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学物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docx
13页第五节 中学物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民国初建,我国学校中开头有了物理课程,但那时在训练方面,主要是废除封建的旧制度,建立适合民主共和国的新制度,对学校课程,还来不及作全面考虑南京临时政府训练部颁发的《一般训练暂行方法》规定,“凡各种教科书务必符合共和国宗旨,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所以这时物理教科书的使用相当混乱,有的学校由教师自编讲义使用的,有的由私人编写而由书商发行的,有的从日本教科书翻译的,内容极不统一,程度参差不齐商务印书馆虽然已于1897年成立,1902年增设编译所,但首先编写的是文科科目的教科书,理科主要是小学程度的“西算”,民国初年的壬子学制(192022年)中,中学只有四年,没有划分初中和高中,所以理化教科书,只有程度较浅的简易读本,主要是翻译日本的教材,有些译本,中西杂糅,或措辞不当,或过于日本化,甚至“书名费解,文图不符,内容异想天开”,不能作为课本后来自英美留学回国者渐多,有些学校采纳英美教科书的译本,教会学校用外文课本为了转变这种混乱状况,训练部于总务厅之下,特设编纂、审查两处,负责治理教科书的工作,公布《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
允许私人可以自行编写教科书,但必需经过训练部审定,才能发行商务印书馆最早出版的物理教科书有民国元年王季烈编的《物理学》和民国二年严葆诚编的《物理学》各一册,而以民国二年王兼善编的《民国新教科书·物理学》使用的学校居多(《民国新教科书·物理学》封面见插页图14)同年十月,即再版,至民国十年,此书共再版17次之多当时还没有课程标准,所以教科书的内容、程度都没有规定,一般是编者在“编辑大意”中把这本书的使用对象、程度、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及特点等加以说明王兼善在“编辑大意”中提出了以下几点(其中句逗号,均照原文): 1.是书系依照训练新法令编辑专为中等学校女子中学校及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之用其要旨在授以重要现象及定律器械构造之要理并兼课试验使学者习得自然现象之学问领悟其中法则及对于人生之关系 2.本书约供一学年之用约计一学年为40周每周合4小时如各校时间有伸缩则教授事项亦不能不随之增减故本书排印用4号字及5号字其一般学问所不行少者则用4号字若时间充裕则可全行讲授若时间稍促则4号字各段照常讲授外其5号字各段可酌量择用不必全授 3.是书次序务求明晰文字务求简洁叙述务求详明自首至尾一线贯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启读者之心思而引起其进取之兴味。
均以符合新教授法之原理也又书中每节上角均附有本节之要略以便提纲挈领使教者学者易于领悟 4.书中试验与理论常相辅而行理论常由试验引出或以试验讲之俾学者学问试验之要用而养成其崇尚试验之心又此等试验均为人所屡经试验而知其的确可恃者然独恐学生易之差误故全部试验仍一一为之具体解释 5.书中所用术语均取其最通用者每一术语之旁必附注西文以便参考 6.按训练部新法令以8月1日为学年之始7月31日为学年之终故当教到本书末章磁电学时约为夏季六七月之间或不便试验然磁电学若不试验殊难理解故教员可到时将此章提前讲授以便试验 王兼善编的《物理学》,与今日的物理教科书相比,体系不同详见附录四)它在第一章绪论之后分为六章,其次序为声、光、力(二章)、热、电、磁即依次为声学、光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学及磁电学此书对物理现象的争论,从声、光开头,也许认为学习物理现象,应当首先从“听得到,看得见”开头,然后再及其它这与今日认为物理学是以力学为根底不同所以这本书的争论中并没有把“力的概念”放在中心位置,而各章内容根本上是独立的在第一章绪论之后的六章概要为: 其次章声学,首先阐述了振动和波的根本学问,接着较具体地争论各种乐器的原理。
第三章光学,重点是几何光学值得指出的是,其中有一节“成光之理”,好像与声学中“成声之理”相对应,以致错误认为“以太”是光浪(光波)传播的媒介 第四章固体力学,包括了现在教材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和静力学的根本内容因此这一章几乎占了全书的1/4篇幅,但要求比现在低 第五章流体力学,内容也不少,提到了分子力、外表张力、分散力、毛细现象等又提到帕斯卡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和波意耳定律等内容 第六章热学,对热与物体涨缩的关系,争论得比拟具体,也提到热与工作(功)的关系和热功当量的概念但是对“热机”的问题则没有作进一步的争论 第七章磁电学,叙述了磁之要性、电之要性,数种起电之方法但是对电在工业上的应用只提到电铃、电报、电灯、至于“电机”,也正象“热机”一样,没有作较具体的争论 总之,该书联系到生活实际的较多,联系到生产实际的较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缘由是该书出版于民国初年,当时工业生产水平和生活的需要与今日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反映到教材内容的轻重详略就有所不同了 该书的表达法,正如“编辑大意”中所说的,“理论常由试验引出或以试验讲之”,所以对试验相当重视粗略统计,全书有试验117个(包括教师和学生试验),有些试验是简洁易行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物理学上的规律是由试验得出的,而不要把物理定律一条一条死记。
下面摘录“关于流体浮力之讨论”的试验,以为例如 试验题目:关于流体浮力之讨论 凡流体不但有向下之压力(此向下之压力,已于前讨论之),且有向上之压力,谓之浮力可证之如下:(又学者当留意以下所得之要理,亦适用于气体,盖气体及液体二者,均系流淌之物也 试验:取一有底之玻璃管,以手执之,使压入一筒之水中,如下图(图略)放手后,其管马上上升,显明液体有向上之浮力 又如取一簧秤,其下悬一重物,而记明秤上指针所在之度数今若使此重物入于水中,则见秤上指针所在之度,较前为少一若此重物变为较轻也者是亦因液体有向上之浮力故也 由上可知流体之有浮力明矣然则此浮力之大小,须视何者而定乎可以下述试验法考求之 试验:如下图(图略),取一金属所制之圆筒长3.5厘米,直径为1.9厘米,故其体积共合10立方厘米以一细线系之,而悬于天平之左边之皿底天平之右边皿中,则加以重物使天平之两边平衡乃以一杯之清水,置之圆筒之下,使圆筒全体尽行浸入水中,则见天平失其平衡,而左边向上显见圆筒入水后,失其重量然若以10克之砝码,置于左边之皿中,则复其平衡则可知左边所失之重为10克也然圆筒之体积为10立方厘米,则浸入水后,被其挤去之水之体积亦为10立方厘米。
按法国度量衡,则10立方厘米之清水,共重10克,可知圆筒入水后所失之重,适等于被其挤去之水之重也 由上试验,可知一物体浸入流体中,则所受流体之浮力,其大小适等于被挤去之流体之重,是之谓亚几默德氏之定律盖此律系由此人所创造也 王兼善《物理学》中,有许多类似上述的简洁试验,所以当时很多学校都乐于采纳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民国三年,出版黄际遇编的《中华中学物理教科书》一册,又有孙志道,李义均编的《中学适用物理学》一册此后,商务、中华两家竞争颇为猛烈,但中华书局出版的理科教材,总不及商务民国五年,训练部批准,但凡商务出版的教科书,一律称为新体制教科书,可供各校使用因此,在壬子学制公布后,我国编写出版的教科书渐渐增多,都仿照商务体例但由于民国初年,政局不稳定,影响到学校的进展,商务出版的教科书,曾一度消失低潮至1918年,才开头有所好转其它书局,也间续有物理教科书出版了 二、《壬戌学制》后的进展 民国十一年(1922年)公布了《壬戍学制》依照《壬戍学制》,初中采纳混合制,自然科学为一门课这时,自然科学的教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门理科教材──物理、化学、生物仍分别编写,另一种是三门科目,混合成一门理科,合编为一本教材。
前者有: 贾丰臻,贾观仁:《初中有用物理学》,1923商务 周昌寿:物理学现代初中教科书1923商务 陈文:《物理》1924商务 周昌寿:《新撰初级中学物理教科书》1926商务 钟衡臧:《物理学》1925中华 后者有: 杜亚泉等:《自然科学教科书》1923商务 郑贞文:《有用自然科学》1923商务 高铦:《有用自然科学教科书》1924商务 徐镜江:《初级中学混合理化教科书》1924北平文化学社 钟衡臧:《新中学初级混合理科教科书》1924中华 有矿物、气象、地质等内容混合编写的优点是学问面可以拓宽,便于学生可以对各门学问融会起来理解,但每一学科的内容分散,系统性较差好在作为初中教科书,不需要对某一学科作系统的了解因而用来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初中教学是比拟适宜的例如高铦编的《有用自然科学教科书》(郑贞文、周昌寿校),全书分四册,计24章,涉及物理或主要是物理内容的有九章(有关的这几章的名目见附录五)篇幅上约为全书的23%,在卷首的“编辑大意”中,说明白本书的使用对象、程度和特点等编辑大意”有七条,主要是开头的四条原文如下 1.本书根据新学制初级中学自然课程纲要规定,实行混合教授法编辑,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地质等项,分为四册,供四学期教授之用。
2.取材之标准如下: (1)自然界常见的事物 (2)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学问 (3)自然的利用方法 (4)自然科学的重要原理 3.编列方法,一改以前偏重系统的弊病,以有用为主,以理论为辅先从自然界普遍事物入手,渐及于应用方法和根本原理,既可增进学生的生活常识,又可引起其讨论自然科学的兴趣 4.本书所列试验皆简而易举,如能另定时间,由教员指导学生自行练习尤佳 (余略) 这本书的特点是各科学问融合得较好,表达在编写上并不是“混而不合”从每章的分节上可以看出,大体上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对各科的有关内容合成一章,另一种是单纯的或主要属于某一科目的内容列为一章,多数是属于第一种以其次章“水”为例这一章共四节,第一节是以日常生活为主的“自然水”;其次节是以生物、化学为主的“水之净制”;第三节是以物理学问为主的“水之压力”;第四节是以化学为主的“水之成分”这书中有五章单纯属于物理的或根本上是物理学问的,如第三章“温度、压力和物质三态”,其中的四节是: (1)温度和温度计 (2)物态的变化 (3)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4)物态变化与压力的关系 又如第七章“力和物性”,其中有三节: (1)重力,其中叙述了重力、重心、稳度、密度、比重,又叙述了落下现象、抛上现象、运动、惰性,以及速度的合成、力的合成等 (2)物质的组织,其中叙述了分子运动、分子力、弹性、外表张力、毛细现象等 (3)简洁机械,其中叙述了“功”的概念、效率和摩擦等等 这一章内容相当多,有些象王兼善《物理学》第四章“固体力学”一样,包括着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主要内容。
可见,当时对这些内容的要求不高,或者说,内容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所以只要知其大意就够了又如第八章“自然的利用”、第九章“电磁和能”、第十九章“音和光”这几章讲的根本上都是物理学问总的讲,本书在有用方面,比十年前王兼善《物理学》中讲得多了例如在第九章“电磁和能”中,对电的应用,讲到电镀和电铸、室内用电装置等但是对于电机和热机,讲得仍极简单,这明显是由于当时工业生产水平低的原因另外,对于音和光连在一起,也许认为这两种现象有许多相像之处,而不象后来那样的把声和机械振动连在一起,把光和电磁振动连在一起的状况了 这本书突出的一点是最终一章“自然科学的讨论方法”,其中主要是通过全书很多学问的学习,总结出科学讨论的方法这个内容是把自然科学分为各分支以后所不能涉及的由于把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