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讲座摘录.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36693430
  • 上传时间:2018-04-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读书笔记(2012 年 7 月)最近在看《腾讯大讲堂》中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教授的系列讲座:《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在讲座中,吴晓波先生以诙谐的口吻,解读历史,旁征博引,通过对历次改革的梳理,表达了其对当下和未来中国改革的个人观点本人现将其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供大家思考和讨论我们对历史的所有好奇,都来自于当代的困顿吴晓波先生从经济的视角来看待每个朝代的兴衰,人们说读史而知今,在历朝历代的从初建到强盛,无不由改革而起;也因改革而衰从改革开放三十年至今,伴随着改革长大的我,在这个讲座的指导下开始思考和关注中国处在历史中的什么位置,来理性看待社会的一切今日之中国种种是非现象,皆能从历史中抽丝剥茧的找到渊源一切只是开始,一切都还没有结束在这里就简单阐述一下吴晓波先生的主要观点:一、中分析历代改革的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是利益集团象限分析法,第二个模型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一)利益集团象限分析法这四个利益集团象限分别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无产阶2层和有产阶层历朝改革都是在四方力量的博弈之下而进行,你强我衰,你长我消,难以取得平衡1、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物产阶层,历代经济变革的焦点,从来就是这四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调整。

      2、引用钱穆对中国历代统治的四大倾向,即逐步强化的中央集权、节制资本的政策沿革、追求稳定的社会共识和缺乏法治的思想土壤,分析中国历代集权与专制的具体做法及其对改革的影响3、改革在经济上体现为“发展—稳定”的周期律4、历代经济变革的三大核心课题是财政、货币和土地三者皆稳,盛世;三失其一,维稳;三失其二,动荡;三者皆失,乱世上图中显示的是中央政府的力量比地方政府强大很多,无产阶层的力量和基础比有产阶层要强大很多;处于这种力量解构的社会时,国家比较稳定,但是经济缺乏活力,有产者减少3上图中显示的是中央政府相对于地方政府的力量稍显弱小,有产阶层比无产阶层力量也更强大这种情况反映的就是改革开放之后造成的现如今的这种局面,国进民退权贵资本形成并发展壮大上图这种情况非常罕见的是,有产阶层已经已不存在我国出现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49 年到 77 年之间)以上三幅图(确切的说是两幅)图反映了历代经济中利益集团四方力量之间的博弈,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达到平衡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4通过分析以下四种制度来分析改革得失:一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始于商鞅变法,建立郡县制);二是全民思想的控制(最早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是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武靠君爵,文靠科举);四是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四大制度其中三个呈稳定的“钟表结构”,唯独经济制度极不稳定二、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变法变法一:管仲变法 “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盐铁专营”变法二:商鞅变法 “以农立国,以战止乱”;推行军爵制;全面加强集权变法三:汉武帝变法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重建中央权威、用儒家统一思想等变法四:王莽变法推行土地国有制,进行四次货币改革变法五:刘晏变法政治改革: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经济改革:与民休息、下放地方财政变法六:王安石变法包括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等在内的十项变法内容是中国改革的分水岭,此后的中国改革由建设性、发展型变为维稳型变法七:李鸿章变法其洋务运动放弃以农为本,实行工业优先,但不改革政治制度变法八:孔宋变法民国时期的孔祥熙、宋子文推行统制经济,搞国家主义5变法九:陈云变法实行计划经济改革,吴晓波称其为一次成功的政治改革和一次失败的经济改革变法十:朱镕基变法是体制内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三、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可以归纳为四句话:(一)改革是硬道理——改革的目标纲领(二)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没有路线图和时间表(三)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GDP 主义(四)稳定压倒一切——以维持现有社会秩序为底线。

      具有务实渐进、摇摆不定的特征而 80 年代的经济改革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价格双轨制制造了寻租土壤, “倒爷经济”出现,权贵资本主义产生四、面向未来的中国改革思考一:经济发展与利益调整中国改革从经济发展期进入到了利益调整期思考二:四大基本制度的改革(即上文方法二中所述):从控制到开放吴晓波先生将历代经济改革得失的启迪总结为:第一, “统一文化”是一切经济改革的前提第二,自上而下的改革,首要突破口不是调整政府与民间的利益关系,而是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分配第三,恢复民间资本活力的关键,不是垄断产业的一次性瓦6解,而是以金融产业的开放为突破口的渐进开放第四,国有资本的改造,不可能以全面私有化为第一目标,而必须探索新的管理和利益分配模式第五,避免改革动荡的关键,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全民的生活和财富安全感第六,政治改革不一定能保证经济改革的成功,而没有政治改革为前提的经济改革,一定不能真正成功面向未来:第一,中国起码还有十五到二十年的城市化建设第二,充分利用全球产业革命的酝酿期——从“信息革命”到“新能源+生命科学革命”,时间为 10-20 年第三,民族热情:20 年内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

      结论:时间窗口正在关闭,中国进入改革的最后关键时刻利用大好时机,在二十年内完成社会体制的彻底转型五、主要言论我们这个国家从两千多年的经济发展史来看,只要没有内忧外患,只要没有战争,用 30 年就会变得非常繁荣,用 50 年就会成为全球经济最强的国家但往往在国家强大了以后,国家主义又要统治这个国家,然后民间经济就会被改革在研究中国的方法中,有一个方法是利益集团的博弈分析法这个国家当前发生的所有的问题,是四个利益集团互相竞争、搏斗、角力的结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无产阶级与有产阶级7中国是保持中央集权制度最悠久的国家,这个建制是从商鞅以后开始的因为有这个特点,中国在历史上就长期出现集权和专制的问题在经济上就体现出一个“发展—稳定”周期律:王朝建立的时候发生颠覆大战,人亡财散,国家很穷、民间也很穷,这个时候马上会提出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会放手让民间发展四种力量就会发生变化:民间经济高度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很快,大量的财力聚集在地方政府和有产阶级两大力量中,中央权威薄弱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度,就会出现及时的经济大变革,中央政府重新把改革的主导权从地方政府和民间回收中央的财政就会变得非常充沛、国家也比较稳定,同时民间经济的活力会丧失,这个时段如果发生天灾人祸或外族入侵,国家就会灭亡。

      在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形成了四个基本制度第一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利分配制度,第二是全民思想和控制模式,第三是社会精英控制模式,第四是宏观经济的控制模式我们大概花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四个制度:中央与地方形成的是“郡县制”,对全民思想的控制,在西汉的时候形成了“尊儒制度”;对社会精英的控制,在隋唐搞了“科举制”,就是建立渠道把有武力的人与有思想的人全部纳入体制之内;对于一些能够赚钱的人进行控制,形成了抑商制度中国之所以成为两千年来很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是因为8这些制度建设得非常完善上述四种制度中,只有一个制度很不稳定,就是经济制度所以中国历史上历次变法都跟经济有关系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 7 世纪开始有十次大的变革第一次大变法是西周结束、东周创建的时期,发生了管仲变法有两方面很关键,一是“四民分列”,中国变成全世界最早的一个专业化国家,中国农耕时代的很多工匠非常精细;二是盐铁专营国家控制了资源与能源,与民间就形成了一种争利机制接下来是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 “推广郡县制”第三次大的变法是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初年出现了“文景之治”,社会变得非常富裕我找出了当时的富豪榜,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富豪榜。

      第一名从事冶铁,第二名冶铁,第三名冶铁、长途运输业,第四名冶铁、金融,第五名盐业,第六名长途运输业,第七名粮食业,第八名养殖业,第九名铸钱业,第十名铸钱、冶铁、盐业,都在能源型、资源性行业里边这就是垄断放开以后的效果汉朝接下来发生以下变化:第一,干弱枝强,官商勾结,中央羸弱,地方势力坐大第二,商人阶层崛起,挑战政府权力第三,出现官商经济这个时候,中央开始削藩,地方立刻爆发了七国之乱接下来汉武帝刘彻开始实行变法当他把盐铁、铸钱、酿酒垄断起来以后,前面富豪榜上的十个人就全都消失了汉朝搞完9改革以后,探索 5000 万人口级的大国治理模式,造成民营经济的空前萧条,到了汉武帝晚年的时候, “天下困弊,盗贼群起”盛唐从贞观到开元加在一起是 130 年,是中国第一个实行低赋税、自由贸易的时期这段时期之后出现的情况与前朝一模一样,同样是“干弱枝强”,地方藩镇势力坐大,出现商人阶层崛起,然后发生“安史之乱”宋朝发生了中国帝制时期最激进的“王安石变法”宋朝的经济很繁荣,工商业比唐要繁荣得多宋朝中国的人口过亿,是世界第一个人口过亿的帝国宋朝不反对土地兼并这样进行了一百多年以后,中央羸弱,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开始变法。

      变法的结果是中央财政收入大增,政府与民间成争利之势王安石变法之后,再也没有帝王愿意搞变法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进入了长达 500 年的稳定时期明清两朝,中国是“超稳定”与大停滞1300~1800 年,中国人均 GDP 增长为零,同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走出中世纪、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三权分立的现代国家诞生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重心向乡村下沉南宋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 22%,到清朝的时候只有 6.9%,1978 年中共中央开始搞改革开放的时候是 18%,去年第一次达到了 50%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开始大分离的时期清末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并不是一场迟到的变革中国 1864年以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创办实业,同时全世界正在发生如下事件:美国刚刚打完了内战,全美超过 8000 人口的城市只10有 141 个;日本在 1868 年,西乡隆盛推翻德川幕府, “明治维新”德国在 1870 年才变成统一的国家;英国在 1869 年开通苏伊士运河从这些可以看到,我们的现代化运动一点都不晚,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争取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呢?李鸿章变法有几个思路:第一,坚决要改;第二,不再以农为本,提出“工业优先论”,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到了民国的时候发生了孔宋变法,孔宋变法中发生过两次“国进民退”1935 年,中国银行国有化费正清所说的“中国企业家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象征性的时间点就在 1935 年当资本家的金融力量丧失的时候,作为一个有力量的阶层就消失了,一直到今天这句话告诉我们,未来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决胜之地就在金融产业中国 1978 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是靠四句话来引导这场改革的:发展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稳定压倒一切这四句话告诉我们改革的目标纲领、理论路径、方法论和改革的边界这轮改革之所以非常成功,是因为邓小平准确地抓住了关键点,土地、货币、财政整个改革紧紧围绕着这三点进行,土地是突破口:联产承包责任制;货币是主战场:放松管制—双轨制—物价改革;改善财政状况是主要目标:国有企业改革,引进外资与特区和开发区—下放财政权限今天来看,整个 80 年代的改革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增11量改革”,一个是“物价改革”这轮改革是把大锅饭彻底打破的一次改革,是非常鲜明的非均衡发展的改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设立四大特区;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战略;开发区与外商优惠政策;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试点。

      出现的情况就是民间高速发展,放松民间,体制外的“增量改革”成主力,乡镇企业十年渐至“半壁江山”,私人从无到有,空前旺盛;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改革基本失败;实施沿海优先发展战略,老工业基地衰落,东南沿海崛起1978 年到 1993 年,中国的改革是由下往上的改革,是由民间推动的改革到了 1994 年,集权主义、国家主义重新回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