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三章中古音韵常识培训讲学.ppt

25页
  • 卖家[上传人]:yuzo****123
  • 文档编号:239172918
  • 上传时间:2022-01-1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13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章 中古音韵常识第一节 中古音的声母一 有关声母的几个概念1、反切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出第三个字的读音开始应用大约在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普遍用反切来注音是汉魏以后的事情反切的兴起是受梵文影响的结果反切把一个单字分成声母、韵母两部分(声调归韵),具体用法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兼取声调” 最初叫“xx反”,后来叫“xx切”如:冬,都宗切 公,古红切都,当孤切 徒,同都切 2声、纽、声纽:指声母 3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唐朝末年有个和尚叫守温,根据梵文的拼音原理创制了三十个字母,宋代又有人加了六个字母,就成了音韵学上的三十六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大约就是唐宋间汉语语音的三十六个声母 4五音、七音:古代音韵学家很早就把汉语的声母根据发音部位分成五类,即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后来,宋元等韵学家又加立“半舌音”、“半齿音”,因此又有七音之说二 中古音的声母 中古音指隋代陆法言撰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宋代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属于切韵系统,而切韵已经失传所以人们经常用广韵来代表中古音系 研究中古音的声母,前人主要依据广韵的反切上字,采用系联法合并归纳据李荣先生的研究结果,中古音的声母应是三十六个。

      帮系:帮组:帮p滂ph并b明m 非组:非f敷fh奉v微M 端系:端组:端t透th定d泥组:泥n来l 精组:精ts清tsh从dz心s邪z 知系:知组:知t彻th澄d 庄组:庄tS初tSh崇dZ生S 章组:章t 昌t h船d 书 禅 日组:日n 见系:见组:见k溪kh群g疑N晓组:晓x匣 影组:影/云j以0三 从中古音系到北京音系的重要演变 1全浊音声母的清化及其分化 中古全浊声母,也就是浊塞音、塞擦音共11个:并、奉、定、从、邪、澄、崇、船、禅、群、匣在大多数今方言中变成了清声母其中奉、邪、船、禅、匣五母今大多读清擦音并、定、从、澄、崇、群六母,今分化为不送气、送气的塞音、塞擦音两类其分化规律与古声调平仄有关具体为:古平声字今送气,古仄声字今不送气如: 并:蒲 pHu盘phan步pu伴pan 定:同thuN檀than读tu蛋tan 从:情t hiN全t hyan净t iN绝t yE 澄:厨thu椽thuan住tu篆tuan 崇:锄thu馋than助tu炸ta 群:拳t hyan勤t hin倦t yan近t in2韵母的洪细和古精组、见组声母的分化 今开口、合口两呼韵母叫洪音,齐齿、撮口两呼韵母叫细音。

      古精组的精、清、从、心、邪和见晓组的见、溪、群、晓、匣十个声母,在许多方言里发生了分化和合并具体规律是: 古精组声母在今洪音韵母前读 ts tsh s,在细音韵母前读 t th ,比较: 洪音:开口呼前:糟 仓 曹 散 合口呼前:祖 醋 苏 细音:齐齿呼前:精 节 秋 齐 修 撮口呼前:绝 全 旋 古见组、晓组声母字在今洪音韵母前读 k kh x,在细音韵母前读 t th ,比较: 洪音:开口呼前:盖 开 海 合口呼前:贵 葵 化 话 细音:齐齿呼前:经 结 丘 旗 休 撮口呼前:权 去 玄 因此,北京话的 t th 有两个来源,一是古精组的 ts tsh s z,一是古见组的 k kh x 3知、庄、章组声母的合流 在北京话中,中古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声母的字合而为一,读舌尖后音 t th 北方话这三组声母的读音分歧较大,情况较复杂比如关中方言,知组、庄组开口二等、庄章组止摄开口三等字与精组合流,读舌尖前音 ts tsh s,其他合流读舌尖后音 t th 如: 知组二等开口:茶 搽 站 绽 庄组二等开口:查 渣 叉 差 沙 诈 榨 庄、章组止摄三等开口:师 使 事 指 示4非、敷、奉三母的独立与合流 据李荣等研究,唐宋音中非组字仍属于帮组。

      后来,非组字从帮组字中分化了出来,并且合成一个声母 f这从形声字声旁上看得出来如: 甫:铺;蒲 方:放;旁 非:匪 诽;排 裴 在今闽语中,非组字仍没有从帮组分化出来,这就是“古无轻唇音”的遗存5中古声母清浊与今声调的关系 现代方言的调类主要是由古四声和古声母的清浊决定的具体来说,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可以根据声母清浊分为阴、阳各两类,这样,平声就有了阴平(清平)、阳平(浊平)两类,上声、去声、入声均依此类推6北京话中古四声的分化规律 古平声古清声母字今阴平:边、天、飞 古浊声母字今阳平:平、才、人 这样我们就可得出两条推论:凡是古平声字今音读阴平的,古代是清声母字;凡古平声字今音读阳平的,古代是浊声母字如“汤”和“糖”,今声母相同,但古代“汤”是透母字,“糖”是定母字 古上声古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上声,如:比短草手米武老有;古全浊声母字今去声,如:倍坐是父舅旱大多数北方方言的全浊上声字都归了去声 古去声不论声母清浊,在北方方言中大都读去声一些分阴阳去的方言,清声母字读阴去,全浊和次浊声母字读阳去 古入声北方方言中除了晋语和江淮官话,都没有保留入声在北京话中,古入声字分派到了四声中具体规律是: 古全浊声母字今阳平:白读达十合 古次浊声母字今去声:卖纳立药月 古清声母字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没有什么规律。

      在北方方言中,大体一致的倾向是古全浊入声字今读成阳平7关中话古四声分化的规律 关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秦陇片 中原官话中,古入声字分化的规律是:清声母、次浊声母入声字归阴平,全浊声母字归阳平例如: 清入:织 曲 秃 黑 割 缺 歇 说 竹 笔 百 错 粟 次浊入:月 六 纳 麦 全浊入:局 食 白 合 舌 第二节 中古音的韵母 一 几个概念 1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韵尾是元音的韵母如 aFuoeiiauuai 2阳声韵:指韵尾是鼻音 mnN的韵母,如amimaninaNuN 3入声韵:指韵尾是塞音 ptk/的韵母,如apataka/ipitiki/ 4舒声和促声 从韵母的角度看,阴声韵和阳声韵是舒声韵,入声韵是促声韵从声调的角度看,入声是促声调,平声、上声、去声是舒声调 促声舒化:指中古促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变成舒声字如“贼、轴、粥、肉、玉”在许多有入声的方言中变成了舒声 舒声促化:指中古舒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变成促声字如后缀“子”、“打”,方位词“上”、“下”等在不少晋语中变读入声 5韵目:即韵母的代表字在韵书如广韵中,凡韵腹、韵头、韵尾、声调不同的,就分为不同的韵,每韵有一个代表的字,叫“标目字”,又叫“韵目”。

      如“东、冬、钟、江,支、脂、之、微”就是不同的韵目 6韵部: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声调不同的韵母合成一个韵部 7韵摄 又叫“摄”宋元等韵学家把韵尾相同和韵腹相近的韵母合为一个大类,称为一摄他们共归纳出十六摄这十六摄的名称是:果、假、遇、蟹、止、效、流、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按照韵母分,十六摄中前七摄是阴声韵,后九摄则是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按照声调分,前七摄只有舒声,其他九摄既有舒声,又有入声 从韵尾来看,十六摄在中古时的情况如下: 果假遇(o尾)蟹止(i尾)效流(u尾) 咸深(m、p尾)山臻(n、t尾)宕江曾梗通(、k尾) 8等、呼 这是用来分析韵母结构的两个概念宋代就有“等”、“呼”的概念 等:首先把韵母分成开口和合口两呼,又把两呼各分为四等,即开口一等、开口二等、开口三等、开口四等,合口一等、合口二等、合口三等、合口四等清代的等韵学家江永把四等的特点总结为:“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等尤细 据今人分析,给韵母分等的主要依据是有无介音和韵腹开口度的大小如开口的一、二、三、四等,一等韵:无 i 介音,韵腹的开口度最大,舌位靠后;二等韵:无 i 介音,韵腹开口度次大,舌位靠前;三等韵:有 i 介音,韵腹开口度较小,舌位较前;四等韵:有 i 介音,韵腹开口度最小,舌位最前。

      呼:宋元只有开、合两呼,到清代潘耒的类音,正式将两呼分为四呼,即开口一二等为开口呼,三四等为齐齿呼,合口一二等为合口呼,三四等为撮口呼四呼的分别在于韵母的第一个元音: 无介音、韵腹非 i u y 的为开口呼 韵腹或介音为 i 的为齐齿呼 韵腹或介音为 u 的为合口呼 韵腹或介音为 y 的是撮口呼二 从中古音到现代汉语语音的重要演变 1、阳声韵尾的变化:咸深摄舒声韵母中古读-m尾韵,现代汉语中已经并入了-n尾韵,分别与山、臻摄韵母合流了探=炭,谈=弹,南/男=难,心=新,今金=巾斤但宕江曾梗通摄韵尾仍为-N2、入声韵尾的变化 咸深摄入声韵母中古读-p尾韵,山臻摄入声韵母中古读-t尾韵,宕江曾梗通摄韵母中古读-k尾韵现代汉语中已经失落塞音韵尾,变成了元音韵母在现代汉语其他方言中,则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塞音韵尾,最完整的是粤语和闽南方言及一部分客家话3、一二等、三四等韵母的合流 各韵摄内部,一二等韵合流,三四等韵合流 如咸山摄一二等韵合流(见系字除外),主要元音读a,为an、uan、a、ua韵,如“担、贪、南、参、感、答、杂、塔、蜡”是咸摄开口一等字,“扮、山、八、杀、班、慢、栈、铡”是山摄二等字。

      但见系开口二等字已经腭化,读ian、ia韵三四等韵合流,读ian、yan韵,如山摄三等与四等:“鞭=边,棉=眠,迁=千,连=莲,件=健,仙=先”,知系三等字读an、uan韵,如“展(知)、毡(章)” 效摄一二等、三四等也合流了 蟹摄开口一等韵和二等韵,主要元音合并为a,读ai韵,一等的“胎、来、在、该、海”,二等的“排、奶、债、柴、矮”等同读ai韵4、等呼的变化 中古的开口一二等变成今开口呼,合口一二等变成今合口呼,开口三四等变成了今齐齿呼,合口三四等变成了今撮口呼两呼八等变成了四呼这反映了古今语音音韵格局的变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