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社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含答案).doc
8页川教社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含答案)重庆市恭江区永城中学潘勇1、 阅读下列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于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绦、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 《礼记》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社会时期的情况?答:原始社会时期2)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叫什么?答: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应推选贤能,有才能的人当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 “禅让” O(3) 举例说明当时是怎样“选贤与能“的?答:相传,尧年纪大时,主动提出了后继人的问题部落首领们推举了贤能的舜尧对舜进行了长期的考察, 舜的表现十分突出尧死了以后,舜便接替尧的位置,担任了部落联盟首领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 给了治水有功的禹4) “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答:既具有高尚的品德,又具有卓越的才能2、 ・阅读下列材料:每年清明节的祭祀杆辕黄帝陵,为我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据史书记载,中 华民族对轩辕黄帝的祭祀,始于部落时代.自春秋时期开始成为了一种由官方航织的 公条活动.千百年来,不论是皇亲责族,朝廷重臣,还是江湖游客,草泽布衣;不论 显达富责,抑或困顿寒很,无论海内裔子,还是城外侨胞,民不论汉满回蒙等各族, 都无一例外地登临祭祀.右图为公祭黄帝陵的盛况.请回答:(1) 从古到今,中华儿女祭祀黄帝的活动为什么绵延不绝?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答:充分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人文初祖的崇敬与怀念。
因为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相传,他聪明能干,创 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他还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传说铜器、车船也是他发 明的2) 我们如何才能不愧对我们的祖先?答:传承文明,开拓创新言之有理即可)(3) 为什么炎帝和黄帝被称为华夏族祖先?答: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4) 黄帝陵在陕西、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说明了什么问题?答:体现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同.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请回答:(1)两则材料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答:分封制2) 根据材料一判断这种制度封什么人为诸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可以被封为诸侯及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 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巩固统治答: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3) 结合材料二概括出国君或诸侯享受哪些权利和义务?答:权利:根据周王的授予,国君有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义务: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 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不承担义务的,将受到惩罚(4)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答: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 ”子犯曰:“师直为 壮,曲为老,岂在久乎?无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材料二:楚腰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毓声色,并下命:“有敢 谏者,死无赦! ”大夫伍参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 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 ”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请回答:(1) 两则材料反映了春秋时哪两位霸主的争霸情况?答:晋文公和楚庄王2) 请你指出两则材料中所包含的成语典故并试着解释出成语的含义来答:退避三舍和一鸣惊人退避三舍,意思是后退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不敢与争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 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3) 这两位霸主的争霸战争都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战役,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战役的地点来。
答:城濮和部4) 有关这两位霸主,试着通过网络或相关资料再写出一些成语典故至少两个)答:老马识途和问鼎中原5、 《史记》记载:在春秋时期的争霸中,越国曾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扣留在吴国多年,后来才返回越国 他忍辱负重,总结教训,下决心要让越国振兴起来勾践亲自到田里耕作,吃简单的饭食,穿粗麻布衣服相传, 他还在座位前悬挂一只苦胆,经常尝尝胆的苦味,并问自己:“勾践,你忘记战败的耻辱了吗? ”他动员全国百姓 加紧生产,重新组织和训练军队,任用贤才协助他治理国家经过十年多的磨砺之后,他抓住一个好的时机,大举 进攻吴国的都城越国终于灭掉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请回答:(1)此材料及图片,介绍了哪一个成语典故?答:卧薪尝胆2) 你认为“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同历史真实有没有出入?答:同历史真实有出入真实历史是越王勾践每到吃饭时,都要尝尝胆的苦味,以激励自己,而没有卧薪3) 根据材料总结出越王勾践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答:动员全国百姓加紧生产,重新组织和训练军队,任用贤才协助他治理国家4) 他抓住一个好的时机指的是什么?答:吴王夫差在中原会盟诸侯内部空虚的时机,袭击吴国5) 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答:要成为霸主就必须改革内政,发展军事,增强国力;统治者必须勤于政事,与民休息,赢得民心等。
6、 阅读材料:材料一:“纵者,合众刷以攻一强也;横者,亨一强以攻众弱也.”材料二: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 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宋•晁补之 《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材料三:见右图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哪两项策略?请你解释一下这两项策略答:合纵和连横战国中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齐、楚、燕、韩、赵、魏有“合众 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为此进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几国出兵联合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秦国 要想向东发展,就必须破坏东方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事一强 以攻众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连横” O(2) 材料二是哪一个成语的由来?答:朝秦暮楚(3) 图三是秦国的一位说客在向楚国游说,请你猜一猜他正在说什么?答:张仪他正在代表秦王向楚怀王庄重“承诺”,若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则赠给楚国方圆600里的一大块 土地4) 这一时期与图中的说客意见相反的是谁?答:苏秦,主张合纵5) 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答:连横。
7、阅读下列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罹役)・享末利(工商业)及怠情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一变法的内容吗?答:商鞅变法内容有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 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第二方面,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 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第三方面,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 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 得爵位和享受特权第四方面,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第五方面,严明 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2) 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当时的国君是谁?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3) 如何评价这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答: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 济得到了发展8、阅读材料:商鞅进行变法前夕曾与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 的辩论代表奴隶主旧势力的贵族们说:“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 来的,不能改! ”商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商汤王、周武王, 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夏 桀、商纣,墨守祖宗的陈规,结果都使国家灭亡治理国家不一定 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右图即是他们辩论的情景请回答:(1)你认为商鞅说的是否有道理?答:有道理2) 这场辩论体现了商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答:体现了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坚决要求变法的决心和精神3) 后来商鞅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答: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耿虽死, 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变法是成 功了4) 通过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也感想?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 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答:商鞅变法受到了守旧的贵族的阻碍,说明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挫折,我们要敢于同旧 势力作斗争,坚持不懈,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也是如此,我们 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齐楚韩赵魏家&■分真统一文字9、阅读材料: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秦琅邪石刻上的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请回答:(1)两幅图反映了秦统一后的什么措施?实行这项措施的原因是什么?答:统一文字、货币因为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差别很大,影响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2) 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把什么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什么文 字答:货币是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小篆,隶书3) 材料二中提到的器械一量,指的是什么措施?答:他还颁布了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4) 这些措施的颁布有何作用?答:作用: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1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茏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亨实上因此而遭受 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二: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在 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燹书“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已发生:在育君教引 下秦孝公“燃《诗》、《书》而明法令”.如果我们重新查帐的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后果真算不得十分 严重.请回答,(1)两则材料所说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答:焚书坑儒。
2) 当时统治者是谁?他采纳谁的建议而实行的?他“烧残书籍”的目的何在?答:统治者:秦始皇 建设者:李斯 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3) 这次事件中在民间得以保留的书籍有哪些?答: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4) 材料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什么局面?答: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