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3100字.docx
15页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3100字 《西方哲学史卷三、第一篇》读书笔记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其特点正如罗素在书中所说“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近代哲学分为三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中期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一.文艺复兴是指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其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自我觉醒,思想也从空幻回归到现实,开始追求科学知识,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虽说文艺复兴不是在哲学上有伟大成就的时期,但它摧毁了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解除了智力上的束缚,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另外更重要的是,文艺复兴运动鼓励把知识活动看成是乐趣洋溢的社会性活动文艺复兴的伟大功绩主要在建筑、绘画和诗歌方面,这期间出了雷奥纳都、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等伟大的人物就像作者罗素在书中提到的,“文艺复兴运动把有教养的人从偏狭的中古文化里解放出来,通过复活希腊时代的知识创造出一种精神氛围,让个人天才在自由状况下蓬勃生长”。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条件有利于个人发展,然而却不稳定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二.近代哲学的中期是指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在这个时期,科学逐渐脱离神学开始兴盛起来,出现了像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带来的新概念对近代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期近代哲学的兴趣集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等问题上真正的近代哲学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第一个代表培根哲学的全部基础是实用性的,就是借助科学发现与发明是人类能够制驭自然力量他提出思维的主体“人”应该主动干扰自然,使之服务于人类他是理性真理与启示真理“二重真理”论的拥护者,主张哲学应当和神学分离培根不仅瞧不起演绎推理,也轻视数学,主张一切事情都必须解释成由致因必然产生的结果另外,培根哲学中最出名的一个部分就是他列举出他所谓的“幻象”,他用“幻象”来指让人陷于谬误的种种坏心理习惯总之,尽管培根的哲学有许多欠缺的地方,他仍旧占有重要的地位霍布斯同样是经验主义者,但他赞赏数学方法他不耐烦做微妙细腻的事情,而偏向快刀斩乱麻,他有魄力但粗率。
霍布斯的声誉主要在《利维坦》这本书上,书的开头宣布了他的彻底唯物论,他认为生命无非是四肢的运动,国家是人工技巧创造的东西书的第一篇论个体的人以及霍布斯认为必须有的一般哲学他是一个十足的唯名论者,他认为几何学是迄今创立的唯一真正科学,主张理性并非天生的,而是靠勤奋发展起来的;他与大多数专制政治的拥护者不同,认为一切人生来平等第二篇讲人类如何结合成若干个服从一个中央权力的社会,也就是社会契约论,霍布斯论断君主制最完善第三篇《论基督教国》,说明不存在一统教会,因为教会必须依附俗界政府第四篇《论黑暗的王国》主要涉及对罗马教会的批判霍布斯和以前的政治理论家相比,它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完全摆脱了迷信,论事清晰而合逻辑,他的伦理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东西他的弱点有两点:第一,他总把国民利益作整体看,假定所有公民的利害是一致的;第二,他倡导的主义也过分狭隘,这一点涉及不同国家间的关系问题笛卡尔被看成是近代哲学的始祖,也是近代唯理论的第一个代表在数学上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发明了坐标几何,运用了解析方法,并且把代数应用到几何学上在哲学上,笛卡尔不接受前人奠定的基础,另起炉灶,努力缔造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他怀疑一切他能怀疑的事物,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最可靠真理。
他的哲学全有主观主义倾向,偏向把物质看成是唯有从我们对于精神的所知、通过推理才可以认识的东西,他以“凡我们能够设想得很清晰很判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为一般准则此外,笛卡尔也是个机械论者,他把人和动物看成是机器,动物完全受物理定律支配,缺乏情感和意识;而人具有灵魂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者和唯理论者,罗素在书中称赞他是伟大哲学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和可亲的斯宾诺莎的政治学说大致和霍布斯一脉相承,认为主权者无过,教会应当完全从属于国家而他们的分歧是斯宾诺莎把民主制看成是“最自然”的政体,认为臣民不应当为主权者牺牲所有权利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体系是巴门尼德所创始的那样类型的体系:实体只有一个,就是“神即自然”;任何有限事物不独立存在在他看来,思维和广延性全是神的属性,一切事物都受着一种绝对的逻辑必然性支配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的精髓命脉在于主张一切事情全可能证明,其本质所在是“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无论那观念是现在事物、过去事物或者未来事物的观念,精神有同等感动”莱布尼兹是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他勤勉,俭朴,有节制,在财务上诚实,但他缺少斯宾诺莎身上所表现的很显著的那些崇高的哲学品德莱布尼茨是唯心主义的唯理论者,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一样,他的哲学也立基在“实体”概念上,但是关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以及实体的数目,他和这两个人的意见不同。
莱布尼兹主张广延性不会是某一个实体的属性,只能属于若干个实体并成的集团他认为万物的实体是“单子”,任何两个“单子”之间绝不能有因果关系,它们通过“前定的和谐”来来联系莱布尼兹以“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这两个逻辑前提作为他哲学的基础,其哲学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可能的世界有许多之说洛克是一切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1688年英国革命的倡导者他是认识论中经验论的奠基者,也是哲学上自由主义的始祖,少独断精神是洛克的特质他说,知觉作用是“走向认识的第一步和第一阶段,是认识的全部材料的入口”洛克否定了天生的观念,观念出于两个来源:一是感觉作用;二是对我们自己的心灵活动的知觉他认为所有观念都是从经验来的,任何知识都不能先于经验洛克反对世袭制为合法政治权力的基础,在他的政治哲学中财产占非常显著的地位,财产是设立民政政治的主要原因他主张民政政治是契约的结果,而非由神权确立的东西另外,他阐明了政治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几种职权应分离之说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他因为否定物质存在而在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主张物质对象无非由于被感知才存在,即“存在就是被感知”,唯有心和精神的事件能存在,而作者罗素认为这是个根本的错误。
贝克莱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极力批判了“物质”实体休谟同贝克莱一样也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他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休谟不但物质实体,而且取消了精神实体他把“观念”改称为“知觉”,认为真是存在的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构成休谟以自己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完全否定了统一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把多样性和个别性当成了最高原则休谟的哲学不管对与错,代表着十八世纪重理精神的破产三.在政治和哲学中自由主义的兴起,为研究“政治社会情势向来对有创见的卓越思想家们的思想有什么影响,反过来,这些人对以后的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又是怎样”这个问题提供了材料初期的自由主义是英国和荷兰的产物,它维护宗教宽容;它本身属于新教,但不是狂热的新教派而是广教派的新教;它认为宗教战争是蠢事;它崇尚贸易和实业;它万分尊重财产权初期自由主义的趋向是一种用财产权调剂了的民主主义,它充满了乐观精神、生气勃勃而又理性冷静初期自由主义反对哲学里和政治里一切中世纪的东西,同时也反对狂热主义初期自由主义在有关知识的问题上是个人主义的,在经济上也是个人主义的,但在情感或伦理方面却不带自我主张的气味第二篇:《西方哲学史》我 6200字浅谈《西方哲学史》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完了这本巨著——《西方哲学史》(罗素著)。
这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甚大的哲学名作它并没有把哲学纳入到一些条条框框中,而是顺着西方历史发展的进程揭示出哲学活生生的发展,显示出了哲学的活力它结合了每一个时代的思想、政治思潮和重要历史人物,真实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想和哲学本质它几乎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哲学的看法,并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必将会把它的哲学光辉投射到人类的未来社会现在我对这句话“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就必须了解他的哲学;而要了解她的哲学,首先就应该从哲学史入手”似乎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以便对这本书有更全面而透彻的理解它的作者叫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19xx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罗素一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著述颇丰,其首要建树在数学和逻辑学领域,同时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的研究还涉及道德、政治、教育、和平等方面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心的分析》、《数理哲学导论》 等。
对于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来说,他们都是缺乏历史感的他们往往会忽略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生嗜之不倦他写过不少历史论文和著有三部历史专著,这三部是分别是《自由和组织》、《1902-19xx年协约国政策》和《西方哲学史》其中,《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哲学史著作,其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哲学思想和发展其引人入胜的原因在于作者的历史眼光不亚于作者的哲学见解该书出版后很快成为西方读书界的畅销书,确立了罗素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正是被这本书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而走上了哲学道路伯特兰·罗素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其原因在于历史学能“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使我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成为一个大的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它采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哲学不仅追求知识,而且追求智慧历史在这个根本点上与哲学是相通的罗素的历史哲学或他对历史的解说,既不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也不是分析的历史哲学一方面,他并不凿空立论,想要为历史构造出一套思辨体系来;另一方面,他并不对历史命题进行逻辑或语言分析,也从不讨论历史认识的性质、可能性和客观有效性等问题。
历史对于他只是朴素的事实,他经过对这些事实进行反思后,得出自己的理论和理解像心理分析学家解释梦一样,罗素对历史学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用人心之中最深邃的欲望作为一把钥匙来解开因此,他对历史的理解,是根据他对人性的理解的一种看法,基本上是常识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由专制而民主、由愚昧而启蒙、有残暴而宽容、有迷信而科学,他的这个基调乃是得自反思的信念,而不是从某种思想体系或逻辑分析推导出来的结论在罗素看来,历史生命的内容是如此之丰富,乃至不可能被纳入到任何一个人理论框架内人生的各种因素,如饮食、男女、贪婪、追逐享乐、权力斗争、虚荣心、创造欲等,都是本能,都在起作用,所以就都是人的行为的动因,从而也就是历史的动因他无异于并且认为也不应该把这些都归纳为一个一元的理论结构哲学大师写哲学史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而且,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带进哲学史,所以,他们所写的哲学史,或多或少都寄托了自己的哲学理念在这本《西方哲学史》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伯特兰·罗素那多元的人性论、实在论、分析哲学等的痕迹这本凝聚天才哲学家深沉哲学思想和饱经历史考验的《西方哲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古代哲学(卷一)、天主教哲学(卷二)和近代哲学(卷三)共三卷。
卷一又分三篇分别讲述了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