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第6章..ppt
20页第6章:城市经济与产业,第1节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1、经济视角的城市 1.1 城市的经济特征,§1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1.2 城市的空间范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中心城区,规划区,市区范 围,市域范围,,建成区,,开发区,§1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建制市和建制镇——行政意义上的概念,相应的空间范围为市域和镇域范围 市——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地级市和县级市),包括其管辖的旗县区域和市区 镇——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镇域——镇的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市区——行政意义上的概念,在地级市中,与旗县同等行政级别的区域在县级市中,与乡镇同等级别的社区或居委会 城市规划区——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中心城区——包括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范围尽可能符合行政界限或山体、河流等自然地形屏障划界城市总体规划分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总体布局规划两个层面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在规划期内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规模,包括现建区用地和今后需要占用的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其中前9大类用为城市建设用 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开发区——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1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1.3 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集聚经济——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2、城市与经济 2.1 城镇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略) 2.2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发生地(略) 2.3 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略)(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城市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 2.4 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它在城市发展及空间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可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不足§1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第2节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1、产业分类 1.1 统计上的分类 国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略) 1.2 从要素角度分类(略) 1.3 城市产业功能分类(略) 2、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概念) 2.1 区位商分析 区位商——城市或区域中任一产业的就业份额相对于该产业在国家就业份额的比例 2.2 最小需求法(略)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位上比较。
3、就业规模预测 3.1 就业乘数效应 城市的总就业规模=基础产业(或出口部门)就业岗位+非基础产业(或本地部门)就业岗位两种类型的就业通过乘数效应相关联基础产业”的就业增加带来“非基础产业”的就业提高而“非基础产业”的就业人员又会购买本地产品,从而支撑了本地部门的就业这种消费和再消费的行为,会一直传导下去,因此,总就业的增加规模超过出口部门就业的初始增加额 3.2 总就业规模的变化 总就业规模变化量=出口部门的就业岗位变化量×就业乘数(每个行业均有自己的就业乘数),4、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 4.1 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4.1.1 配第—克拉克定律(略) 4.1.2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略) 4.1.3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略) 4.1.4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略) 4.1.5 赤松要雁行形态论(略),5、主导产业的选择 5.1 比较优势原则(略) 5.2 产业的关联效应(略) 5.3 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略) 6、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略) 6.1 增长极模式(略) 6.2 点轴开发模式(略) 6.3 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略) 6.4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略),第3节 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1、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 1.1 规模经济(略) 1.2 范围经济(略) 1.3 集聚经济(略) 1.4 自我强化机制(集聚经济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发展) 2、外部性与纠正(略) 3、城市土地使用的竞标——地租理论 3.1 城市土地使用中的“资本”和“土地”的替代 城市土地的地租受区位条件的影响,促使“资本”替代“土地”要素,即以建造高层建筑来集约使用土地。
中心向外围郊区建筑高度的变化充分说明这一点3.2 阿隆索的企业竟租模型 当企业逐渐远离城市中心时,非土地投入/土地投入的比例降低反之,比率会上升如果单位距离的运费率是常量,那么随着距离增加,竞租曲线会趋于平缓竞租与可达性的关系根据竞租曲线可以预测城市土地用途择居的竟租模型,3.3 择居的竞租模型,1可达性偏好下的居住用地竞租,2公共交通滞后而私人交通 发达条件下居住用竞租,3、考虑环境变量或社会犯罪变量时的居住用地竞租,4、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4.1 城市规模与本地产品 城市规模与消费品的种类、数量之间的关系;以本地产业和就业岗位的关系 4.2 产业的数量(多样化与单一化以及规模经济问题) 城市规模与主导产业的数量、专业化程度、集聚经济带来的效应(产业间的协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因而,更高的生产效率产业部门的多样化是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城市需要更多的工人,城市规模扩大,产生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同时产生集聚与分散的问题,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与萎缩问题4.3 产业的类型 对于不同产业门类(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需求收入弹性产业、第二次产业或第三次产业、生产服务业为主等)的城市,其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带动相关产业的能力并不相同,这也就决定了不同类型城市的最优规模是不相同的(产业的性质决定)。
外部经济往往在特定的产业发生,导致城市规模的影响(产业间的关联性与排他性),不同的产业其外部不经济的差异可能会很大——一个城市的最佳规模取决于大的功能 4.4 外部不经济的制约 在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之间存在一股合力,前者与一个城市内产业的地理集聚有关,,第4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产业发展,1、经济空间组织的模式转型 1.1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城市的出现(略) 1.2 全球生产网络(略) 2、生产组织的产业集群趋向(企业区位选择的行为特征——集聚趋向) 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这些经济活动会在地理位置上趋于集中同时,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发生在同一地区 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一种创新协作网络(迈克尔·波特1998年) 2.1 产业集群现象 在由传统的“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方式(受标准化商品和服务所支配,用标准化生产方式、廉价熟练劳动力和价格竞争)向“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面向客户的生产和服务,运用灵活通用的设备和适应性强的熟练劳动力)转变的过程中,集群处于领导地位例如,英国传统产业和意大利中小企业、美国硅谷等。
2.2 四种典型的产业集群 开发区: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1)马歇尔式产业区 意大利式产业区为其变体形式,由小的地方性企业支配,对地方的根植性很强产业类型主要是规模经济相对较低的类型,与区外企业的合作和联系程度亦低 (2)轮轴式产业区 其地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多个主要企业以相当数量的关联企业或设施作为核心,在其周围有供应商和相关活动的区域,它的结构可以比拟为轮子和轴美国底特律、日本丰田汽车城等 (3)卫星平台式产业区 卫星城: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分支工厂组成区位上,距城市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所建开发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必须能够在空间上与上下游运营保持独立,或者独立于集群和外部的供应商即客商 (4)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 是公共或者非营利的实体区域内关键的承租者可能使军事基地、国防工厂、武器研究室、大学或政府机构第5节 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1、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预测(略) 2、经济基础分析(略) 3、投入产出分析(略) 4、趋势外推法(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