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医学综合生理总结经典互动中.doc
18页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1. 新城代谢: 机体或生命物质与环境之间不断第进行物质交换和 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城代谢2. 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 化,称为反应反应的形式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兴奋: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的产生或加强 抑制: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的停止或减弱3. 兴奋性:指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 (即产生动作电 位)的能力和特性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所 需最小刺激强度,又称刺激阈或阈强度两者关系: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4. 阈刺激:刺激的强度等于阈值的阈上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阈下刺激:低于阈值的刺激5. 体液:人体内含大量水分的,体内的水分和其中的溶质 细胞内液:分布在细胞内的体液细胞外液:分布在细胞外的体液 (又分血浆、组织间液、淋巴 液、脑脊液、房水等 )6.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稳态:保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和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城代谢的正常进行, 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
7. 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是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它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作用精确,作 用时间短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体液调节:指体液因子(激素、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 机体各部分的调节过程它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广泛,持 久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 机体对刺激作用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8. 自身调节: 指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 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9. 正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得到 促进或加强的过程 其生理意义是促进人体尽快完成某项生理活 动如排尿、分娩、血液凝固等负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发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向相反 的方向发展其生理意义是使某种生理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水 平,以维持稳态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特点(即与被动转运的区别点) :物质的转运是逆浓度 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要消耗能量2.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 的电位差 其产生机制是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细胞膜对各种 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3. 动作电位: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 发生 1 次快速可逆而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其意义是细胞兴奋 的标志4. 极化: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状态超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表 示细胞处于抑制除(去)极化: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即膜内电位升 高),表示细胞处于兴奋过程反极化:膜内电位由负转正、膜外电位由正转负的状态 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第三章 血液1. 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血液由血浆(无形成分) 和血细胞(有 形成分)组成血液又称全血其基本功能有运输、调节、防御 和免疫2. 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 7%~8%3.血液的有形成分:白细胞(男: 400-550 万/ 立方毫米,平均 500万/立方毫米;女: 350-500 万/立方毫米,平均 420万/立方 毫米)、红细胞、血小板全血:即血液 血浆:血液的无形成分,占血容积的 50%~60%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块又发生收缩析出淡黄色的液体 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4.血浆蛋白:分白蛋白( 40~50g/L ,主要形成胶渗透) 、球蛋白 (20〜30g/L,免疫功能)、纤维蛋白原(2〜4g/L,凝血功能)。
5. 晶体渗透压:血液中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 (又统称晶体物质) 所形成的渗透压主要成分 NaCI (氯化钠)其生理意义在于调 节细胞内外水分平衡和维持红细胞形态的作用6. 胶体渗透压:血液中的胶体溶质颗粒(主要为白蛋白)所形成 的渗透压 其生理意义在于调节血管内外水分平衡和维持正常血 浆容量的作用7•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0.9%NaCI溶液和5%勺葡萄糖溶液等8. 红细胞(RBC功能:运输氧气,二氧化碳;缓冲酸碱度变化 血红蛋白(Hb):运输氧气,二氧化碳;缓冲酸碱度变化RBC的功能是由其主要成分 Hb实现的)血沉(ESR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下沉速度称红细胞沉 降率其正常值,男:0~15mm/h女:0〜20mm/h (ESR在月经 期,妊娠期可加快)其意义为某些疾病血沉常加快,如活动期结 核、风湿热,可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溶血: 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 红细胞生成等: 正常红细胞是在红骨髓中发育成熟的 其生成原 料为+2价的亚铁(Fe)和蛋白质维生素 B12和叶酸为其必要成 熟因子, 缺乏两者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正常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 120 天9. 白细胞(WBC功能: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具有变形、游走、 主动吞噬异物(如细菌、病毒和疟原虫等)的能力,单核细胞进 入组织后又可转变为巨噬细胞,主要参与免疫、防御功能;嗜酸 粒细胞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病有关。
10. 血小板功能: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凝血功能、参与生理 止血生理止血: 指小血管损伤, 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自行停止的 现象生理止血过程: 主要包括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 三个过程在损伤处释放 5-羟色胺、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 血管收缩,以达到止血11. 血液凝固的基本三步骤: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促凝因素:使血液接触粗糙面,如纱布按压伤口-适当升高血温 -增加凝血因子抗凝因素:主要应用的抗凝剂①肝素②柠檬酸钠与 +2价钙(Ca) 形成的络合物去除血浆中的+2价钙(Ca)③草酸盐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在于血清少了纤维蛋白原, 其次又少了 某些凝血因子,多了血小板释放物12. ABO 血型分型原则:根据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种类不同与有无 分型血型 RBC 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A型A抗BB型B抗AAB型A和B无0型无抗 A 和抗 BABO 输血关系:A—A , ABABAB—AB0— A、 B、 AB血型鉴定:判定红细胞表面所含凝集原的种类或有无划分血型 输血原则:输入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交叉配血:指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主侧) ;受血者 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次侧)分别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 现象。
第四章 血液循环1. 自律性: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 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 兴奋的特性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约为 100次/s,浦肯野纤 维最低约为25次/s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窦性节律: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异位节律:在异常情况下由潜在起搏点引起的心脏活动2. 心室肌细胞兴奋性: 其特点为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在时间上相 当于心室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其意义使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 保证心肌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 这对心脏的泵血功能具 有重要的意义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 短,心缩期和心舒期均缩短,但心舒期缩短更为显著心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称为心跳频率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为60〜100次/min,平均75次/min心脏泵血过程中, 在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升高速度最快, 在等容舒 张期室内压降低速度最快3. 心缩期等变化: 心室的收缩决定心房, 心室和大动脉之间的压 力差,其压力差又决定心瓣膜的开闭, 瓣膜的开闭又决定血流的 方向,又决定了心室溶剂的变化4. 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成人安静时约为60〜80ml,平均约70ml。
心输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的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亦称心排出量其值为4.5〜6.0L,平均约为5L其影响因素为心肌的前 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5. 第一心音:出现在心缩期,是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其特点是音调低, 持续时间长 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 引起的振动 第二心音:出现在心舒期,是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其特点是音 调高,持续时间短 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引 起的振动6.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 强)动脉血压: 其形成前提是足够血量充盈心血管系统, 心脏射血和 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两个根本因素 大动脉管壁的扩张与回缩 缓冲了收缩压维持了舒张压 心脏射血是间断的, 外周的血流是 持 续 的 其 正 常 值 , 收 缩 压 为 13.3~16.0kPa , 舒 张 压 为 8.0~10.7kPa ,脉搏压为 4.0~5.3kPa, 平均动脉压为 13.3kPa 其 影响因素为①搏出量, 主要影响收缩压, 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 搏出量多少②外周阻力, 主要受小动脉口径影响, 外周阻力对舒 张压影响大,而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③心率, 心率T-收缩压T,舒张压TT,脉压小④大动脉弹性(如硬化 时收缩压T,舒张压J脉压大⑤循环血液与血管容积,若 血量减少或血管容积增大,均可使血压降低。
7. 中心静脉压:指腔静脉和右心房内的压力,其正常值为 0.39~1.18kPa 中心静脉压的大小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 流量及速度期临床意义为可作为控制补液、输血的指标,也可 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8.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其功能为物质交 换,完成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控制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 量并调节回心血量 其通路分①迂回通路 (又称营养通路) — 20% 交替开放—完成物质交换 (如真毛细血管) ②直捷通路—安静时 开放—使部分血液快速返回心脏③动—静脉短路 (又称非营养通 路)—安静时常关闭—参与体温调节9. 组织液:其生成和回流基础是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其动力是 有效滤过压水肿:组织液生成过多引起水肿10. 心脏和血管神经:心血管中枢的基本中枢在延髓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稍释放乙酰胆碱(递质) ,乙酰胆碱与 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 肌收缩力减弱,以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交感神经:其节后纤维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递质) ,去甲 肾上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的 (3 1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房室传 导速度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交感缩血管中枢: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递质) ,它 主要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 a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效应颈动脉窦:它和主动脉弓压感受性反射,该反射又称降压反射, 是保持动脉血压稳定的最重要的反射11. 肾上腺素:常用作强心急救药 去甲肾上腺素:常用作急救时升压药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 II 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第五章 呼吸1. 呼吸:指呼吸肌节律性舒缩引起的轮廓扩大与缩小的运动 成 人安静时呼吸频率12〜18次/min2. 肺内压变化:吸气初期,肺内压 <大气压,末期,肺内压 =大气 压呼气初期,肺内压 > 大气压,末期,肺内压 =大 气压3. 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压平静呼吸时无论吸气还是呼气始终比大气压低故胸内压力即为负压: (原因)①胸膜腔是一个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