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总论复习提纲.doc
9页交通工程总论复习提纲第一章1、交通工程的定义(P1 黑体字)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驻的规律,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控、营运、管理、安全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美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2、运输工程学包括哪五类?(P6 标题前一段)运输工程学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3、交通工程学的特点:(1)系统性(2)综合性(3)交叉性或复合性(4)社会性(5)前瞻性(6)动态性第二章1、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18-19)a、视力:眼睛辨别物体大小的能力b、视野: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c、色感:驾驶人对不同颜色的辨认和感觉是不一样的2、驾驶员的反应特性及反应时间P19-20)反应是由外界因素刺激而产生的知觉行为过程它包括驾驶人从视觉产生认识后,将信息传到大脑知觉中枢,经判断,再由运动中枢给四肢发出命令反应时间:2.5s 3、行人的步行平均值是什么?(P22)1.03--1.28m/s 4、车辆的交通特性(P24-25)a、设计车辆尺寸b、动力性能c、制动性能(公式2-1)d、快速公交车辆特性5、路网布局的形式及特点(P28-29)典型的公路网布局有三角形、并列形、放射形、树叉形等。
特点见P28 表2-9 典型的城市道路网布局有棋盘形、带形、放射形、放射环行等特点见P29 表2-10 6、交通量的定义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影响交通量特性的因素主要有:(1)公路、城市道路的类型和等级(2)道路功能(3)地区特征(4)时间特征7、高峰小时系数的定义及计算(P35) 定义:高峰小时系数PHF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用量之比有关计算自己看书……8、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定义及应用(P37-38)定义:设计小时交通量是以小时为计算时段的交通量,是确定车道数、车道宽度和评价服务水平的依据 应用:对于多车道公路,运用设计小时交通量可确定其车道数和路幅宽度,通过准确计算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双车道公路,主要用语计算各不同时期的高峰小时和交通量,并据以评价道路服务水平、使用品质等9、行车速度的基本定义(P38-39)a、地点车速b、行驶车速c、运行车速d、行程车速e、临界车速f、设计车速10、表征车速统计分布特性的特征车速(P39)a、中位车速 b、85%位车速c、15%位车速与速率波动幅度11、时间平均速度与区间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P40-41)时间平均速度:在单位时间内测得通过道路某断面各车辆的点车速,这些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即为该断面的时间平均车速。
区间平均车速:在某一特定瞬间,行驶于道路某一特定长度内的全部车辆的车速分布的平均值有关计算P40-41 12、交通流三参数:交通量Q、行车速度V、车流密度K Q=KV 13、交通密度:指某一瞬间内单位道路长度上的车辆数目,k=N/L(辆/km)14、平均车头时距ht及平均车头间距hd分别为流量及密度的倒数第三章 1、交通调查的目的和内容P45)目的:在交通流理论研究、交通规划、道路规划设计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中都需要了解和掌握有关参变 量,为此必须适时进行交通调查 内容:a、交通流要素调查b、交通出行调查c、交通事故调查d、交通环境调查(有需要自己展开) 2、交通量调查的基本要求P46 对四段话进行总结 也可自行总结)基本要求:a、调查中必须对对应于某些条件下进行的予以注明 b、交通检查与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应视实测目的予以选择,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c、要求调查人员要有较好的素质,广泛的协作和良好的组织 d、调查开始就要进行总体设计,使调查成果既能满足要求,但又无不必要的多余数据 3、交通量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P47-50) 时间:(1)常年观测(2)抽样观测(3)当以每天部分时间的实测交通量换算全天交通量:a、作16h 观测6:00-22:00 b、作12h观测7:00-19:00 (4)进行高峰小时交通量调查时应选择包括高峰小时在内的连续3个小时。
地点:(1)不受平面交叉口交通影响的路段2)交叉口各入口停车线处3)交通设施的出入口处(4)特定地点,如分界线与道路交叉口等处 方法:(1)人工观测法2)试验车移动调查法3)车辆感应器测定法4)仪器自动计测法(5)摄影法 4、为什么要进行车种换算P52)由于在交通流中不同车型的车辆其对占有的空间资源的消耗的不同,因此在交通运营中进行交通量换算 5、地点速度调查方法(P54 P57)调查方法:(1)人工测定法(2)使用测速仪器测定速度(3)车辆感应器测速 6、区间速度调查方法(P57-58)调查方法:(1)试验车观测法(2)车辆牌号对照法(3)驶入驶出测量法 7、行车时间的概念(P65) 指汽车沿一定路线在实际交通条件下,从一处到达另一处行车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和延误)行车时间=行走+停车+延误 8、延误的概念(P65) 概念:指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受到驾驶人无法控制的或意外的其他车辆的干扰或交通控制设施等的阻碍 所损失的时间 9、延误产生的原因(P65) 原因:(1)基本延误主要在车辆过交叉口时,由信号、停车标志、让路标志及平交道口等原因造成(2)运行延误是因受其他车辆或行人干扰而产生的。
10、交叉口延误调查的内容和方法(P65-66) 内容:延误调查实际上是对不同条件下的行车时间调查 方法:(1)行车时间调查:与区间行车时间调查方法相信,通过行车时间的调查即可求得延误(2)停车延误调查:a、由调查人员用秒表和计数器测定车辆通过交叉口时的停车数量及累积停车时间b、定时段测定 第四章 1、交通流统计分布的类型是什么?包括哪些数学模型?适用条件是什么?(P70-75) 分布类型:(1)离散型分布(2)连续性分布 数学模型 适用条件离散型分布:a、泊松分布 车流密度不大,其他外界干扰因素基本不存在,即车流是随机的b、二项分布 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连续性分布:a、负指数分布 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b、移位负指数分布 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和车流量低的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 2、排队论的基本原理:各种类型的行人或车辆按怎样的规律到达,到达后按照怎样的次序接受怎样的服务 “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不包括正在服务的,而“排队系统”既包括了等待服务的,又包括了正在被服务的车辆。
3、“排队系统”3个组成部分:(1)输入过程(2)排队规(3)服务方式 4、排队系统最重要的数量指标:(1)等待时间(2)忙期(3)队长 5、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的方法,探究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车辆队列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的行驶状态,并且借数学模式表达并加以分析阐明的一种理论 6、M/M/1系统:由于排队等待接受服务的通道只有单独一条,也叫“单通道服务”系统第五章1、道路通行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P88-89)概念: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能够疏导或处理交通流的能力影响因素:(1)道路条件(2)交通条件(3)管制条件(4)其他条件2、道路通行能力的类别(P89)类别:(1)较长路段畅通无阻的连续行驶车流的通行能力2)在有横向干扰条件下,时通时断、不连续车流的通行能力3)在合流、分流或交叉运行状态下的通行能力4)交织运行状态下的通行能力3、服务水平的概念(P90)概念:服务水平是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4、道路服务水平分级:我国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主要以密度作为主要指标,其相应的服务水平和运行状态为:一级为自由流,二级为稳定流上线,三级为稳定流下限,四级为饱和流5、按交通流运行特征性的变化,可将快速路和高速公路分为基本路段、交织区和匝道及通道连接单个部分。
基本路段系指道路不受匝道立交及其附近合流、分流、交织、交叉影响的路段,它是道路的主干和重要组成部分6、基本路段的定义(P93)定义:指道路不受匝道立交及其附近合流、分流、交织、交叉影响的路段,它是道路的主干和重要组成部分7、理想通行能力的定义及理想条件是什么?(P94)定义:是指道路与交通处于理想情况下,每一条车道(或每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量理想条件:车道宽度应不小于3.65m(我国公路则为3.75m),路旁的侧向余宽不小于1.75m纵坡平缓,并有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平面线型和路面状况8、实际通行能力的定义及修正系数包括什么?(P95-100)定义:指已知道路设施在实际的道路交通与控制条件下,该路的某车道或断面上的特定时间段内(常为15min)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修正系数包括a、道路条件的修正系数(1)车道宽度修正系数(2)侧向净空受限的修正系数(3)纵坡度修正系数(4)视距不足修正系数(5)沿途条件修整系数b、交通条件修正系数9、规划设计通行能力的定义(P101)定义:指道路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按不同服务水平条件下所具有的通行能力,也就是要求道路所承担的服务交通量10、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差别和内在关系:(1)同:都是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断面的交通实体数,表示方法相同(2)异:交通量是指道路上实际运行着的交通体的观测值,其参数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通行能力则是根据道路的几何特点、交通状况及规定运行特性所确定的最大流量,其数值具有相对稳定性及规律性(3)内在联系:道路通行能力C反映了交通的容量,交通量;Q反映了道路的负荷量;V/C表征了道路符合程度和利用率,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当Q 12、交织运行效率的两个主要参数(P103)交织长度与交织断面车道数是交织运行效率的两个主要参数13、交织区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P104)影响因素:评价交织区运行质量的因素有密度、流速和服务流率,但重要因素为行车密度V/C比14、平面交叉口的分类(P113)分类: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类为不加任何交通管制的交叉口,二类为中央设圆形岛的环行交叉口,三类为设置色灯信号交叉口15、不设信号灯交叉口分类(P114)分类:不设信号管制的交叉口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暂时停车方式,一是环行方式而暂时停车方式的交叉口又可分为两面停车和四面停车两种16、环行交叉的优缺点和分类(P115-116)优点:车辆可以连续行驶,安全,无需管理设施,平均延误时间短,很少制动、停车,节约用油,随之噪声低、污染少缺点:占地大,绕行距离长,当非机动车和行人过多及有直向行驶的电车时不宜采用分类:(1)常规环行交叉口(2)小型环行交叉口(3)微型环行交叉口第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