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书籍装帧设计》教学课件01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pptx

135页
  • 卖家[上传人]:sat****105
  • 文档编号:324053797
  • 上传时间:2022-07-12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46.49MB
  • / 1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书籍装帧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进程2西方书籍装帧设计的进程第一节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进程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回溯文字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书籍形成的轨迹刻画、书写等所用材料的演变,带来书籍结构、形态和材质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我国书籍的形式也在不断进步发展与此同时,书籍装帧艺术也随着书籍的出现而产生并逐渐发展进步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一、文字的起源与书籍的萌芽先人记事从写写画画开始,将所感所想所需用图形刻画下来,先是刻在岩石、兽皮、甲骨上,继而刻在石板、砖瓦、竹片、陶器、金属及绢帛上,最后才发展到纸面上这前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如图1-1 所示,父亲托人带信给儿子并捎去银元53 元,两个“鳖”表示他们都以“鳖”为图腾,53 个小圈表示53 元,父亲口中有回曲的线条表示让儿子“回转”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1 车偃部落父子汇款信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在原始社会,文字产生之前,人们进行信息传播和知识积累主要依赖语言新石器时代(1 万年前约公元前4000 年)彩陶纹样中出现的记事符号是汉字的原始形态。

      在距今6000 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简单的文字符号,而后在龟壳兽骨上发现了甲骨文甲骨文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地排列,已颇具篇章的布局之美将甲骨用绳子串联在一起,就形成了“册”这种刻在龟甲上的书籍被认可为我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态图1-2 图1-7)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2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图形文字1 图1-3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图形文字2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1-5 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骨契图形图1-4 半坡刻符图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6 夏代陶器上的契刻符号图1-7 甲骨文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此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在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又称金文或钟鼎文钟鼎文多以记录重大国事为主,如祭祀典礼、征伐功绩、赏赐锡命、颂扬祖先等,有时也记录当时买卖奴隶的情况这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可以看作是书籍装帧的另一种类型的古老形态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除了甲骨文、钟鼎文,在周代还出现了刻在石材上的文字刻石记事”显然比刻在金属器物上更为方便,更为广泛,并且易于长久保存。

      后来发展到汉代,石刻更为盛行,种类开始繁多起来例如,刻在竖石上的文字称为碑文,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称为石鼓文,刻在石板上的文字称为经板,刻在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石上或上小下大形石上的文字称为碣,刻在山崖上的文字称为摩崖石刻,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汉代还出现了画像石、画像砖,从艺术角度来看,其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布局黑白分明,极具装饰性,许多内容具有故事情节,非常类似后来的连环画,这正是我国装帧艺术中插画的先导图1-8图1-12)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8 后母戊方鼎上的金文图1-9 夫差剑上的错金书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12 汉代画像砖2图1-10 石鼓文图1-11 汉代画像砖1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甲骨金石时期,书籍形态的共同特征是文字都是铸刻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可以说是我国书籍形态的起源与形成初期,是一个古老的书籍形态时代该时期在我国的历史上大约经历了两千年的时间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二、材料的发展与书籍形式的演变书籍出现是最早信息传播的重要标志,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刷术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写的同时,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制作周期,从而大大推动和提升了书籍数量及审美的意趣。

      在这种情况下,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几经演进,先后出现过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形式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1.我国最早的书籍形态简牍装我国最早的书籍简牍用毛笔蘸墨书写而成,始于周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盛于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图1-13 简策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用竹劈成细竹签,然后书写,称为简把许多简编连起来称为策(“策”是“册”的假借字),又称简策将树木锯成段,并剖成薄板,刮平,在其上书写,称为牍,又称版牍简策与版牍统称为简牍图1-13 图1-15)简的长度一般有三尺、尺半和一尺三种成策的方法是用绳将简依序编连,上下各用绳子一道,将简扎成一束编简成策的绳子称为编其中,用丝绳的称为丝编,用皮绳的称为纬编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14 永元器物簿/居延汉简汉代时简已规范,每策前两根空白的简称为赘简,赘简的背面一般书写书名或篇名策的最后一根简称为尾简,收卷时以尾简为中轴,自左向右卷成一束,赘简背面的书名或篇名就露在外面,类似现在的书封及扉页,起着保护书页(内简)和篇名、书名的作用。

      收藏时,用布或帛做一个囊袋,把“书”装起来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15 许迪案文书木牍中国传统书籍一直沿袭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的文字书写顺序,这在甲骨文书中首先出现,在金文书中得到延续,而在简策书中顺理成章地成为传统书籍的固定形制简策书籍形态在中国流行了1 600 多年,现今仍在使用的一些书籍单位、称谓、术语,以及版面上的行格形式都可以远溯至此,对后世书籍装帧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上应用最久的书籍形态卷轴装简策携带的不方便性使得人们对书的形式有了新的改进公元前6 世纪至公元前5 世纪,缣帛作为书卷的最主要材料而被应用开来缣是一种精细的绢料,帛是丝品的总称,缣帛质地柔软,保存时可卷可折,但以卷轴为主要形式,收纳在长方形的盒子中后来出现的书籍函套都受到了它的启发和影响缣帛重量轻,但价格昂贵;竹简虽沉重,但价格便宜所以人们常常用竹简打草稿,用缣帛作为最后的字本,从而构成了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图1-16、图1-17)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16 马王堆帛书/汉朝图1-17 元致子方书/悬泉置汉代帛书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公元105 年,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纸的出现冲击了简策和帛书,书籍的承载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纸质写本书籍沿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出现了卷轴装隋唐时期是我国纸写书发展的兴盛时期,并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整套的卷轴制度,在史书上称为“卷轴时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卷轴装是由卷、轴、褾、带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的轴通常是左端包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用珍贵材料的,如象牙、紫檀、玉、珊瑚等玉轴牙签,绢锦飘带”是对当时卷轴书籍的生动描绘卷从左向右卷起,右端在卷外;轴内前面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谓之镖;镖头系上丝带用来缚扎,卷口可签条标名卷轴装的纸本书自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与简策相比,卷轴装的行列有序,舒展自如,便捷;可一纸或多纸粘裱于一起,谓之一卷图1-18、图1-19)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18 卷轴装示意图1-19 卷轴装书籍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由卷轴装到册页的过渡形态梵夹装、旋风装和经折装卷轴装书籍发展到唐代以后,其制作工序复杂,在翻阅时需要展卷、收卷,带来阅读和使用上的不便因此,人们在不断地探索改良卷轴装的方法1)梵夹装隋唐时期,佛学极为兴盛大量佛教经典由印度传到中国,都是狭长的单页梵文贝叶经的形式贝叶是印度一种贝多罗树叶的简称。

      贝叶经的装法是将单页中间打孔穿绳,页与页之间并不粘连,前后用木板相夹,再以绳子捆扎而成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受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古人发展出了以纸张为材料的汉文梵夹装今天的藏文佛经仍在使用这种装帧形式(图1-20)图1-20 梵夹装贝叶经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2)经折装经折装和旋风装产生于唐后期,是从卷轴装到册页装的过渡形式经折装是将所写书页按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依照顺序裱贴在一起,并用较厚的纸、织物或色纸粘贴首尾两页做书皮佛教经典多采用经折装的形式,故取“经”字;又因为这种书采用折叠形式,故取“折”字,由此得名经折装完全改变了卷轴装的阅读方式,制作工序简单,克服了卷轴装不易翻阅、查阅的弊病,所以在唐朝及其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应用普遍但是,经折装也有缺点,如页面连接之处容易撕裂或散开图1-21、图1-22)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21 经折装示意 图1-22 经折装书籍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23 旋风装示意3)旋风装旋风装是经折装的变形产物,即卷装书籍装帧形态的最后一种形式,也是中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到宋代已经很少使用,现存世极少。

      它是用一张大纸对折,一半粘在书的最前面,另一半从书的右边包到背面,粘在末页如果从第一页翻起,一直翻到最后,仍可接连翻到第一页,回环往复,不会间断翻阅时,书页翻飞犹如旋风旋转一般,因此得名“旋风装”图1-23)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另有一种卷轴装的变形,是把逐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内容的顺序逐次相错,粘在事先备好的卷子上,错落粘连,也称为旋风装因其展开后书页鳞次栉比,状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图1-24、图1-25)图1-24 龙鳞装示意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25 龙鳞装书籍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册页的书籍形态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1)蝴蝶装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盛行,印刷数量的加大促进了书籍装帧的发展,以往的书装形式已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印刷业,这促成了书籍形式的演变蝴蝶装起始于五代(907960),盛行于宋代,至元代(12061368)逐渐衰落蝴蝶装是册页的最初形式其不像旋风装页页相连,而是将书页沿中缝字对字向内对折,各页依序积成方形的一叠,再将折口一起粘在一张包背的硬纸上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26 蝴蝶装书籍蝴蝶装由于翻动时像蝴蝶展翅,因此得名。

      蝴蝶装的封面多用硬厚的纸,也有裱褙绫锦的陈列插架时,书背向上,书口朝下排列,因书口处易被磨损,所以版面周围空间往往设计得特别宽大图1-26)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2)包背装包背装出现在南宋后期,盛行于元代中期至明代中期,并一直流行至清初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张铿夫在中国书装源流中说:“盖以蝴蝶装式虽美,而缀页如线,若翻动太多终有脱落之虞包背装则贯穿成册,牢固多矣因此,到了元代,包背装取代了蝴蝶装包背装的书籍除了文字页是单面印刷且每两页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他特征均与今天的书籍相似明代的著名典籍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都是采用包背装的书籍装帧形态图1-27 图1-31)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27 蝴蝶装与包背装的比较图1-28 包背装示意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图1-29 永乐大典1/明图1-30 永乐大典2/明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成与发展3)线装线装不用整纸裹书,而是前后分为封面和封底,不包书脊,用刀将上下及书脊切齐,用锥子穿小孔,再用棉线或丝线装订成册。

      线装常见的是四针眼法,也有六针眼法、八针眼法线装书的封面及封底多用瓷青纸、粟壳色纸或织物等材料封面左侧有白色签条,上面题有书名并加盖朱红印章有的珍善本需特别保护,就在其书脊两。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