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邓小平义利学说探论.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20226352
  • 上传时间:2022-06-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03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邓小平义利学说探论                     Summary:邓小平义利学说是邓小平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党、国家和人民道德生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并论述了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弘扬社会主义道义精神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主张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建立起了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义利学说,邓小平义利学说从宏观上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伦理活动和伦理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为马克思主义义利学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Keys:邓小平;义利学说      邓小平义利学说是邓小平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党、国家和人民道德生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具有极为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义利学说与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道德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获得新的发展的产物如果说毛泽东义利学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念与中国革命的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那么邓小平义利学说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念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邓小平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并借助于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建立起了义利并重的邓小平义利学说邓小平的义利学说从宏观上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伦理活动和伦理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为马克思主义义利学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一、重视整体福利: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理论的系统表述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比其他人更了解中国特别是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弊端,身受几次左倾错误的冲击也使他比其他人更能深刻认识左倾错误路线所造成的危害因此,1977年他再度复出后不失时机地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主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后来,他又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消灭贫穷,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以及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首先富起来进而推动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等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理论。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理论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消灭贫穷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对“反修防修”的过分警惕,扭曲并颠倒义利关系,把贫穷当作革命的标志、光荣的象征,把富裕视为反动的标志、耻辱的象征,因此“越穷越革命”、“富则变修”的谬论甚器尘上,贫穷被道德神圣化了这种被扭曲了的荣誉观使整个民族都失去了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动力和热情邓小平复出之后,在人们思想还没有普遍解放的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气魄,向全党全国人民呐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84年6月,他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发表谈话,“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985年4月,他在会见坦桑尼亚姆维尼时又说:“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这里,他已把消灭贫穷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使命1987年4月30日,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文革“十年中,许多怪东西都出来了,要人们安于贫困落后,说什么宁要贫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就是四人帮搞的那一套哪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什么是按需分配?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达,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怎么搞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讲的共产主义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邓小平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完整地论述了贫穷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世界上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虽然诞生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但社会主义本身并不包含贫穷,因此社会主义必须尽快摆脱贫穷,加大发展生产力的步伐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如果长期贫穷而且贫穷日益普遍化,那么它不仅没有优越性,而且一切死灰复燃的东西如旧的习俗、旧的道德会把社会主义毁灭掉社会主义必须与贫穷作斗争,必须想方设法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主义才有光明的前途,才会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2)反对平均主义,主张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先富起来。

      平均主义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其基本的精神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崇尚“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建国以后,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短缺,再加上军事配给制和“一大二公”所有制的影响,平均主义十分盛行平均主义极大地防碍了人们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社会愈益贫穷和落后邓小平再度复出后,在思想理论和价值观上的一个重大的拨乱反正就是反对平均主义,主张尽快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邓小平认为,改革就是要破除平均主义的束缚,不打破平均主义,就不能解放生产力,调动起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说:“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吃大锅饭在一个研究所里,好的研究员工资可以比所长高在一个学校里,好的教授的工资可以比校长高这样才能鼓励上进,才能出人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打破平均,鼓励冒尖,不能为了照顾上下左右平衡,人才与非人才、贡献大的与贡献小的一样拉平,毫无区别为了打破平均主义,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裕起来,”并认为,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如果硬要大家一同富,那只能压抑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助长大多数人的依赖思想和懒惰思想,最后导致普遍的贫穷邓小平说:“我们提倡按劳分配,对有特别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方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裕起来”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办法是好的,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总之,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既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又利国利民   (3)坚持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力主“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所谓物质利益原则,就是人们观察和处理物质利益关系的准则,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首先承认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利益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其次强调,为人民大众的物质利益而奋斗,主张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在二者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觉地使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集体利益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道德原则一旦离开物质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邓小平直截了当地肯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国家要讲物质利益,追求国富,人民群众要讲物质利益,追求民富因此,“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关于共产主义是否也承认个人利益时,作了肯定的回答“承认”并且认为共产主义“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邓小平又主张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社会主义功利主义要兼顾全国人民的物质利益,着眼于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邓小平要求中国人民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末,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从总体上讲,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但从一定时期和一定阶段上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又是存在矛盾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要自觉地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而不是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邓小平还认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不仅要讲服从,还要讲兼顾,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使出让利益的一方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保证个人利益随集体、国家利益的增长而增长,切不可把服从当作一种无限制的盲目行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因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或不必要的损害   (4)在政治评价和道德评价上,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应当根据什么来判断我们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

      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关于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一些人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力图用左的教条的社会主义来裁制现实生活,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他们几乎就要站出来以革命的名义问一个姓资姓社的问题,并常常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如果听信他们的那一套,就会从根本上否定改革开放,葬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基于此种认识邓小平主张摆脱姓资姓社争论的束缚,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应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就是为了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摆脱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正式提出来的,但这种思想却早在80年代初就形成了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说:“总之,要以是否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这里所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同90年代初所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内容一致、形式相似,只是后者更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更为严密而已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科学精神这个标准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内容,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邓小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