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docx
15页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PD)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 物对机体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 理论依据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drug action) 指始发作用,侧重机制;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指机能改变,强调结果例如: Ad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 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可以相互通用, 通常以效应替代作用一、药物作用的性质与类型一)药物作用的性质1.调节功能: 改变兴奋性1) 兴奋:增强机体原有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的作用2) 抑制:减弱机体原有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的作用机体状态麻痹 抑制 正 常 兴奋 亢进病态病态兴奋药(尼可刹米)呼吸抑制 惊厥" 抑制药(苯巴比妥)可见:兴奋药和抑制药在适量范围内有治疗意义,但过量会导致不良后果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 化学治疗3.补充不足 补充治疗(二)药物作用的类型1.药物作用范围(部位)局部作用(local action药物无需吸收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 又称全身作用或系统作用 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个部位发生的作用。
鉴别点:所产生的作用有无借助血液循环2.药物作用方式(先后)原发作用(primary action,直接作用)药物在所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继发作用(secondary action,间接作用) 由直接作用引发的其它作用例如:NE:升高血压一一直接作用;减慢心率一一间接作用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与特异性1.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selectivity) 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 影响因素:药物分布、组织生化功能、细胞结构、组织亲和力等 意义:1)是药物分类的基础2)临床选择用药的依据药物选择性高,应用针对性较强,副作用较少,但应用范围较窄 药物选择性低,应用针对性不强,副作用较多,但应用范围较广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 specificity) 通过专一性化学反应而产生特定的药理效应专一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用药目的用药结果有益(利) 治疗作用符合达到防治效果有害(弊) 不良反应不符合带来痛苦、不适或危害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疾病效 果的作用根据用药目的的不同分为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消除致病因子、根治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改善症状、减轻痛苦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 一般而言,对因治疗比对症治疗重要,但症状危急时首先对症处理 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 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药物引起的人体器官、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 而较难恢复,并有临床过程的疾病,称为 药源性疾病 ( drug-induced disease)1)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量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药物在①治疗量时②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的③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物④固有的作用,其⑤危害较轻,可恢复,⑥可以预知和预防,是由于 ⑦药物选择性低造成的,⑧与治疗作用可相互转化例:阿托品 松弛平滑肌一缓解胃肠绞痛;口干为副作用抑制腺体分泌一麻醉前给药;排尿困难为副作用2) 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过久时,机体发生的损害性反应产生原因: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有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方式,其危害较大,应当积极防治,必要时减停和换用药物毒性反应机制与治疗作用机制可有性质的差别致畸( teratogenesis 、致突变( mutagenesis 、致癌( carcinogenesis 通称为“三致作用”,可视为慢性毒性,与影响基因、遗传物质有关。
妊娠早期应禁用或慎用药物3)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 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出现与药理作用无关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与过敏体质有关,发生于少数个体4)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巴比妥类催眠醒后的头晕、乏力血药浓度催眠阈浓度 、后遗效应时间5)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1=1又称治疗矛盾,由于治疗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如二重感染:广谱抗生素长期口服导致肠道敏感菌被杀抑,不敏感 菌或耐药菌(病原体)大量增殖,菌群共生平衡破坏从而继发的感染6) 特异质反应(idiocrasy 机体因遗传学异常对药物出现的特殊反应产生原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反应与常人有量或质的差异7) 撤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症状加剧的现象,又称为反跳反应(rebound reaction)停药时应逐渐减量、缓慢停药8)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药物长期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在生理功能、生化过程和(或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改变的特性,停止用药可导致机体 的不适和(或)心理上的渴求。
可分为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 心 理 依 赖 性 ,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 和 躯 体 依 赖 性 ( physical dependence ;成瘾性,addiction )成瘾者中断用药,可致戒断症状(abstinence syndrome)具有依赖性特性的药物主要包括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必须严格依据相应法规管理与使用,避免药物滥 (drug abuse)剂量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低于阈浓度 治疗量时后遗效应 副作用中毒量 与剂量大小无关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四、药物的构效关系(了解)构效关系(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药物的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1.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能与同一酶或受体结合,产生激动作用取代基团渐增大,内在活性渐减弱,乃至变成部分激动剂或拮抗剂2.立体构象相似可有相似作用3.光学异构体,药理作用不全相同可有量的差异,如抗炎作用S-萘普生为R-萘普生的28倍可有质的差异,如左旋体的奎宁抗疟,右旋体的奎尼丁抗心律失常五、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重点)1.量效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规律:多数药物在一定范围内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强特点:两者并非简单的直线关系最小有效量( minimal effective dose; 阈剂量 threshold dose)刚好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最小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 刚好引起轻度中毒的剂量耐量:不引起死亡的最大用量l=J1=='致死量(lethal dose):引起死亡的剂量 极量(maximum dose,最大治疗量) 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治疗量( therapeutic dose, 常用量) 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范围2.量效曲线常用量 极 最 量小 中 安 全 范 围 毒量效应致死作用中毒作用有效作用无作用最小致死量耐量无效量| 有效量 | 中毒量 I致死量1)量效(1) 量反应量—效曲线 药物的效应指标在原有基础上可用数量增减表示者 如:HR、BP、尿量、呼吸、血糖决定效应的要素是剂量2) 质反应量—效曲线IglDJ逐过同一个体規可获得连续的 量效曲线药物的效应指标以全或无即阳性或阴性表示者, 如:存活与死亡,惊厥与不发生惊厥,催眠与不发生催眠 决定效应的因素主要是个体反应差异性。
通过群体测试,获得频数分布,经 累加获得量效曲线当剂量取对数值时,曲线都呈近似两端对称的S型,对称点位于 50%Emax或ED50 / TD50 / LD50靠近对称点处量效关系呈直线关系, 即该段范围内效应百分率/比与对数剂量呈正比关系2)量效曲线的参数⑴ 效价(potency,效价强度)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Emax)的相对剂量或浓度 max 等效剂量或浓度越小,其效价越高2)效能( efficacy)表示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o在受体作用机制中,效价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效能反映药物对受体内在活性的大小两者关系:不确定效能高比效价高的药物更具临床意义如右图效价强度: a>b>c>d 效能: B>A=D>C剂量效应a b c d【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1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和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的比值即 TI=LD50 / ED50通常要求 TI>323.4.50安全指数( safety index, SI) 5%致死量与95%有效量的比值。
即 SI = LD5/ ED95 安全界限( safety margin)安全界限=(LD] - ED99)/ ED99X100%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药物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或5%致死量(LD5 )与95%有效量(ED95 )之间的距离 上述指标,其值(比值、区间)越大,则药物越安全死亡100EDggA左图示安全性比较5D(M)治疗指数:A=B 斜率: A>B 安全性:A>B第二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或称机理、原理(mechanism of action; principle of action),指药物在何处起作用及如何起作用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对 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及开发新药等都有重要意义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分为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和非受体机制作用干受体作用干作用机制的分布示意图<¥:x's::d- .K*-¥K ?:竄¥:?: ■>:¥:X'S:«H 易第菽 _x'«¥:x's:«¥: .M V vxs«¥v -v¥K.K*-¥Kft*-. ■■.:■:■■:■■■.:■:■■:■■ x.x«¥xs«x'v K.KA-SKA.- .■叢 F4X.X -K*-¥ ¥X.XA-一、受体机制(一) 受体理论1.占领学说2.备用受体学说3.速率学说4.变构学说5.能动受体学说(二) 受体的概念受体( receptor)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