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苗族民族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docx
4页浅谈苗族民族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 吕秀玲摘 要:在湘西民族地区将苗族民族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能有效地让学生感悟民族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教师充分挖掘和展示苗族民族文化各种优秀的道德因素,让学生受到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得到促进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关键词:苗族民族文化;小学;语文课程G623.2 :A 收稿日期:2018-12-19 :1674-120X(2019)06-0026-01一、阅读民间故事,传承民族文化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引导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湘西民间传说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感悟阅读材料的人文内涵,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受到这些精美的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价值判断、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通过阅读,学生既了解了苗族文化知识,又扩展了视野,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创编湘西童谣,发展民族文化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湘西童谣一般篇幅短小,生动有趣,富于幻想,没有固定的形式,但讲究押韵,吟唱起来十分上口将湘西童谣与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融合,通过收集、整理、编写童谣等实践活动,不仅能传承湘西童谣,还能发展苗族民族文化首先组织学生到家庭、社区、村寨、旅游景点收集歌谣如收集到体现儿童快乐生活的《虫虫飞》:“虫虫飞,虫虫飞,飞到老鸹溪,老鸹窝颗蛋,宝宝阿蒙一口干还有充满幻想的《丁丁雀》:“丁丁雀,尾巴长,铜锣花轿嫁姑娘姑娘嫁,我不嫁,我帮姑娘拿手帕……”其次,在语文课堂中欣赏收集的童谣,引导学生感受湘西童谣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最后,引导学生即兴创作歌谣,发展民族文化如易江南编童谣 《苗寨十八洞》:“古老苗寨十八洞,山清水秀林葱葱古老苗寨十八洞,男耕女织爱劳动古老苗寨十八洞,主席关怀及时送!”如周佳沂编童谣《赶秋节》:“赶秋节,人真多,人山人海脚并脚赶秋节,衣服乖,土家苗族晒出来赶秋节,真精彩,打鼓跳舞苗歌赛赶秋节,绝活在,秋千刀山下火海……”教师引导学生以收集、整理、编写童谣等实践活动方式走进多元的生活,与社会对话,构建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社会大课堂,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描绘民族生活,感悟文化内涵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了解和感受湘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不仅用智慧,而且用整个的心灵来感知一切有意识地举办以湘西民族文化为背景的作文比赛,如介绍苗族节日、饮食、服饰、舞蹈、民风民俗等,让小学生能够用眼去观察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不仅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让学生受到苗族民族文化的熏陶如喻文沁在《华丽的苗族服饰》中写道:“瞧!她们头上戴着银花冠,那花冠上焊接的拉丝银花栩栩如生,花冠下边有一圈银花坠,还戴着大大的银项圈,上边有二龙戏珠的图案项圈边上垂着雕花的银片和银铃,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妈妈说,这都是我们苗族工匠通过拉丝、雕花、焊接等工艺制作而成……”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湘西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3]四、结语总之,在湘西民族地区,要让语文教学成为传播苗族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要让语文教师成为传播苗族民族文化的主导者,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苗族民族文化的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1][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韩国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J].文理导航,2016(5X):65.-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