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山川之美.doc
4页一三 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还没有人能够置身于这奇丽的景色中了 山川之美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一)教材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山川之美》是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寄情山水”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们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1、感受古人眼中的江南山川之奇美,体会作者从多角度观察体验自然的魅力过程与方法: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意境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为此,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二、学情分析作为六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 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 、点拨法等教学方法二)学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2、讨论法,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解决词语疑难,疏通文意3、自学法:让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三)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一三 山川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古人眼中的江南山川之奇美,体会作者从多角度观察体验自然的魅力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赏图片,听故事,了解作者在中国古代南朝时候,有一位博学多才的隐士,叫陶弘景,隐居南京边上的居曲山中,当时的皇帝都经常去向他请教学问,于是他被称为“山中宰相”PPT陶弘景像)(二)讲解课题,概述内容今天我们要讲一篇陶弘景的山水短文,这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所以原题为《答谢中书书》,我们可以读一下P54注释1因为这段只有68个字的小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山水之奇丽秀美,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所以编写教材的老师,就用这段文章的开头一句,把课题定为“山川之美”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板书课题 山川之美)二、讲读品味(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预习的基础上,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2、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3、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4、那么文章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的二)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请同学串讲翻译课文,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PPT出示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俱备:都 俱备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将要 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争相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 2、再次散读课文,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三)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总)议论——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季(分)描写— 青林、四时 晓雾、猿鸟 夕日、沉鳞 晨昏(总)抒情——仙都、未复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而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退隐山林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明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PPT明确中心)3、再次朗读全文三、回顾小结(一)欣赏画面,当堂成诵1、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2、不看画面完成背诵二)学生小结作者情感(三)教师小结写作特色四、作业1.(抄写本、必作)抄写并翻译注释全文。
2.(口头、必作)背诵默写全文3.(随笔、选作)以简洁的文字来描写自己观察感受到的一处山川别趣之景附: 板书设计山川之美 (总)议论——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季(分)描写— 青林、四时 晓雾、猿鸟 夕日、沉鳞 晨昏(总)抒情——仙都、未复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