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都在和阳虎对决原典126.doc
11页孔子的一生,都在和阳虎对决原典 1.26每个人,都有一个一生之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一生之敌是谁即便伟大如孔子▼孔子第一次和阳虎相见,还不到 17 岁当时,贵族季氏举办宴会招待名士,孔子作为贵族后代, 也去参加了, 正好碰上了季氏家臣阳虎,阳虎说:招待的是士族,没有请你好么! (季氏飨士,不及子也《史记》)这就把他拦在外面了这是历史记载中,孔子第一次受挫这次受挫让孔子成长了不少,但也可能留下了一个心理阴影:后来,国君赏赐给了孔子一个鲤鱼,他便给儿子起名孔鲤大概是声明自己是有资格参与上流社会的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阳虎高发饰演的阳虎我们来看阳虎和孔子的第二次交集,这一次,阳虎是主动追求孔子: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 “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 “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 《论语 .阳货》阳货想让孔子见他,孔子不去见,他就送给孔子一头小猪,以便孔子按照礼仪回访孔子不想见阳虎,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再去拜访他没想到和他在半路上相遇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和你谈谈。
”“自己藏着一身本领,却听任国家一片迷乱,这能叫作仁吗?” “不能!”“自己想做事却屡次错过机会, 这能叫作智吗?” “不能!”又说:“时光在流逝,岁月不等人 ”孔子说:“好,我准备做官了 ” 在这个对话中,后人往往理解为孔子的睿智和清高,阳虎则被定位为一个坏人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看,我们会发现坏人阳虎其实有 3 个优点:第一、极高的教养很诗性,用的句子对仗、押韵,出口成诗而且,有内容,连续问了两个问题都是一语中的: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自己藏着一身本领,却听任国家一片迷乱,这能叫作仁吗?)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自己喜欢做事却屡次错过机会,这能叫作智吗?)这两个问题是如此犀利, 直击孔子内心, 以至于孔子只好说:对对对第二、求贤若渴,有胸怀在这个对话中, 阳虎在高度、 洞察力、 表达力上碾压了孔子他把孔子当做同道中人,有容人的雅量但是,孔子拒绝了阳虎,阳虎事变成功后,孔子流亡到了齐国同样作为“谋反”者,在费邑反叛的公山弗扰来召孔子,而且还远远没有阳虎这般诚意,但是,孔子却准备前去弟子子路还为此不高兴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 “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 .阳货》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
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 “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 问题来了:为什么连公山弗扰都不拒绝的孔子,那么避阳虎?这里有文章我们似乎要重新认识阳虎▼鲁国的政治很奇怪,这里是周礼最为完备的地方但是鲁国历代的国君都比较普通,甚至昏庸的比较多桓公在位(前 711-前 694)之后,孟孙、叔孙、季孙, “三桓”长期把持国政,国君被架空,而孔子呢,就常常抱怨“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样的事情都做出来了,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就是说三桓用了国君的礼仪这位同学演得龇牙咧嘴,很得没头脑国君的精髓但是,其实呢,三桓也逐渐被架空了,他们各自的陪臣掌握了实权其中一个,就是阳虎阳虎是季氏的家臣, 但是,他敢囚禁季桓子, 然后进行盟誓,当然是强迫的,专了季氏的政 《左传》记载,阳虎下台后,偷了鲁国贵重的宝玉、大弓逃到了齐国,风光一阵被逮捕竟可以逃脱,逃到宋国,然后又投向晋国的赵氏我们可以明确,这是一个极有生存能力的人他很有力量 挑战既定秩序,也是兰博角色的精髓在晋国,赵氏要出兵救郑, 《左传》记载,阳虎与史墨、史赵一起占卜,阳虎阐发《周易》 ,滔滔不绝,有理有据。
这也说明,阳虎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达到可以和史家PK的高度古代是巫史一家的,巫史也是儒家的来源由此看来,阳虎隐约之间,和孔子知识结构体系类似阳虎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我们可以再猜测一下:他不仅有和孔子一样的知识结构和古典教养,有很高的洞察力和诗歌级别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也有一班跟随者阳虎屡次获得专制权力,以下克上,显然,他也不是孤身一人阳虎专制的时间大概在鲁定公时期,公元前505 年左右,孔子这个时候,大约四十七八岁他已经有了一帮弟子,特别是子路这样的厉害角色阳虎说孔子“好从事而亟失时” ,说明孔子爱搞政治已经有了社会名声,而且这一帮人已经形成一股隐隐约约的政治势力,虽然看起来只是学习性的,但是,敏感的掌权者一定会觉得孔子所在的地方,暗流涌动同一个版本的阳虎,文武兼备阳虎和孔子一样,都是四海为家的人他们都是现有制度的挑战者孔子要复兴当时已经崩坏的礼法,而阳虎则要打碎君主世族的藩篱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削弱三桓阳虎是以家臣专了三桓的政, 而孔子呢, 他是通过“隳三都”,即拆除三桓属地城墙 他们的行为, 在结果上, 其实很一致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是革命者他们相爱相杀▼我们插入一个人物孔子在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是杀掉了少正卯。
少正卯?他干了什么坏事吗?《荀子》记载说,少正卯的罪状是:“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这个意思就是有很多徒弟,在传播学说,而且影响力大但是,孔子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少正卯很可能是一个极度接近孔子的人,有很强的号召力、理论力,有一个教团然后他被孔子杀掉了死得蹊跷而另一个很像孔子的人, 阳虎,则站在了比孔子更高的位置,他没有被杀掉孔子流亡是因为阳虎得势,而孔子在鲁国获得政治机会,也是因为阳虎的离开正是因为阳虎的出逃,才让孔子真正得到机会走上了仕途,他在鲁国先被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不到一年,成绩斐然,升为司空,这就是进入中枢了,然后当上了大司寇孔子这种人,当官是当不久的他极有洞察力,但是,他不善于妥协,太有原则季桓子要孔子卷铺盖走人, 没有明说, 就是没有把祭肉送来孔子是聪明人,立即明白什么意思了开始了流亡▼在流亡过程中,孔子还是在阳虎的阴影之下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论语 .子罕》孔子在匡地遇险,说: “周文王去世以后,文化不是在我这儿继承吗?上天如果要丢弃它们。
我死后就无法将它们传播下去;上天如果不丢弃文化,匡人有能把我怎么样呢?”这个经历可见孔子心中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浩然之气问题是,匡人为什么要围困孔子?因为他长得像阳虎匡人误以为他是阳虎,认错人了你看,他们甚至长相都很接近 历史记载, 孔子很高大强健,继承了老爸勇士的英武,可以说是文武双全那么,是不是阳虎也来过这里呢?很有可能 后来有记载所,孔子在宋国的时候,是微服过境,也就是偷偷走的这是为什么呢?阳虎曾经在这里折腾过孔子在卫国流亡的时候,因为得到晋国支持的太子回国,孔子不得不逃走 那么,拥戴太子潜回卫国的是谁呢?是阳虎,当时他正流亡在晋国到处都是阳虎的身影最终,孔子回国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阳虎,然鹅,失去了一生之敌的孔子,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是悲剧的:先是儿子孔鲤死了,然后是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还送了两次,接下来,是最亲近的弟子子路被杀了 孔子是一个梦见周公的人周公是他的导师,精神上的,在梦中和他对话但是,孔子也有一个敌人,像影子一样跟着他,长得很像,时时砥砺着他这个人就是阳虎孔子的一生,都在和阳虎对决谁是你的阳虎?点燃火炬, 回到故乡 这是呦呦鹿鸣原典阅读笔记第 1.26也是呦呦鹿鸣“每日一千字、写作马拉松”第二季 Day24卡,目前 17 人没有掉队一位队员今日小画:准备加入“每天一千字 写作马拉松”第 3 季,请加我规则是每日坚持,篇打中断则失去承诺金 2000 只选前 20 人,非诚勿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