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清末元戎重臣及洋务大吏.doc
13页张之洞——清末元戎重臣及洋务大吏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 曾求生清末政坛上,有一位屈指可数的实力人物,这就是兼元戎重臣与洋务大吏于一身的张之洞孙中山对他评价道“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时至二十世纪中叶,毛泽东(1893—1976)在论及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时还特别强调: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学界泰斗陈寅恪(1890—1969) 在三十年代则自称,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足见今人或者不时感受到张氏的遗泽,或者难以摆脱这位“ 文襄公”的思想轨范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有两大端,一是范围广泛的洋务事业,二是名闻天下的“中体西用”论张之洞(1837—1909),字香涛,又字孝达,晚年自号抱冰老人,谥文襄,直隶河北南皮人出生封建官僚家庭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辞章,记颂绝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十三岁为秀才,十六岁考中头名举人,同治二年(1863 年),二十六岁的张之洞又考中一甲三名进士(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这是一份颇令士子歆羡的履历相对于万千皓首穷经,亟亟科场功名而终生不可得者, 之洞无疑是幸运者,可谓少年得志,因而荣膺对誉:“ 近日科名之早者,盛推南皮张香涛” 。
同治六年(1867 年)起,他先后出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涂径后调朝廷任司经局洗马等职饱读经书和长期的翰林生涯使早期的张之洞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文人、封建官僚在他身上浸透着恪守祖训的陈旧政治品性以后张之洞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其间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澄、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 奕、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有“四谏” 、“六君子”、 “十朋”之称张之洞初入仕途,是一个偏于保守的人物,是清流党人清流党是晚清的一个以批评洋务运动为目标的一个政治派别,而张之洞在 80 年代以前是这样一个人物张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沙皇俄国对我国西部边疆久怀觊觎之心同治十年(1871 年) ,新疆发生回民举事,英国卵翼下的中亚浩罕王阿古柏(?—1877)乘机进占乌鲁木齐及吐鲁番一带沙俄趁新疆动乱局势,拉拢阿古柏,并出兵占领伊犁九城(惠远、惠宁、绥定、广仁、熙春、宁远、拱宸、瞻德、塔尔奇)地区,谎称“只以新疆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复后,当即交还。
清政府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于光绪三年(1877 年)平息回民起义,剿灭阿古柏但沙俄自食其言,拒不归还伊犁次年,清政府派崇厚(1826—1893)出使沙俄,谈判归还伊犁问题当时张之洞就曾代张佩纶草疏,建议崇厚出使之前先赴新疆实地考察,并与左宗棠定议,然后赴俄,方为适宜但“疏人不省”,未获效果 崇厚不懂外交常识,又不了解新疆边境形势,在沙俄的胁迫和愚弄下,不经请示清政府,于光绪五年(1879 年)在克里米亚半岛里瓦几亚擅自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格尔斯签订《里瓦几亚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仅收回伊犁孤城一座,却要割让伊犁周围大片领土,赔款五百万卢布(折银二百八十万两) ,并对俄开放三条商路,许俄于天山南北路免税通商更莫名其妙的是,条约定后,电报总理衙门,崇厚竟不待复电,径自回国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不惟清流中入竞相抨击,就是一般官吏,也对这一既丧权辱国,且不合外交惯例的签约之举大表不满惟有李鸿章袒护崇厚:“此次崇厚出使,系奉旨授与全权便宜行事之谕,不可谓无立约定议之权 ” 若先允后翻,其曲在我 ”李还主张承认既成事实:“崇厚所定俄约,行之虽有后患若不免行,后患更亟。
”清流派一向反对李鸿章的妥协外交,此次当然更不依不饶张之洞与张佩纶、陈宝深等屡屡磋商对策,上奏朝廷据陈宝琛回忆: 自俄起事,公(指张之洞—引注)及张幼樵侍讲与余三人,累疏陈言,各明一义公构思稍迟,侍讲下笔最速三人不分畛域,或公口占而侍讲属草,或两公属草而余具奏,或余未便再言而疏草由两公具奏②光绪五年(1879 年)底至光绪六年(1880 年)一年多时间,之洞为中俄条约问题前后上疏二十余次在《熟权俄约利害折》中,之洞陈明条约严重损害国家经济利益、政治主权和军事安全, “不可许者十”, “俄人索之,可谓至贪至横,崇厚允之,可谓至谬至愚 ”针对“人人知其不可,所以不敢公言改议者,诚恐一经变约或招衅端”的恐俄心理,之洞坚定不移地指出, “必改此议,不能无事”;然而“ 不改此议,不可为国! ”他提出改议之道有四:计决;气盛;理长;谋定计决”,请求立诛崇厚, “治使臣之罪即可杜俄人之口 ” “气盛”,将条约之不公平布告中外, “明谕边臣整备以侍 ”,鼓舞民气 “理长”,暂缓收回伊犁, “索伊犁而尽拂其请则曲在我,置伊犁而仍肄责言则曲在俄 ” “谋定”,急修武备,于新疆、吉林、天津三路设防,必要时不惜与沙俄一战。
最后,张之洞总结道:“要之武备者,改议宜修,不改议亦宜修,伊犁者,改议宜缓,不改议亦宜缓,崇厚者,改议宜诛,不改议亦宜诛”此奏呈上,两宫皇太后随即召见之洞,面询对策,特许其随时可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策,以备咨询 迫于舆论的强大压力,又考虑到崇厚所订之约确实“流弊甚大”,清政府拒绝批准,并将崇厚羁押刑部,以待惩处,又派曾纪泽(1839—1890)使俄,重议边界条约 曾纪泽使俄前后,张之洞又连续上疏或不满清廷屈服于英法等国压力,准备宽有崇厚,坚持将其治罪;或重申“今欲得全和局,仍惟有急修战备一法”, “我多一分兵威则敌少一分要挟”;或指责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人当此战云密布之际,泄泄沓沓,无所作为, “甘心畏葸,不能任战”;或批评曾纪泽使俄,但论界务,不争商务, “形迹则界务重,隐患则商务重”,并请“寄知曾纪泽以为辩论之助”这些奏章率直坦诚,不避权要,不徇私情,其间虽亦不少“书生之见,无当机宜” ,沾染清流高言空论的习弊,但一片爱国赤忱,耿耿可鉴,在当年产生了较大影响近人吴廷燮曾说:”犹忆为儿童时,得公(指张之洞一一引注)论俄约利害疏,朝诵夕录,不遑寝馈 ”即为明证 光绪七年(1881 年)二月,经过反复折冲,曾纪泽代表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
这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较之《里瓦几亚条约》 ,中国还是挽回了部分权益改约议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清流党人,尤其是张之洞的多次建策,显然也起了重要作用清朝末年,有西山十戾的说法,在北京的西山内,有 10 个精灵,修炼千年,通了人性,投胎转世,祸害人间附会整个清王朝的重要人物,即:多尔衮是(熊) 、洪承畴是(獾) 、吴三桂是(鹗) 、和珅是(狼) 、海兰察是(驴) 、年羹尧是(猪) 、曾国藩是(蟒) 、张之洞是(猴) 、西太后是(狐) 、袁世凯是(癞蛤蟆) 为什么会用猴子来比喻张之洞呢?冯天瑜先生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就张之洞这个人的表现来看,就他的一生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个多变,很灵活,变化很多,猴子比较灵活,是不是与此有关系?另外是不是跟张之洞的形象,他个人的形象有关,《清史稿》的《张之洞传》,对他的形象有这样的这个八个字,说他“短身巨髯,风仪整峻”因为张之洞其貌不扬,个子瘦小从今天我们看到一些张之洞的照片,他跟一些中国人在一起,尤其是跟一些洋人在一起,要比那些洋人要矮一个半头,估计他的身高不会超过一米六,比较瘦小所以把他比喻为猴,冯天瑜先生认为可能与他一生的行为,以及跟他的个人的身体条件存在着某种关系。
当然张之洞入仕的历程,与他在晚清操纵中国政坛的一个重要人物慈禧太后之间存在特殊的关系,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这一层关系,张之洞后面的业绩是不可能的张之洞 26 岁中进士的进程有点特殊由于他的殿试文章比较尖锐,对于时政有所批评,所以考官不高兴,当然也承认他写得不错,就把他的这份卷子列入三甲末名,就是第三等的最后一名后来主考官把他提到了二甲,提到了第二档因为是殿试,最后谁阅卷呢?是两宫皇太后慈安是一个挂名的,她不会去管这些事情,真阅卷的是慈禧,就是西太后慈禧这个人是很有眼光的,她在阅卷当中,发现了张之洞的职训文章写得非常好,就特别把他从二甲拔到了一甲第三,那就是探花,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这个地位就很高了所以张之洞跟慈禧的渊源很深,张之洞是慈禧发现的一个人才,所以被称作太后“手擢之人”,就是提亲手提拔的一个人,这是他跟慈禧的一层关系慈禧有恩于张之洞,反过来,张之洞也报答了慈禧,这个叫做投桃报李啊在 1879 年的时候,同治皇帝已经死了好几年,光绪继任帝位,这里面有一个什么问题呢?按照清朝的祖制,前面的皇帝死了,那个皇帝又没有自己的亲生血骨,没有儿子,那么就应该选一个他的下一辈的侄儿继位,就是选溥字辈,就是溥仪的那一辈人来当,但慈禧不愿意,如果选溥字辈当皇帝,慈禧是什么身份呢?那就是太皇太后,而根据清朝的祖制,太皇太后是不能垂帘听政的。
所以慈禧就违背祖制来选择一个什么人继任当皇帝呢?选同治皇帝的叔伯兄弟,这就是光绪皇帝,于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在朝廷里面言官有很多的批评意见,这对于慈禧的地位有威胁,涉及她的权力的合法性问题现在的一个统治者,他的权力的合法性要通过民主法制来确定,而那个时候是要根据宗法制度,由宗法的近支性来决定,是近支还是远支来确定合法性而在 1879 年的时候,这已经是光绪年间了,当时正在安葬同治皇帝入陵墓,有一个参与安葬工作的吏部主事叫吴可读,“可”以“读”书这两个字,看名字,这个人就是个书呆子,认死理,他上了一封奏折,对慈禧很不利,而且还没有办法对他兴师问罪,怎么呢 ?他自杀了这叫做尸谏,这就对慈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满朝议论纷纷,正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张之洞已补授国子监司业,获得自具上疏的资格他审时度势,凭着对于礼制的精熟,与宝廷联衔上疏,迎合慈禧之意,称“皇帝生有皇子,即继承穆宗为嗣”,又进一步为慈禧当年的举措辩解,说立载湉之举“出于两宫皇太后之意,合乎天下臣民之心”, “本乎圣意,合乎家法 ”一番宏论, “援引经旨,侃侃谔谔,辨明继嗣继统之异者”,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上了一个奏折,回应了朝野的议论,维护了慈禧的正统地位,帮助慈禧太后走出了困境,进一步博得她的“恩宠眷顾” 。
所以慈禧对于张之洞心存感激张之洞在以后的仕途当中,在漫长的封疆大吏任上,在办实事的过程当中,要遇到很多问题,有政敌的攻击,还有财政的困难等等,慈禧是他坚定的支持者,没有这个支持是不可能成事的中国的近代化运动是后发次生型的,是自上而下的得以推进的,不是像英国、法国那样的原生型近代化运动,从底层,从下面的资产阶级发展起来向上推进中国、日本,包括俄国,都是后发次生型的,是要从上面发动的,彼得大帝发动,明治天皇发动,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慈禧太后发动所以慈禧太后是否支持至关重要,而她是支持张之洞的这里还要交代一层意思: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尤其是李鸿章,长期主持洋务新政,权力非常大曾国藩兄弟辞世以后,朝廷、慈禧既要利用李鸿章的淮系来办洋务,增强国力,富国强兵,同时又是不放心的,如果只有一个尾大不掉的地方力量,对朝廷是很危险的,所以朝廷、慈禧太后要扶植一个另外的力量,也是办洋务,而且也要办出实力来,与李鸿章的淮系相抗衡,而张之洞就是慈禧,就是当时的朝廷所选择的一个重要对象所以张之洞后面的业绩固然跟张之洞个人的励精图治,跟他的雄才大略有关,同时跟整个晚清总的格局是相关的,是这个总的这个格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881 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成为封疆大吏首劾布政使葆亨、冀宁道王定安等黩货,举廉明吏五人,条上治晋要务,未及行,移督两广其政治态度为之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在这以后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位文襄公兴实业、练新军、办学堂,造成一种耸动朝野视听的格局,产生了全国性影响《清史稿·张之洞列传》所载“莅官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