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以云南省G县为例.docx
14页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以云南省G县为例 唐开福1 ,黄得昊2(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2.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上海200062)摘 要: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和决定性因素当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较低、培训机会较少、流失率高以及双语教师缺乏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完善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待遇的保障机制;创新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配置机制;加大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坚守教师队伍建设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拓展教师队伍建设的外部支持系统Keys: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问题;对策G451. 2 :A doi:10. 3969 / j. issn. 1005 -2232. 2014. 01. 01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提升到“上好学”,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让孩子受良好的教育,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但与此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义务教育在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偏远的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存在着“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新时期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推进教育公平,对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推进城镇化进程都起着关键的杠杆作用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之后,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摆在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首位,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截止到2009 年,民族地区教师占全国教师总数的14. 3% ,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而且对于提高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学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学识能力特别是在边疆民族地区,教师不仅仅是教育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党的政策的宣传者、民族团结的巩固者、政治稳定的维护者因此,必须把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摆到国家安全和固边兴边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好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1 ]36二、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主要问题G 县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东与云南省德钦、维西两县相连,南与怒江州福贡县相邻,北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接壤,西与缅甸联邦毗邻。
境内居住着独龙族、怒族、藏族、傈僳族等15 个民族,据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人口3789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91%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4 所,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分别为469 人和5123人(参见表1①从当前该县的情况来看,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结构的不合理,其主要表现在“四多四少”:在学科结构上是传统学科多,新型学科少;在学历结构上是专科、中专学历者多,本科学历者少;在年龄结构上35 岁以下者多,45 岁以上者少;在职称结构上初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1.学科结构不合理边疆民族地区教师资源不仅数量上短缺,还普遍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这些地区,语文和数学科目的教师数量相对充足,但英语、计算机、教师紧缺,音、体、美、科学等科目的教师严重缺乏尤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大多流于形式,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老师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或培训,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教师的教学热情普遍不高,教学质量堪忧例如,目前全县美术和科学科目的专职教师分别只有2 人教师学科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2.学历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没有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文凭也多是通过函授学习取得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也迅速提高,截止到2012 年,G 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87. 57% 与经济和教育相对发达的地方相比,尽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从数字和当地的具体情况来看,教师的学历水平上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的情况比较复杂在一些极其偏远的山区,农村教师第一学历为中专或高中以下,他们大多通过不断接受电大、函授或自学考试等教育取得了大专及以上的文凭(参见表2)虽然取得了相应的学历,但并不能代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就能适应现在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对于通过培训或进修等方式来实现的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学历提高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也需要对这种“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给予高度重视3. 年龄结构不合理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呈现出断层的态势,即年轻教师比重过大,缺乏中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参见表3)青年教师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年教师年富力强,工作积极,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工作经验,是学校的“中流砥柱”;老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精力不如年轻人,但他们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却至关重要。
所以,一支科学的教师队伍,其年龄结构首先要科学,必须注重“老、中、青”按适当比例相结合,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群体结构的优势,确保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 职称比例不合理职称结构是反映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目前G 县教师队伍职称构成情况来看,高、中、初级职称人员结构不合理,初级职称与未定级的教师人数占据了全县教师的半壁江山,而高级职称成为稀缺资源(参见表4)不难看出,当前该县教师职称结构实际上与教师的年龄结构有着较大的关联性二)教师专业水平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专业化水平偏低虽然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低,主观需求不强等原因,不少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匹配丁俊华、李泽宇通过调研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培训者自身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基层教师接受培训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高达标率与低水准矛盾突出;培训面窄与待培教师多的矛盾突出;培训的方式与内容脱离农村中小学校实际;培训经费短缺;工学矛盾突出。
[2]在实地访谈中,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担忧也从侧面印证了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的现状当问及“您是如何看待当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时,家长们普遍对中学教师的教育水平提出了质疑,认为他们教学能力差,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在他们看来,低水平的教学直接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升学率降低,辍学率上升,二是优质生源的不断流失有的家长说到,只要学生成绩优秀,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子女送到教育较发达的其它县市去读书由于工作环境差和教学任务重,大部分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师仍然是靠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能力,严重制约了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三)教师培训机会少教师在职培训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继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培训经费偏少、教师数量不足和培训效果不佳等原因,当前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进修机会偏少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2006—2007)专家对我国贵州、广西两省区两个项目县教师培训状况的调研,该两县只有3. 6%的农村教师参加过国家级培训,参加过省级培训的不到15% 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少,走出去学习的机会更少,多数“单人校”的教师甚至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层次低,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差,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近几年教师培训情况来看,G 县主要开展了红塔培训项目、“国培计划”、双语教师培训、新课程培训、观摩课培训、履职晋级培训在教育局的相关人员看来,在这些培训项目中,红塔培训项目认可度比较高,一方面是因为该项目由红塔集团承担教师培训期间的食宿费、培训费和差旅费,另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采取了理论集中学习与跟班听课相结合的方式,深得一线教师的欢迎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像这类既解决教师培训经费又在培训内容方面做到科学实用的培训项目还是凤毛麟角四)教师队伍流失率高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近年来的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等政策为我国广大贫困落后地区的教师队伍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使这些地区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仍然面临着“留不住,更引不来”的窘境当前,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流动性呈现出显著的逆向性特征:边远地区学校向乡镇学校流动,乡镇学校向区县地区流动,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据统计,G 县每年的教师流失人数在20—30 人不等。
为了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流动性比较大的问题,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最后因为该县财政困难而不得不搁浅边疆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大多在比较边远和偏僻的山区,教师待遇比较低,但物价却比较高,生活压力很大另外,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缺乏教师个人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与机遇此外,教师非本地籍是又一个导致教师不稳定的因素以G 县为例,在当前的469 名教师中,非G 县籍教师所占比例将近80% 这主要由于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比较落后,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非常有限,愿意回来从教的人就更少之又少了而非G 县籍的大学生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到G 县任教,即便最终成行,也只是跳板而已五)双语教师严重缺乏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对象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他们的教育根基浅、学习氛围差、教育资源短缺,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掌握边疆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此类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独居或多民族交错杂居,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或文字,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性格、心理、情感和价值观这就要求在该地区工作的教师既要对当地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又要掌握一定的汉语文化知识。
但就G 县目前的情况来看,满足这一条件的教师非常缺乏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都比较落后,能够上大学的学生很少,而且本地大学生也很不愿意回到家乡工作此外,由于国家高考政策照顾,边疆民族地区很大比例的民族学生都在本自治区的高校就读,在读大学期间汉语的学习也比较有限由于语言学习的环境性、积累性和较低的年龄习得优势,在职少数民族教师通过短期培训熟练掌握汉语的难度非常大由于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民族地区条件的艰苦性,不论以“引进来”的方式招聘外来大学生,还是以培训的方式培养现有教师,都很难有效解决双语教师的短缺问题[1]34 - 35三、加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针对上述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多年来我国在发展边疆民族教育事业方面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本文提出如下加强该类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一)完善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待遇的保障机制1.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待遇水平中央财政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将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全部纳入国家公共财政支出范围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财力薄弱,特别是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县更是如此近年来,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行了大幅的政策倾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但是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局面并没有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