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探究.docx
3页“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探究 鲁振 杨世源 宋冬晓 张国彬 王高飞 高璐一、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已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基本途径,以国家助学金等各类助学金为重要抓手,以其他各类奖学金为辅助手段的多位一体资助体系[1],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对象识别不精确各高校采取的认定形式一般是学生自愿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然后二级学院审核认定上报学校批准认定的依据一般是由当地民政部门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但是部分地方碍于同乡情面,对调查表的真实性缺乏严格审查,并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贫困的标准有差异,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部分学生即使家庭条件困难,但自尊心較强而不愿意提出申请2.资助形式单一化当前高校的资助政策主要有“奖、勤、补、助、贷、减(免)”,但是基本上都是一些物质层面的资助,缺乏心理上的关怀和发展型育人目前部分高校资助形式单一,资助工作方法粗暴,不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部分高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尚未充分地将资助育人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未能提升受助学生的全面素质[2]。
3.重资助而轻管理很多高校只重视贫困生的认定和发放资助,忽视了管理工作和一些配套措施,削弱了资助的效果部分高校资助档案建设工作落后,没有建立起一个系统的资助档案部分高校每学年认定完后就不再重视,没有做到动态管理此外,对资助工作的效果缺乏及时的反馈和评估二、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探究山东师范大学作为“山东省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从“精准扶贫”的视角入手,通过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管理,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不断创新资助形式,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资助体系1.精准识别,夯实育人基础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资助工作的基础建立四级评审机制,每学年初学生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以及相关材料,先班级审定,由申请学生所在宿舍代表、班级主要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成立班级审定小组,对申请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考察核实;再年级审定,由员和年级主要学生干部进行全面核实和确认,初步确定贫困学生名单;再学院审定,各学院成立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生情况和班级意见确定学院贫困学生级别和名单;最后学生处资助管理中心汇总复核此外,每年寒假都会组织全体员进行家访,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2.精准资助,构建多维体系开展精准的帮扶活动是资助工作的关键。
克服单一形式的物质资助,构建起全方位资助体系春风送暖”“夏季关怀”“秋实筑梦”“冬日暖阳”的四季帮扶体系实现了资助的全时间段覆盖;“助翔行动”以发展型资助为理念,通过海外素质拓展、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求职面试技巧训练等活动实现了资助与育人的统一;“专项资助”针对学生的一些突发情况或暂时的经济困难进行帮扶3.精准管理,提升资助效果学校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学院对认定学生进行抽检和资格复核,利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根据一卡通、通信资费等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学生取消其资格,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及时跟进学生的发展状况,了解其学习和思想动态,防止学生随意挥霍资助金或养成不劳而获的陋习,更不能让部分学生钻制度的漏洞参考文献:[1]蒋莹颖.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模式探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4):36-39.[2]杨士同,侯华伟,郭 晋,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长效机制探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