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附录五.doc
12页附录五 文学常识18.文学体裁常识文学体裁是指文章的体例样式,亦即文章的体裁类别1.散文(1)古代散文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涉及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为散文国内古代散文的几种文体:①赋最早浮现于诸子散文中,一种讲求文采、韵律,并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重要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处又往往发一点议论经历了骚赋(战国)、辞赋(汉)、骈赋(魏晋)、律赋(唐)、文赋(宋)等发展过程教材选有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等一种论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作者常用来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主线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澄清对错其中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教材选有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等是阐明事理、问题的义理文,有的侧重于议论,如《师说》《捕蛇者说》;有的侧重于记叙,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阐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写体例和作者状况的文章也可涉及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一般写在书籍或诗文前面,列于书后的称“跋”或“后序”教材中有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古代送别,长者或尊者写诗文赠送给下辈,称为赠序内容多为推重、赞许或鼓励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⑥奏议文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类文章它涉及疏、表、对策、议对、封事等疏,为分条陈述的奏章,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⑦箴铭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此类文章,内容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练,如刘禹锡的《陋室铭》⑧哀祭文古代悼词和祭文,是哀悼死者、追怀生前、表达悲哀之意的文章祭文要在设祭时读,内容伤惋,言辞凄切,感情沉重,用语质朴凝练如选作教材的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⑨杂记文是除传记、碑志文以外的所有记叙文章,它内容较广,有人物逸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以及文化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此类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2)现代散文区别于故事、戏剧、诗歌,专指那些以写真事真物为基本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现代散文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兼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重要是指取材广泛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神不散”重要是指体现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散文常用的艺术措施有:寓情于景,即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如巴金的《灯》)等2.故事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国内古代故事发展历程:阶 段形 式时 代代表作品酝酿、萌生寓言、神话先秦两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初具规模笔记故事(志人、志怪)魏晋南北朝《搜神记》《博物志》成熟传 奇唐《柳毅传》发展话 本宋《快嘴李翠莲》《莺莺传》继续发展拟话本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顶峰章回故事明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国内古代故事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精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论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故事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是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故事的情节:一般涉及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尚有序幕和尾声故事的环境:涉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重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重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故事环境或用以烘托氛围,或体现人物感情,或推动情节发展等故事的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故事(小故事)按内容分——历史故事、现代故事、科幻故事、公案故事、武侠故事、传奇故事、言情故事等按写作体制分——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按语言形式分——文言故事、白话故事3.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这里讲的戏剧实际是指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语言涉及人物语言(含潜台词)和舞台阐明舞台阐明是写在剧中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阐明性文字,内容涉及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氛围、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多种作用按照不同原则,戏剧可分为不同种类:按艺术形式和体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电视剧、广播剧等按剧情繁简和构造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白毛女》)。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4.诗歌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规定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体现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1)诗歌的产生与发展诗作为国内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源远流长,成就明显其发展脉络为:①上古先秦时期:诗歌来源时期代表作品为《诗经》和《楚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赋、比、兴手法,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楚辞》以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善用想象、象征、夸张、比方等手法,是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②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诗歌以五言为主,既有浪漫主义作品,又有现实主义作品,体现手法多样这时的代表作品有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有影响深远的《古诗十九首》,尚有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作品,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成就甚高③唐宋时期:诗歌发展的繁盛时期在汉魏古诗的基本上发明了格律诗(更讲究平仄和韵律),大多是以五言或七言为主,有绝句也有律诗同步古体诗仍然流行唐代把古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均有大量的优秀作品杜甫以她的沉郁顿挫、李白以她的豪放飘逸体现了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辉煌成就。
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沿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发展,从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种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宋人苏东坡、辛弃疾等继承了李白的浪漫豪放,王安石、陆游等祖杜甫现实主义老式,柳永、李清照等极婉约清丽之胜她们的成就直追唐人④元明清时期:诗歌发展的继承时期这一时期,重要是继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老式也浮现了某些重要诗人,创作了某些有名的诗作,如顾炎武《精卫》《秋山》,龚自珍《己亥杂诗》等⑤现代诗歌:中国现代诗歌指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重要是新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体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老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重要有郭沫若、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刘大白等⑥现代诗歌:指在建国后来的诗歌作品,大多不拘泥格式和韵律其发展中涌现杰出多的诗歌流派,如朦胧派、白洋淀诗群等2)诗歌的分类3)诗、词、曲的有关知识①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站在唐人的角度,按诗的音律来划分的古体诗多指唐代此前不讲格律或对格律规定不严的古代诗歌,近体诗是唐初诗人自觉实践齐、梁诗人对汉语声韵的研究成果,而创新发展起来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
②律诗与绝句(又称截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重要在于句数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联的两句,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均有平仄声的规定押韵押在偶数句上,押韵必须为平声韵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排律规定一韵究竟,中间各联大多对仗③乐府诗与新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签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后来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例如我们学过的《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都是乐府诗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律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拟定了新乐府的名称④歌、行、引都是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⑤标题与词牌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提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
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一首词或词的一段叫“一阕”,“阕”是乐曲终了的意思⑥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布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体现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画精细,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温庭筠、李清照、柳永、秦观等曲是金元时代兴起的、由词演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唱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曲涉及散曲和戏曲(杂剧、南戏)散曲涉及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一般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只有“天净沙”一曲而套数是合一种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究竟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它具有属于“般涉调”这一宫调的8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以它统称全套曲的曲牌⑧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本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构造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构成,“科”是剧本中对重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即套曲);“白”是宾白宾白分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角色向观众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重要角色是:旦(女主角);正末(男主角);副末、外末、小末(均为配角);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小卜(扮演老年妇女)⑨宫调与曲牌曲牌和词牌同样,是曲的韵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窦娥冤》中的〔耍孩儿〕〔鲍老儿〕〔叨叨令〕〔端正好〕〔滚锈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杂剧的每一折由多支套曲构成;每支套曲中的各个曲牌,必须属于同一种宫调,押相似的韵宫调是音乐术语,表达音阶的高下等,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