叶香气物质含量与评吸质量的关系,实现了烟叶质量评价方法的创新;高香气优质烟开发显著提高了烟叶质量,部分烟叶已接近国际高价位烟叶质量水平;高香气优质烟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获奖人员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1王树声*青州烟草研究所2刘国顺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3徐宜民*青州烟草研究所4刘建福*长沙卷烟厂5李雪震*青州烟草研究所6汪耀富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