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校史馆简介.doc
5页同济校史馆是一座以现代设计语言与中国传统美学碰撞与交汇的建筑.2007年百年华诞之际落成并投入使用.共三层,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捐资者为1981级校友刘创.同济的土木建筑与城市规划是强项.上海不少大手笔建筑是同济设计的这玻璃罩中不同颜色的泥土就相当有设计感、艺术性同济在抗战期间曾内迁浙、赣、滇、川,1946年回迁上海,玻璃罩的各色泥土是学校领导到各地原址采集的,,展厅配有录像向参观者播放采集泥土的纪录片同济大学校史馆仿上世纪30年代吴淞校园女生宿舍,为三层中式小楼,历经400多天建成校史馆内陈列的“毋忘柱”,是由同济发展历程中各个校址的泥土汇聚而成黄色、红色、灰色的泥土分别采集于上海、浙江、江西、广西、四川等7个省份、近20处校址,彰显了同济大学百年来学脉延绵、同舟共济的精神此外,校史馆通过近千张历史照片、150多件实物、模型,系统展现了同济大学自建校以来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一、项目概述同济大学校史馆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地上3层,建筑高度13.76米,于2007年5月——同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建造旨在向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提供一个展示同济风雨同舟百年历史及严谨求实办学传统的平台,展现其厚重辉粕的过去,桃李芬芳的今天和光明灿烂的未来。
二、总体布局同济大学校史馆坐落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同济大学本部校区东北部,是校区建筑沿四平路城市界面的节点之一其与百米高层综合楼、设计院办公楼、教学北楼、行政楼共同围合近4000平方米的绿化景观广场广场下地下车库与综合楼地下室连为一体,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校史馆位于广场北侧,作为校区北大道视觉对景,与由北大道串联起的三好坞(校内公园)、文远楼及其南草坪、教学北楼及其北侧绿带等,构成空间有序、生机盎然的生态型校园环境三、设计构思同济大学校史馆设计秉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原则,充分融合区位环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线等要素根据建设规模和广场视线分析,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层顶为黑色陶瓦四坡顶,坡度30°外墙实体墙面以青砖包裹,以传统的建筑语汇营造庄重、朴实的历史氛围;从校园总体流线分析,为迎合来自西南向(东大道)的校史馆主要参观人流,在主体中部嵌入呈60°夹角斜交玻璃体和横贯中部的带状采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内部交通节点简单的形体处理使晶莹通透的玻璃体成为视觉焦点,强调主入口的识别性,增添建筑主体的飘逸感与时代感传统与现代建筑语汇对立统一,和谐共处,体现稳健而不失灵动、庄重而不乏个性的建筑性格建筑材质、色彩和立面细部刻画延续同一理念。
竖向凸体和条窗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屋顶1.5米挑檐端庄典雅;竖明横隐的玻璃体竖向构件错落有致,与之呼应12mm和18mm两种厚度的定制毛面砖勾勒墙体横向线条,光影交错,时隐时现竖向条窗窗槛墙石材拼贴,以校史馆屋顶平面投影为原型,简化为主题装饰图案,赋矛建筑深厚的内涵四、内部空间馆内主要内容包括入口门厅、位于各层的8个层厅及辅助设施,三层设部分管理办公室以小型规模的展馆承载百年同济的历史,同济大学校史馆展示流线的组织力求简明、紧凑以设置于带状采光廊的通透观光电梯为枢纽,两端的步行楼梯为辅助,从首层门厅起呈逆时针方各形成串联8个展厅的常规参观流线玻璃体、采光廊、空中连廊等活跃元素构成趣味空间,提供观众间歇休憩场所和至各展厅和门厅的便捷交通 室内地坪选用仿石地砖和仿古木地板相间,墙体延续室外毛面砖贴面做法,天花采用便于布展的规则透空钢构格栅,营造平和、恬静、舒适的展示空间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同期建设的综合楼总体平衡)用地面积 15615平方米建筑面积 1395平方米(综合楼36986平方米)容积率 2.46建筑密度 21.86%建筑高度 13.76米建筑层数 地上3层济大学校史馆位于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综合楼前广场,建筑面积1 395平方米,外形仿20世纪30年代吴淞校园女生宿舍设计。
本项目展示设计定位的出发点是超越一般大学的校史馆概念,是将校史馆设计定位放到品牌体验中心的理念上来展开的把学校放到全社会的层面上来展示同济的文化和价值,历史只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济百年历史积淀的内涵较具体的时间、地点、谁和发生什么更能深入人心同舟共济” 的同济价值理念不仅仅是同济人的信念和精神,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趋向和民族精神之一通过百年校庆校史馆的这一项目,向全社会来展示和宣扬同济的品牌价值理念,使她成为一个体验同舟同济精神理念的场所面向与服务全社会的校史馆设计策略,给校史馆的展示设计带来了机遇,使展示在方式方法上可以有较大的突破不过原建筑的空间结构和朝向采光也给展示设计带来一些挑战与限制,但最终我们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和留有余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为原则,平衡时间、材料、经济成本、制作方式、空气质量等诸多关系因素的基础上,使初始的设计理念得以呈现空间布局上,我们把三层建筑的首层定位为品牌体验,二层为品牌历史和三层的品牌文化我们希望当人们踏入这个场所即可各取所需地选择展示项目你可以去半敞开的放映厅看个短片;或在空中立体成像空间中与同济大师们零距离的接触;你也许会被同济百年所踏遍的千山万水——“同济足迹”的泥土柱所感动而流离往返;如果你曾是同济一员或正在其中,你也可以在“同济人·名录”的数码互动装置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当然,你更不会忘记进门时的那一幕:锈迹斑斑但稳健刚直的“同舟共济”成语典故,用中、德、英三国语言刻印的文字,反映出同济人走出自我,迈向世界的意志。
通过现代风格的全透明自动电梯或拾阶而上,你即刻全被眼前的百年历史的“画卷“所吸引你可发现同济从1907年所迈出的一小步,却成就当下百年同济辉煌的一大步当你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时,一处多媒体放映装置定会把你打动,那就是展现同济1941—1946年期间”李庄岁月“的幻影成像体验如果你对眼前的带有中国传统画轴造型语言的精致版面所展示的内容还不够满足的话,放置城各展示区域的数字触摸屏将会使你满载而归三楼的展示以突出同济自1995年以来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往、社会服务和机遇与发展这五大板块用色彩来设计表现的展示手法,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视觉效果当然到同济品牌体验中心不可不看一看她与我们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于此,你可看到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英姿和2010世博会规划之壮观;你也许会在2008奥运主会场”鸟巢“的模型前被深深感动百年的历史,百年的文化用再多的画面和文字都难以求全但百年的精神是可以体验得到的只要你身临其境,校史馆共享空间中厅的现代风格作品”浆“,将会告诉你不仅可意会也可言传的秘密一个百年同济的秘密我们从女生高举右手,充满自信和阳光的笑脸似乎可以感受到后同济百年的影子:”未来,从现在开始!一楼是纪念式公共大厅,二楼是学校的历史,三楼是最近十几年的发展。
同济大学校史馆[1]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地上3层,建筑高度13.76米,于2007年5月——同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建造旨在向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提供一个展示同济风雨同舟百年历史及严谨求实办学传统的平台,展现其厚重辉粕的过去,桃李芬芳的今天和光明灿烂的未来同济大学校史馆坐落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同济大学本部校区东北部,是校区建筑沿四平路城市界面的节点之一其与百米高层综合楼、设计院办公楼、教学北楼、行政楼共同围合近4000平方米的绿化景观广场广场下地下车库与综合楼地下室连为一体,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校史馆位于广场北侧,作为校区北大道视觉对景,与由北大道串联起的三好坞(校内公园)、文远楼及其南草坪、教学北楼及其北侧绿带等,构成空间有序、生机盎然的生态型校园环境同济大学校史馆设计秉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原则,充分融合区位环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线等要素根据建设规模和广场视线分析,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层顶为黑色陶瓦四坡顶,坡度30°外墙实体墙面以青砖包裹,以传统的建筑语汇营造庄重、朴实的历史氛围;从校园总体流线分析,为迎合来自西南向(东大道)的校史馆主要参观人流,在主体中部嵌入呈60°夹角斜交玻璃体和横贯中部的带状采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内部交通节点。
简单的形体处理使晶莹通透的玻璃体成为视觉焦点,强调主入口的识别性,增添建筑主体的飘逸感与时代感传统与现代建筑语汇对立统一,和谐共处,体现稳健而不失灵动、庄重而不乏个性的建筑性格建筑材质、色彩和立面细部刻画延续同一理念竖向凸体和条窗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屋顶1.5米挑檐端庄典雅;竖明横隐的玻璃体竖向构件错落有致,与之呼应12mm和18mm两种厚度的定制毛面砖勾勒墙体横向线条,光影交错,时隐时现竖向条窗窗槛墙石材拼贴,以校史馆屋顶平面投影为原型,简化为主题装饰图案,赋矛建筑深厚的内涵馆内主要内容包括入口门厅、位于各层的8个层厅及辅助设施,三层设部分管理办公室以小型规模的展馆承载百年同济的历史,同济大学校史馆展示流线的组织力求简明、紧凑以设置于带状采光廊的通透观光电梯为枢纽,两端的步行楼梯为辅助,从首层门厅起呈逆时针方各形成串联8个展厅的常规参观流线玻璃体、采光廊、空中连廊等活跃元素构成趣味空间,提供观众间歇休憩场所和至各展厅和门厅的便捷交通 室内地坪选用仿石地砖和仿古木地板相间,墙体延续室外毛面砖贴面做法,天花采用便于布展的规则透空钢构格栅,营造平和、恬静、舒适的展示空间用地面积 15615平方米建筑面积 1395平方米(综合楼36986平方米)容积率 2.46建筑密度 21.86%建筑高度 13.76米建筑层数 地上3层全区卫生系统,特别是我院在医疗服务质量逐步提高的同时,业务工作量也正在逐年同步明显增长。
老百姓有病大都能够走进医院并看得起病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actively carry out the law on civil air defense education, drawn out of the air defense in Pingliang city Building under easy fare, daily special inspection and regulation, overfulfilled the province upper and lower knots of up to 500,000 yuan fee collection tasks. 5, further standardize internal management, improve staff quality. Adhere to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