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西修辞比较视角下话语的力量-解读小说《三国演义》的修辞机制.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683672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9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西修辞比较视角下话语的力量解读小说《三国演义》的修辞机制    黄蓉(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Reference:修辞学被认为是研究人类通过策略使用符号影响彼此思想行为所有方法的规律修辞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产物,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修辞者往往会采取一切有效的言语手段,寻求最佳话语组合形式,从而获得理想的修辞效果本文以现[来自WWW]代修辞学的劝说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为理论依据,以小说《三国演义》中经典情节为蓝本,解读其中的人物是如何通过话语的修辞机制解决分歧,促进理解,从而影响他人的决策和行为,实现沟通和劝说的目的Keys:修辞机制;劝说诉求;受众反应;题旨情境H05    :A:1673-2111(2012)12-0112-03中国的修辞研究可谓历史悠久,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欧美修辞学理论体系的引进和冲击,中国传统修辞学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如今中国修辞学已成为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完整体系的学科,开辟了前景广阔的研究领域而西方古典修辞学在20世纪也获得了新生,修辞学家运用语言哲学、话语分析、修辞探究和修辞批评等手段对其进行改造,西方修辞学已发展成为一种把语言作为社会行为模式的理论,其理论根据是知识由辩论生成,意识形态和权力由话语所扩展。

      现代修辞学已经成为一门有效地使用话语的综合性语言理论1现代中西修辞研究对比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修辞学引起多学科的关注,新观点、新方法,新批评层出不穷,新修辞学的兴起更是扩大了修辞学的范围,对演讲与写作、推理与论辩、艺术和科学等大部分的语言使用方式都有所涉及,也促进了当代修辞学的繁荣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现代修辞学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修辞学理论领域的深入,修辞格研究取得了突破,词句篇章研究、语体风格研究均有新的收获修辞学研究者广泛深入地讨论了修辞学的性质、定义、对象和范围,还探讨了修辞方法、修辞学发展前景等问题就修辞学的结构体系来说,西方修辞学相对中国修辞学形成较早,“现代汉语修辞学是借用了西方修辞学的结构体系建立起来的”,其中,人们普遍认为劝说和沟通是修辞的主要目的比较中西方现代修辞学可以看出,中国现代修辞学把修辞情境作为修辞的基础以及影响修辞效果的主要因素,修辞能否起作取决于话语是否适应情境,讲究“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而西方现代修辞学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论证模式(理性、情感、人格)和受众反应,修辞成为了一种推理论证方式,讲究的是修辞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尽管中西方修辞学起点、社会背景、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最终都走上了跨学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现代修辞学已将视角投向一切以言语为主的社会交往活动,重新研究了话语的力量,并涉及语言语用的一切情况[来自wWW.lw5u.coM]2《三国演义》中话语的修辞机制2.1修辞研究的核心:劝说机制对劝说方式的研究自古就是西方修辞学的核心内容亚里士多德提出,劝说是修辞者与受众之间的感染力,而修辞演讲就是对听众的一种说服,让听众形成某种判断,认同、赞成并采纳自己所持的观点或采取某种行动,修辞学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能够达到最大的劝说效果对此,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劝说诉求:(1)理性诉求(logos)--演说本身所提供的或然式证明,(2)情感诉求(pathos)--依靠使听众处于某种心情而产生的或然式证明以及(3)人格诉求(ethos)--依靠演说者的性格而产生的或然式证明1)理性诉求修辞的理性诉求是指言语本身所包括的事据与或然式推理证明,即“逻辑论证”(logical proofs),是修辞首要的劝说模式修辞推理是修辞学的“心脏和灵魂”,修辞者主要通过理性推理和例证法使话语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对受众“晓之以理”,陈述事实,以理服人,促使受众产生认同感,从而达到劝说目的。

      《三国演义》第43回讲到,东汉末期,曹操拥兵南下,压境东吴,东吴的主降之风日盛诸葛亮出使江东欲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并与东吴群儒展开了舌战谋士张昭首先诘问诸葛亮虽自比管仲、乐毅,却连主公的驻扎地也被曹操夺走诸葛亮沉着地以如何治疗重病为喻,用事例论证了暂时失利的原因,并引用汉高祖垓下一战作类比,表明取胜的希望,又以韩信自比为自己辩护,接着反戈一击,暗指张昭之流只是夸辩虚誉之徒;虞翻以“刘备大败犹言不惧曹实为大言欺人”嘲讽诸葛亮,诸葛亮便以“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之语来反攻;面对严峻 “治何经典”的质疑,诸葛亮运用揭悖法,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事实存着悖谬,从而成功驳斥对方,等等整个论辩过程中,诸葛亮援引史实事例,运用类比反问驳斥对方,终使谋士们“尽皆失色”修辞是通过论证说服人的,推理系统是修辞学的首要劝说手段,是以逻辑思维、推理模式、例证等打动受众使之信服的感染力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及敌我的军事实力,以雄辩口才应对东吴谋士刁难,智激吴侯孙权和都督周瑜,终促成孙刘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其舌战群儒时表现出娴熟的论辩技巧堪称经典,令人折服,可谓是运用修辞机制中理性诉求达到劝说目的的成功范例。

      2)情感诉求在现实社会中,人虽然是理性的动物,但往往也会受到情感的支配情感诉求是指通过对听众心理的了解来诉诸他们的感情,用言辞去打动听众,即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它是通过调动听众情感以产生说服的效力,或者说是一种“情绪论证”(pathetic proofs) ,主要依靠使听众处于某种心情而产生修辞者通过倾向性或暗示性的语句向受众施加某种信仰和情感来激起感情,并最终促使他们产生行动《三国演义》第91回提到,建兴五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上书后主,规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广开言路,励志自振表文虽是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却从形势叙起,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继而明示已临“危急存亡之秋”,使刘禅牢记先帝未成之业;接着陈述先帝“简拔”贤臣的标准,寓情于事,既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爱戴,又有激发刘禅奋发图强之志的作用;随后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即希望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汉”大业;最后以“措施”教之,以“事业”励之,一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更是情深辞切,催人泪下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情沛然如注,耿耿忠心尽袒。

      如上所言,修辞劝说中激发受众情感有助于取得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可达到最佳的劝说效果《出师表》情真理足,虽属奏章表文,却感人至深全文不但导之以理,更动之以情,议论或叙事都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言辞恳切,充分表达了诸葛亮的忠贞之志及劝导诲诫后主之意,极具感染力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平平道来,即使句句在理,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也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3)人格诉求人格诉求是指修辞者直接或间接向受众展示自己的某种美好品德,如睿智、名气、威望、仁德等,从而引起听众的好感,影响他们做出判断或行为孔子有云:“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作为中国修辞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修辞立其诚”提出修辞者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言辞要诚实可信,修辞要合乎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才能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西方修辞学也认为,有着良好性格和高可信度的修辞者更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同《三国演义》里刘备被塑造成为仁德爱民、义重如山、礼贤下士的仁君典型第36回提到,刘备军师徐庶因用计打败曹军,曹操囚禁其母逼徐庶归附徐庶为尽孝道辞行刘备,刘备闻言大哭,但仍坚持仁义忍痛应允,当夜设宴二人对泣,次日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虽不欲徐庶为曹效力,仍嘱咐徐庶“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刘备这一句话就让徐庶许下“终身不设一谋”的重诺;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又拍马而回举荐了诸葛亮;即使归曹后仍留恋故主,不愿为曹操所用,数十年“一言不发”刘备以诚挚的言辞和讲仁德守信义的人格品德获得了徐庶的认可感激,使其做出以上忠行,可见修辞者的道德魅力也能实现理性逻辑所不能及的修辞目的随后第37回中,刘备三顾茅庐,也是以他谦虚诚恳的言辞、求贤若渴的态度和匡扶汉室的抱负成功地说服了诸葛亮出山相助刘亚猛认为,一位成功的演说家在演讲中除了设法使受众成员进入最有利于说服工作获得成功的感情状态以及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必须展示出一种能赢得他们尊重和信赖,对他们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并利用这一人格所具有的威信来影响他们的决定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劝说的过程中,修辞者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恳切的态度,使得受众心中形成对修辞者人格的积极印象,修辞者会赢得很大的信任优势,有助于实现修辞劝说2.2修辞成功的关键:受众反应受众在修辞研究中被界定为修辞接受者,指看、听、读的人或群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修辞是一个由交际双方参与的、以语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互动行为和过程修辞行为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不可避免地受到交际双方心理因素的制约,因此修辞者应该根据受众的身份、性格、心理等,选择恰当的措辞和劝说方式。

      受众研究进入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范围较晚,有关这方面的探讨还没得到足够的重视相比而言,西方修辞学历来注重对修辞接受者的研究,把“言语以受众为转移”当作修辞的一条基本原则,西方的演说家通常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某种话语顺应受众心理,调动受众的积极反应,从而赢得认同和支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生性阴险好杀,心胸狭窄,为人又多疑诡谲曹操手下幕僚杨修虽学识出众,却恃才傲物,在“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废立太子等事件中数犯曹操之忌第72回的“鸡肋”事件中,杨修虽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了然如心,却仍不知适时收敛,不顾忌考虑曹操的主公身份和暴戾猜忌的性格,反而直接道破主公心思,又在将士面前直言退兵,引得曹操大怒,最终招致杀身之祸相反,贾诩在曹操问他对立嗣的看法时,先是闭口不答,在曹操的追问下才故作糊涂地说自己在“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实则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这正是贾诩考虑到曹操的身份和心理而做出的机智回答,果然曹操听后大笑,后立曹丕为世子修辞者的受众意识对修辞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修辞场合都包括受众在内,对受众的了解将会对话语的质量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修辞者应该懂得揣摩受众的心理和性格等,根据修辞对象的身份地位和修辞目的来调整修辞方式。

      说话不考虑受众因素并以此调整话修辞策略,极有可能会导致修辞的失败2.3修辞运用的基础:题旨情境孔子主张修辞要讲究语言语用的适应性,即要根据社会环境、交往对象、情景时宜等来进行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也提到,“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西方现代修辞学的结构体系亦把修辞情境包括在内,认为修辞话语的判断和解释须根据产生话语的情境和社会环境,修辞情境实际上规定了话语必须对之做出适当反应可以说,修辞情境论是中西现代修辞结构基础的共同部分建安十三年,孙刘联合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诸葛亮抢先派兵占据荆州九郡,孙权不满,派鲁肃向刘备讨要第52回里,鲁肃直言“九郡当归于东吴”,诸葛亮便反问鲁肃:“九郡乃刘景升之基业景升虽亡,其子犹在,以叔辅侄,有何不可?”随后承诺刘景升之子刘琦“若不在,即还荆州”,鲁肃只好辞去建安十四年,刘琦身死,诸葛亮以“弟承兄业有何不顺”回应鲁肃的催还,又言此乃“暂借荆州为本”,待取得西川作为容身之地再归还直至第五十五回里,鲁肃再次询问刘备荆州的归期,诸葛亮辩言西川刘璋与刘备同为汉朝骨肉,“若兴兵去取,恐被外人唾骂”,以求宽限时日最后刘备攻下西川,孙权改派诸葛瑾讨要荆州,刘备表面答应归还,不料把守荆州的关羽以“荆州本大汉疆土”为由拒不归还。

      诸葛瑾无奈再寻刘备,而此时刘备也随之转变了说辞:“吾弟性急,极难相与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长云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至此,孙权数次派来的说客都被刘备、诸葛亮以巧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