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讲解学习.ppt
32页第一节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一、概述l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l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Date1(一)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与存在形态来源: 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气物;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 Date2气态: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形成气溶胶(aerosol):能较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分散体系,包括雾、烟、尘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烟: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m的固体微粒;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其粒子直径为 0.1l0 m 的固体微粒Date3(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薄、大、血、快吸收影响因素: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或肺泡气与血浆中的分压差毒物的分子量及其血气分配系数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取决于其水溶性劳动强度、肺的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以及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等因素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在呼吸道的吸收,受气道的结构特 点、粒子的形状、分散度、溶解度,以及呼吸系统的清除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Date52、皮肤:毒物通过表皮细胞或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汗腺)进入真皮而被吸收入血 吸收影响因素: 穿透皮肤角质层:分子量300、脂溶性和角质层的厚度 由角质层进入真皮而被吸收入血:具有一定水溶性 皮肤有病损或表皮屏障破坏 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 接触皮肤的部位和面积 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Date6l脂/水分配系数(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 指毒物在脂肪中和水中溶解度的比值(脂肪中的溶解度水中溶解度)Date73、消化道 由于个人卫生不良或食物受毒物污染时,毒物可经消化道进人体内Date8(四)毒物的体内过程1、分布 毒物被吸收后,最初常分布于血流量较大的组织器官,随后则逐渐转移靶组织器官Date9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即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主要包括: 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或合成)四类反应 Date10毒物经生物转化后的结果:有利于经尿或胆汁排出体外;透过生物膜进入细胞的能力以及与组织成分的亲和力减弱,从而消除或降低其毒性也有不少毒物经生物转化后其毒性反而增强,或由无毒而成为有毒。
Date113、排出肾脏: 最重要的排泄途径排出速度的影响因素: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及重吸收; 排出物分子量、脂溶性、极性和离子化程度Date123、排出呼吸道: 气态毒物经呼吸道排出 被动扩散,排出的速率主要取决于肺泡呼吸膜内外有毒气体的分压差;通气量 消化道: 排泄生物转化肠肝循环其它途径 : 唾液腺;乳腺;胎盘屏障;头发和指甲;汗腺;月经Date134、蓄积(accumulation): 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l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一致时,则易发生慢性中毒l非其毒作用靶器官的蓄积部位则称该毒物的“储存库”(storage depot)Date14(五)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1、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毒性 毒物的理化性质对其进入途径和体内过程有重要影响:分散度、化学活性、挥发性、溶解度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Date15(五)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3、联合作用 独立、相加、协同和拮抗作用l生产性毒物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l高温环境下毒物的挥发性增加,机体呼吸循环加快,出汗增多等,均可促进毒物的吸收;l体力劳动强度大时,毒物吸收多,机体耗氧量也增多,对毒物更为敏感。
Date164、个体易感性个体差异: 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状况、营养、内分泌功能、免疫状态及个体遗传特征等 研究表明产生毒物个体易感性差异的决定因素是个体遗传特征 Date17(六)职业中毒的临床1、临床类型急性中毒(acute poioning):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亚急性中毒(subacute poisoning):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称亚急性中毒迟发性中毒(delayed poisoning):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呈现中毒临床病变观察对象(observation subject):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无该毒物所致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Date182、主要临床表现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类神经症、精神障碍、中毒性脑病和脑水肿;周围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小脑及锥体外系:肌胀力增高、震颤麻痹Date192、主要临床表现呼吸系统:刺激性病变:气管炎、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化学性肺水肿、ARDS;吸入性肺炎:有机溶剂;过敏反应:过敏性肺炎;肿瘤:Date202、主要临床表现血液系统:影响血红素合成:低色素性贫血;溶血反应:出血表现: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毛细血管壁受损;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三系减少、再障;白血病:碳氧血红蛋白血症:Date212、主要临床表现消化系统: 口腔炎、急性胃肠炎、急慢性中毒性肝病、腹绞痛、氟斑牙、牙酸蚀病、牙齦色素沉着;泌尿系统: 急性中毒性肾病、慢性中毒性肾病、泌尿系肿瘤、化学性膀胱炎;循环系统: 急慢性心肌损害、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肺心病、心肌病、血压异常;Date222、主要临床表现生殖系统: 生殖毒性: 发育毒性:胎儿结构、发育、功能的影响;皮肤: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职业性痤疮、职业性黑变病、职业性皮肤溃疡、职业性疣赘、职业性皮肤肿瘤。
其它: 眼部病变: 骨骼病变:Date233、职业中毒的诊断职业史: 现职工种、工龄、接触毒物、生产工艺、操作方法、防护措施;既往工作经历,部队服役史、再就业史、打工史及兼职史等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空气中毒物的浓度、预防措施;同一接触条件下的其他人员有无类似发病情况等症状与体征:Date243、职业中毒的诊断实验室检查 接触指标: 测定生物材料中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如尿铅、血铅、尿酚、尿甲基马尿酸效应指标: a.反应毒作用的指标: 铅中毒:尿-氨基-酮戊酸(-ALA) 有机磷农药中毒: 检测血液胆碱酯酶活性 b.反应毒物所致组织器官病损的指标: 血尿常规检测及肝、肾功能实验等Date254、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急性职业中毒:(1)现场急救: 脱离接触;去除污染衣物,清洗皮肤;保持呼吸道通畅;重要脏器的保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严重者尽快转送医院2)阻止毒物继续吸收: 尽一步清洗、吸氧、催吐、洗胃、导泻等;(3)解毒和排毒: 金属络合剂: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美蓝(亚甲蓝);氰化物中毒解毒剂: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 有机磷中毒解毒剂:氟乙酰胺中毒解毒剂:解氟灵;(4)对症治疗 :Date26慢性职业中毒(1)脱离毒物接触(2)及早使用特效解毒剂(3)对症治疗(4)营养和休息,促进患者的康复(5)治疗后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安排合适的工作或休息。
Date27(七)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1.根除毒物: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2.降低毒物浓度:(1)技术革新:密闭生产、遥控或程序控制 ;(2) 通风排毒:排毒柜、排毒罩及槽边吸风等Date28(七)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3.工艺、建筑布局l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l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l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放散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l对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可产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建筑物结构表面应符合有关卫生要求,防止沾积尘毒及二次飞扬Date29(七)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4个体防护 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和皮肤防护用品等 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更衣室和个人专用衣箱对能经皮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和眼睛的冲洗设施Date30(七)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5职业卫生服务 l应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监督;l对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实施健康监护,认真做好上岗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发现早期的健康损害,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Date31(七)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6安全卫生管理 管理制度不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及违章操作等常是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 Date32。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