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常见的漆膜弊病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docx
7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2种常见的漆膜弊病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⑴、流挂现象:涂料施涂于垂直面上时,由于其抗流挂性差或施涂不当,漆膜过厚等原因而使湿漆膜向下移动,形成各种形状下边缘厚的不均匀涂层原因:1、溶剂挥发缓慢2、涂得过厚3、喷涂距离过近,喷涂角度不当4、涂料粘度过低5、气温过低6、几乎不换气,周围空气中溶剂蒸汽含量高7、涂料中含有比重大的颜料(如硫酸钡),在漆基中分散不良的色漆8、在旧漆膜上(特别是在有光的漆膜上)涂布新漆时也易产生流痕预防措施:1、溶剂选配适当2、对常规涂料一次涂布的厚度控制在20~25μm为宜为要获得较厚的涂层,对于热固性涂料可采用“湿碰湿”工艺,或选用高固体分涂料3、提高喷涂操作的熟练程度,控制喷涂距离为喷涂大工件25~30cm,喷涂小件15~20cm,并与物面平行移动4、严格控制涂料的施工粘度,如硝基漆的喷涂粘度为18~26秒,烘漆20~30秒5、适当换气,气温保持在10℃以上6、添加阻垂剂来防止流痕缺陷,有较好的效果7、在旧涂层上涂新漆前先打磨一下⑵、起皱现象:漆膜呈现多少有规律的小波幅波纹形式的皱纹,它可深及部分或全部膜厚原因:1、大量使用稠油制得的涂料易发生起皱现象。
2、涂料中催干剂使用上比例失调,钴催干剂过多3、骤然高温加热烘烤干燥,自干漆烘烤温度太高4、漆膜过厚,超出常规5、浸漆后施工物体,常常发生“肥厚的边缘”也易产生起皱6、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比挥发较慢的有机溶剂涂层更易起皱预防措施:1、制造含有桐油的漆时,适当地控制桐油的使用量2、调整催干剂的比例,补加其余催干剂3、涂料的组分中增加树脂的含量4、严格控制涂层厚薄5、烘干型漆放20~30分钟进烘箱,或补加锌催干剂,也可采用加防止起皱剂⑶、桔皮现象:漆膜呈现桔皮状外观的表面病态原因:1、溶剂挥发过快2、涂料本身的流平性差,涂料的粘度大3、喷涂的压力不足,雾化不良4、喷涂距离不适当,如太远,喷枪运行速度快5、喷漆室内风速太大6、气温太高,或过早进入烘烤箱烘干7、被涂物的温度高8、喷涂厚度不足9、被涂面不平滑,影响涂料的流平或对涂料的吸收10、硝化纤维素漆中水分含量有关系预防措施:1、选用适当的溶剂,或添加部分挥发较慢的高沸点有机溶剂2、通过试验选用较低的施工粘度3、喷涂用压缩空气压力为带罐吸上型喷枪3.5公斤/cm2,重力压送型喷枪3.5~5公斤/cm2,以达到良好的雾化4、喷涂距离选择适当,减小喷漆室内风速。
5、被涂物喷涂后进入高温烘干炉之前,应设有晾干室6、被涂物的温度应冷却到50℃以下,涂料温度和喷漆室内气温应维持在20℃左右7、喷涂一道厚度应在20~26μm之内8、被涂面应充分地湿打磨,使其平整光滑9、添加适当的流平剂易产生上述现象的涂料:硝基漆、醇酸漆、氨基漆、丙烯酸漆、粉末涂料⑷、失光现象:漆膜的光泽因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降低的现象原因:1、涂料中溶剂质量不良,低沸点溶剂多,挥发太快2、稀料及催干剂过多,导致漆膜表面干燥太快,而引起失光3、不同类型油漆互混等4、施工粘度太大5、湿度太大,大于80%,挥发性漆吸收水分发白,而失光6、施工底层不平整光滑7、环境影响防止措施:1、加部分清漆以提高光泽2、用同类型油漆调制3、掌握和摸索一整套施工粘度⑸、发白现象:有光涂料干燥过程中,漆膜上有时呈现乳白色的现象有时在干燥后会恢复到本来面貌原因:1、空气湿度太大,在80%以上,超过溶剂中含水的比例,或在干燥过程中由于溶剂挥发涂膜表面温度下降,使表面局部空气温度降至“露点”以下,此时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渗入涂层中产生乳化,表面变成半透明白色膜,待水最后蒸发,空隙就被空气取代成为一层有孔无光的涂层,因此降低了漆膜的装饰性和机械性能。
2、所有的有机溶剂沸点低,而且挥发速度快3、被涂物表面温度太低4、被涂物或稀释用的溶剂中含水5、在施工时由于净化压缩空气用的油水分离器失效,水分进入漆中造成变白6、溶剂和稀释剂的配比不恰当,当部分溶剂迅速挥发,剩余溶剂对树脂溶解能力不足,造成树脂在涂层中析出变白预防措施1、选用高沸点挥发速度慢的有机溶剂,如丁醇、醋酸丁酯、乳酸乙酯及乳酸丁酯、二丙酮醇、醋酸戊酯、环已酮等2、在涂漆前,先将被涂物加热,使其温度比环境温度高出10℃,或在喷涂后立即将物件送进温热的烘箱中干燥3、涂装场地的环境温度最好在15~25℃,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0%4、使用的有机溶剂和压缩空气应检查是否纯净应无水分5、合理地选用有机溶剂和稀释剂,防止涂层中树脂析出6、加防潮剂容易产生发白的涂料:硝基漆、过氯乙烯漆、磷化底漆及其他挥发型干燥涂料⑹、针孔现象:一种在漆膜中存在着类似于针刺成的细孔的病态原因:1、清漆的精制不良2、溶剂的选择和混合比例不适当3、颜料的分散不良4、添加助剂的选择和混合比例中适当5、涂料表面的张力过高6、涂料的流动性不良,展平性差7、涂料的释放气泡性差8、贮藏温度过低,使漆基的互溶性和溶解性变差,粘度上升或向局部析出,易引起颗粒及针孔。
涂装方面1、被涂物面上残留有水、油或其他不纯物,清除得不仔细2、溶剂挥发速度快,且其添加量较其他溶剂多3、涂料的粘度高,且溶解性差4、长时间激烈搅拌,在涂料中混入空气,生成无数气泡5、喷涂时,空气压力过高,破坏了湿漆膜中的溶剂平衡6、湿漆膜升温速度过快,晾干不充分7、被涂物是热的8、湿漆膜或干漆膜过厚9、施工不妥,腻子层不光滑涂装环境方面1、空气流通快且温度高,湿漆膜干燥得过早(指表干)2、温度高,喷涂设备油水分离失灵,空气未过滤预防措施:防止在干燥漆膜面产生针孔的有效方法是消除上述原因在实际生产中,严格控制施工粘度,降低粘度和采用挥发较慢的溶剂稀释涂料较好易产生针孔的涂料有:双组份聚氨酯、环氧漆、氨基改性丙烯酸树脂涂料、醇酸漆、不饱和聚酯沥青漆、含颜料少的色漆(如黑色漆)⑺、渗色现象:来自下层(底材或漆膜)的有色物质,进入并透过上层漆膜的扩散过程,因而使漆膜呈现不希望的有的着色或变色原因:1、底涂层的有机颜料或沥青树脂被面漆的溶剂所溶解,使颜色渗入面漆涂层中2、底材(如木材)含有有色物质3、面漆涂层中含有溶解力强的有机溶剂和底涂层未完全干透就涂面漆预防措施1、涂防止渗色的封底涂料后,再涂面漆。
2、在中间涂层或在面漆涂层中添加片状颜料(如铝粉、云铁等)3、采用挥发速度快的,对底层漆膜溶解能力小的溶剂4、可用相近的浅色底漆5、底漆干透后,再喷涂底漆⑻、起泡现象:涂料在施涂过程中形成的空气或溶剂蒸汽等气体或两者兼有的泡,这种泡在漆膜干燥过程中可能消失,也可能永久存在原因:1、被涂面有油、汗、指纹、盐碱、打磨灰等亲水物质残存2、被清洗面使用除锈剂未清洗干净3、不干性油渗入湿木材表面,涂漆后不但起泡,甚至会揭起4、墙壁潮湿,急于涂漆施工,涂漆后水分向外扩散,顶起漆膜,严重时可撕起5、木质制品潮湿,涂上漆后,水分遇热蒸发冲起漆膜,漆膜越厚起泡越严重6、干漆膜在高温下长期存放7、底层未干,如腻子层未干透,就勉强又刮下一遍腻子8、皱纹漆涂层太厚,溶剂大部分没有挥发,入烘房温度太高,升温太急9、物件除锈不干净,经高温烘烤10、空气压缩机及管道带有水分11、铸铝件和有边缝的铝件除油污不透底预防措施:根据产生的原因,采用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⑼、收缩(发笑)现象:涂料涂布后收缩不能均匀附着,湿或干漆膜不平整,局部露出被涂面,有的象在油纸上与墨笔字书写那样呈不附着现象原因:1、在旧涂层过于光滑2、被涂层表面有蜡质、煤油、硅油、机油等。
3、溶剂挥发与烘烤温度不相适应,烘干漆所用溶剂沸点太低,挥发太慢或溶解性差4、被涂层表面有水5、涂料与被涂物的温差大6、压缩空气中混入水和油7、被涂物表面有汗或作业中用的擦布及手套已被污染8、涂料中使用助剂比例不当9、溶剂选择不当10、涂料流动性不良,展平性差预防措施:根据上述原因采用相应的措施⑽、发花现象:在含有混合颜料的漆膜中,由于颜料分离产生与整体色不一致的斑点和条纹模样,使色相杂乱原因:1、涂料中颜料分散不良2、涂料中加有比重相差很大的颜料,又未使用助剂3、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油调配,或用两种漆调配搅拌不均匀4、稀释剂溶解力不足5、涂装时附近有能与颜料起作用的氨、二氧化硫的发生源6、涂刷时,涂深色漆后,未将漆刷清洗干净又涂浅色漆预防措施:根据以上情况,采用相应措施⑾、发汗现象:无光的油性漆和磁漆在打磨后再次出现光彩的现象硝基漆在60℃以上烘烤时,增塑剂呈汗珠状析出的现象原因:1、在打磨前漆膜没完全干透(或溶剂未完全挥发掉)2、硝基漆采用了蓖麻油、樟脑等非溶剂型增塑剂3、漆膜中或硝基漆表面加漆时,含有蜡、矿物油或润滑油脂时,可能逐渐渗出漆膜表面4、树脂含量少的亚麻仁油或清油,漆膜容易发汗,一般潮湿、黑暗。
尤其通风不良的场所易发汗预防措施:1、涂层干透后再打磨2、选用溶剂型增塑剂3、使用涂料时,从选择涂料特点来考虑,湿润性好的清油适应在户外和阳光充足的环境4、涂漆前,将旧漆膜上的蜡质、油污等用汽油仔细揩抹干净,再施工⑿、咬底现象:在干漆膜上施涂其同种或不同种涂料时,在涂层施涂或干燥期间使其下的干膜发生软化、隆起或从底材上脱离的现象(通常的外观如起皱)原因:1、涂层未干透就涂下一道漆2、面漆溶剂能溶胀底漆3、涂得过厚预防措施:1、底涂层应干透,再涂面漆,或溶剂挥发后即涂面漆2、正确选择涂料品种,特别注意底面漆的配套3、从施工而言,第一道涂薄,第二道涂厚专心---专注---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