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节拍、节奏教学刍议] 节奏节拍教学视频.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HB****T
  • 文档编号:252032908
  • 上传时间:2022-02-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5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节拍、节奏教学刍议] 节奏节拍教学视频 二十多年以来,节奏教学始终是特别热门的话题回眸这段时期中小学节奏教学的理论讨论与教学实践,其进步、提高毋庸置疑但仍存在着一些较深层的问题,尚未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就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略作探讨,盼望大家能够共同关注,予以解决     “节拍〞和“节奏〞    “节拍〞和“节奏〞是西洋乐理中两个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分的概念节奏的教学常与节拍结合着进行,有时也分别进行,但在某些基础音乐教育资料与实践中,不难发觉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的情形  音乐时值的基本单位是“拍〞,也称“拍子〞节拍〞是“拍子〞强弱有规律地作周期性反复就旋律方面讲,“节奏〞指横向连接各个乐音(包括其中的休止)之间的时值长短关系比方:    由此可见,“节拍〞区分于“节奏〞的特点之一是:“节拍〞有周期性的反复规律,而“节奏〞概念的本身并无周期性的反复规律在音乐作品中,重复出现的相同节奏片段叫做“节奏型〞,在乐曲中运用某些节奏型,使人易于感受,便于记忆,也有助于音乐结构上的统一和音乐形象的树立  “节拍〞区分于“节奏〞的另一个特点是,每个“节拍单位〞的时值(拍值)在理论上是均等的,在速度改变了或乐谱上标有相关记号的情形下方有改变,在没有这些状况时,“拍值〞不均等就是少见的特殊情形;每个“节奏单位〞(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则以不均等为其特点,均等是其特殊情形。

        “节拍〞以“拍〞为单位论其强弱,如强拍、弱拍等,一拍多音时,“拍子〞内各音的强弱则分别称为“强位置〞、“弱位置〞;“节奏〞以“拍〞为单位论其长短,如一拍、半拍、1/4拍等拍〞是“节奏〞与“节拍〞的共同基础拍〞犹如一把尺子,旋律线条中每一个音符或休止符的长短,用这把尺子来度量  因此,在“节奏〞与“节拍〞教学中,有两点值得留意:  1 “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强弱拍反复规律的教学或训练,是“节拍〞的教学或训练,不是“节奏〞的教学或训练  2 “小节线〞是划分“小节〞的记号,一个小节就是一个“节拍〞反复的周期以两条相邻近的“小节线〞之间来论强弱拍,如“强、弱〞、“强、弱、弱〞、“强、弱、次强、弱〞等,就是一个节拍反复周期内的强弱拍反复规律但在变拍子或混合拍子的情形下,特殊是多次变拍子或多种拍子混合的情形下,固定的“节拍〞强弱反复规律便被打乱,本来固定的强弱拍反复概念,必需随之变成不固定的概念,这就在事实上失去了“节拍〞周期性反复规律的特点因此,对于“小节线〞的理解,也可以按单独的一条小节线而论,即:小节线表示它的左边是弱拍,右边是强拍这一点在任何情形下都同定不变,把握住它,便执住了“节拍〞之“牛耳〞。

          西洋乐理的“节拍〞与中国传统  音乐的“节拍〞    以上“节拍〞与“节奏〞的概念,是从以西欧为中心的、四百多年来的西洋音乐(指其中的专业音乐创作,不是西洋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下同)实践中渐渐形成和总结出来的它基本上适用于当今世界各国、包括我国近百年来的专业音乐创作,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并不完全适合  中国传统音乐的时值单位通常也是“拍〞,每一拍的长短可能是相等的,也可以是有些拍长些,有些拍短些前者是“均等拍值〞,与西洋乐理中“拍〞的概念基本相同;后者是“弹性拍值〞,是中国传统音乐“拍〞的特点在我国“原生态〞(指未经近现代专业音乐工加工、改编,更不是由他们创作的)的民歌、戏曲、曲艺、器乐曲中,大量存在着“弹性拍值〞我们因为自身具有民族文化遗传基因,因为听惯了,或许“弹性拍值〞的感觉不太明显但外国人初听京剧等中国传统音乐,就能比较敏感地觉察它的“拍子〞忽快忽慢,对此十分费解和惊异,因为他们的文化遗传基因,他们的习惯,是“均等拍值〞的  有人认为:“均等拍值〞正说明了西洋音乐的“科学、精确、先进〞,而“弹性拍值〞则是“不科学、不精确、落后〞的这主要是由我们不少人心中长期形成的“欧洲音乐中心论〞所致。

      其实:  1 两种不同拍值概念是建立在东西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上的:西方“均等拍值〞的产生是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定量分析的学科理念以及印欧语系的语言特点紧密相连的,具有机械化特征;中国“弹性拍值〞的产生则与中国农业社会的背景、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密不行分,具有自然性特征  2 人们常以四季更迭、人的心脏跳动、劳动动作等都有节奏为例,说明节奏的重要,这没有错然而,四季长短、心脏跳动、劳动动作的反复是完全“均等〞的、固定的吗?人人都知道,事实上都是在大体上“均等〞、“固定〞前提之下,具有某种“弹性〞改变的,这些都是自然的现象即使机械化产物钟表的“滴答〞之声,就肯定没有丝毫误差?因此,认为“弹性拍值〞是“不科学、不精确、落后〞是说不通的  3 作为音乐艺术要素之一的节拍,它本身也应当是具有艺术性的,艺术贵在自然、改变,忌人工雕琢、呆板不变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情感的改变必定会造成“拍值〞的改变弹性拍值〞给音乐带来了无限生机,擅长表达情感的细腻改变西洋音乐中的切分音、变拍子等,实际意义就是突破机械呆板的节拍制约,使音乐更为生动活跃,更适合于表达情感  其实,在西洋音乐作品及其表演中,虽大多数接受“均等拍值〞,但也不是肯定不存在弹性。

      比方那些标记着转变速度记号,渐快、渐慢、延长音等记号处,速度一变,个别音一经延长,那里的拍值自然也就转变了还有因艺术处理需要而转变拍值的情形例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开头一小节具有过渡性意义,通常以较慢速度演奏,第二小节始进入正常速度,那么前一小节三拍的拍值就比较长,并不与其后面的拍值“均等〞对此,作曲家在乐谱上就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又如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饮酒歌》:自阿芒的唱句开始,就将速度放慢了些,而唱到“我〞字,尤其是后面八分音符的高音“re〞时,通常按延长音演唱,接下来的二人合唱又基本上恢复到原速很明显,这里不少拍子的拍值是不均等的对此,作曲家在乐谱上虽有所提示,但对于“我〞字那样的处理并没有明确标记,演唱者所作的处理已经商定俗成  虽然这样的例子在西洋音乐中是少量的,不影响它“均等拍值〞的基本特点,但也说明了艺术的需要、感情表达的需要,往往是不得不突破“均等拍值〞的约束当前盛行的通俗音乐,从谱面上看往往觉得节奏比较繁杂,是因为它在写谱形式上是等拍值的,实际效果却往往是弹性拍值的  中国传统音乐的“节拍〞,虽然也有周期性强弱拍反复规律的情形,但也有不少与西洋音乐节拍不同的特点。

      如散板、有板无眼(1/4)等就无所谓周期性的强弱拍反复因此,某些用现代记谱法记写的中国传统音乐,不能按周期性反复的规律去看待其强弱拍例如聂耳的《金蛇狂舞》:  它的强拍不在每小节的第一拍,也不能按小节线左右而论强弱拍,而是如上谱所 示,是按音乐的句读,每一个短句时值较长的末一音,便是强拍之所在这段音乐的句读越来越短,强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造成了不断高涨的强烈心情有个很生动的比方:西洋音乐的节拍好比做体操,“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是机械性的;中国传统音乐的节拍则犹如打太极拳,是橡皮筋式的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节奏〞,其含义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节奏〞《乐记・疏》中讲道:“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在这里,作为两个单音节词的“节〞和“奏〞意义是相反的:“节〞是“克制〞的意思,指音乐进行中的停顿,“奏〞是“演奏〞的意思,指音乐演奏的进行把音乐的演奏与停顿、进行与克制、连续与休止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结合起来,就称为“节奏〞中国传统音乐“节拍〞的弹性,也必定反映在“节奏〞上,有些音的时值长短具有肯定的自由度,这里就不细说了  中国音乐教育,当然应当让学生广泛地了解和学习人类古往今来、世界各同的音乐,包括西洋音乐,然而,中国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理应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假如我们只是固守着西洋乐理的“节拍〞、“节奏〞概念,丝毫不顾及中国传统音乐的“节拍〞、“节奏〞特点,一味地去进行机械式的节奏教学和训练,是违反民族文化传统的,是不科学、非艺术的    中国孩子的“节奏感〞  及其教学    中小学音乐教育强调整奏训练的理由,通常是“中国孩子节奏感差〞可是,不少外国音乐教育家却一致地认为:“中国孩子的节奏感很好〞中国孩子的节奏感到底怎样?我们只消去幼儿园看一下,小班、小小班里四五岁的孩子未经任何教育训练,就能轻松自如地合着音乐起舞者比比皆是,他们的节奏感、音乐感确实令人赞美  中国孩子的节奏感“差〞在哪里?就“差〞在机械式的节拍、节奏感他们的节拍、节奏感是生而俱有的、自由的、即兴的,也是艺术的、情感性的,他们所继承的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就是如此,而要他们把握西洋音乐机械的节拍、节奏,倒的确是要花费一点教学和训练工夫的但是,其实这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正如会打太极拳的人学体操那样,虽然还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但学好也并不闲难  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为节奏训练搞了那么多的教材,花费了那么大的气力去讨论、推广,耗费了那么多的教学时间,却很少有人认识到,这样做是将孩子敏捷多变的节拍、节奏感训练成机械同定的节拍、节奏感。

        当然,这并不是说,机械固定的节奏感教学和训练根本不需要,而是说,对于机械固定的节奏感教学和训练不必那么强调和偏重,更不必去追求许多声部、很冗杂的节奏训练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不是纯西洋的音乐教育,也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而是中国的音乐教育、一般的音乐素养教育我们对于孩子节奏感的教学和训练,更重要的是把存在于他们天性中的敏捷多变的节奏感,引导到有意识的、更符合艺术规律的更高级程度和水平上去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的“根〞,民族传统的节拍、节奏感也应当是中同音乐节奏感教学的“根〞令人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没有足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阅历,拿不出多少教材、教法来这,正是需要我们去努力的  柳飞 江苏省常州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第 5 页 共 5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