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论文-论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doc
6页大学体育专业毕业设计论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2011年5月论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摘 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对大学生终身堡直(终生身体)的意识培养,应关注学生运动爱好 和专长的形成,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陶冶学生的良好情操;应积极构建住体育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和欣赏体育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使之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意识;意识培养;大学体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存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使学生 能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 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实现这一要求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终身 体育的意识,怎样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终身体育的意识概念及其构成1.1终身体育的意识概念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指人们对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认知、习惯和能力的总称终身体育的意识具 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内隐性尽管终身体育的意识可以导致一系列的体育行为,但它本身是 看不见摸不着的终身体育的意识不等于体育行为,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内隐的第二,客观性这 是因为终身体育的意识一方面是人脑这个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终身体育的意识的来源 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社会性任何人的终身体育的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 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第四,能动性终 身体育的意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意志和情感体验,能够限制或推动人们的体 育活动,能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和活动提出要求[1]1.2终身体育的意识概念构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包括健康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三个方面1.2.1健康意识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 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总称”有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并能通过多种多样的体 育活动,确立适合自己锻炼身体的项bl,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1.2.2体育知识包括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体育锻炼常识三个方面具体地说就是初步了解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基木的生理常识;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心 理健康的作用;能够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体育锻炼;了解和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对体育 赛事的欣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等1. 2. 3体育技能是指学生应在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神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 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锻炼能力;掌握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选 择适合自己的安全的体育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2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原因2.1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有过重要影响的思想主要有:(1)增强 学生体质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打破了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确立了以技能教学 为体育教学目标的教学体系o (2)技术教学的思想有些学者认为,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思想,过 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思想之一3)快乐体育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在否定体质锻 炼和技能学习的枯燥乏味的基础上流行起来的快乐体育在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的兴趣方面是与 素质教育.的思想相通的,但是否应该使体质和技能的目标由显性转为隐性是值得讨论的4)终身 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终身体育思想是把人一生的身体锻炼 问题看成一个系统,把学校体育•看成人一生身体发展的了系统它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关注学生的 当前扩展到关注学生的未来,甚至终生它也体现了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5)综合性学校体育 思想由于体有多功能的特性,也由于上述学校体育思想存在的问题,有不少中国学者产生了综合 性学校体育思想综合性学校体育思想引出了学校体育多目标的问题虽然在体育目标关注问题上 有一个两难问题,检查与评定无现存的模式,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它。
只有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才能形成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2]2. 2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新要求2.2. 1大学生个体主观需求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已基木形成,并I」趋成熟、稳定,他们对在 中学阶段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的认知、目的和意义有了一定的水准在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中,更热 衷于追求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向终身体育 方向发展2.2.2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归纳为健壮的体魄、高 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健壮的体魄应当是体质良好、体能全面、 自理健康、道德高尚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在进入社会后,终生从事体 有锻炼才能维持机体健康所以,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生只有形成了终身体育的意识,才会在校外、在进入社会后终生从事体育锻炼3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对策3.1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看,所谓运动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体育运动或参与体育活动的倾向,这种倾 向带有强烈的目的性。
人的行为都是有诱因的,任何行为同时又是有目的的人的兴趣是在社会实 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这种后天形成的倾1何是可以培养的就学生运动兴趣而言是多种多样的: 有运动木身所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运动目的和任务所引起的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有在 活动结束后即时消失的短徊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乂是 密切联系、相互转化的在体存教学中缺乏直接兴趣,会使教学枯燥无味,没有间接兴趣学生会丧 失学习的毅力例如,学生练习800m跑,比较单调枯燥,缺乏自然的直接兴趣,但这是耐力素质项 目之一,必须达标才行基于此,学生就会白觉地把注意力控制在这上面所以,直接兴趣和间接 兴趣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指导 和组纱堂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 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 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教学艺术的木质不在于传授木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 不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课程最终目标的实现也具有积极的作用[3] 3. 2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现代学校体育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务数学生离开学校后,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相揖别。
在学 校学习到的很多运动技术、方法,在一个人的体育生涯中仅仅是匆匆过客为什么学了儿年体育, 一出校门便与体有无关了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所学的内容繁杂而不实用,二是忽视了学生终 身体育的意识培养为此,新一轮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在教学思想上改强制性为自主性,从强 调学校学习期间的阶段性效益跃升为追求阶段性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体育意识与终 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大学体育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和专长放在首要位置,不应要求 学生样样运动项目都要学习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方法的关少的辩证表述是: “应诸方之用者其法宜多,锻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实践证明,学生对运动项目样样都学,样样 都不精,难以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难以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应提倡根据学生的兴 趣和爱好,有选择地学习一项或儿项运动项目,形成自己的专长有了专长,他们才能在专长运动 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进而提高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养成3.3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纲要》规定,每学期安排10%的理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体育知识面理论课应是向学生传授 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逍。
通过体育理论课的讲授,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体育保健与卫生知识,还要 教给学生竞技运动知识;不但要教给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信息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对体育的欣赏 和评价的方法”另外,体育教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也要注意渗透相关体育人文知识通过体育知 识的传授,使学生对体育的目的和意义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思想认 识上打下良好的基础3.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 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 义精神,能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3. 4.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比如,组织校园体育节活动,在体育节期间,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开展体育文化宣传教育、体 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组织好课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体育课 时间,加强体育技能的学习,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从而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 4.2培养大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 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到:一是组织专项运动讲座,让学生了解专项运动的基本规则,学习技 术、战术知识,变“看热闹”为“看门道”二是组织好学生观摩比赛,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 的运动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 观看的兴趣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从而提高大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4]总之,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阶段性效 益,又要追求学生走出校门后的长远效益就其培养过程而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是关键;关注学 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是根木;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使他 们对体育的目的和意义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基础;构建校园体育文化 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和欣赏体育的能力是条件参考文献:[1] 李凌.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 (2): 82-84.[2] 姚成军,吴宝才.论体育教学中的身心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 (17): 147-148.[3] 王淳,魏景芳.身心健康教育新理念构想[J].中国学校卫生,2004 (5): 592-593.[4] 苗鹏.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效应[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2): 158-1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