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心理健康.doc
10页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1、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补充观点 2、认识误区——健康就是无病,无病就是健康,非此即彼 ●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在健康与非健康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 ●在健康与非健康两个端点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病,我们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 ●“第三状态”是一种很不幸的非健康状态,虽不是明显的病态,却严重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将精力引向非建设性的渠道,降低人的快乐感、幸福感和自我满足感,束缚人的创造性 ●心理健康不是心理疾病的反面,而是心理疾病和“第三状态”的反面克服“第三状态”就是健康 3、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 ●世界卫生组织的七条标准—— ⑴智力正常; ⑵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⑶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⑷人际关系和谐; ⑸能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⑹保持人格完整和健康; ⑺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北师大冯忠良教授的观点——一个定义——什么是健康?适应就是健康,平衡就是健康六个特征——⑴敬业;⑵乐群;⑶坚韧——适应环境⑷好学;⑸自制;⑹创新(不断地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平衡内心 ●台湾师大黄坚厚教授的四条标准—— ⑴有工作,而且有乐趣和满足;⑵有朋友,而且乐于广泛交往;⑶有自知之明,而且能扬长容短;⑷能适应环境,而且积极的适应方式总是多于消极的适应方式 ● 俞国良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2001) ⑴ 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勤奋、积极、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⑵ 人际关系良好(师生关系融洽、在学生中有威信、与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多于反面态度); ⑶ 正确评价自我和控制自我(工作目标和抱负水平不脱离现实、能监控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⑷ 有教育创造性(教育教学措施有创意); ⑸ 心境良好,恰如其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二、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压力问题; (二)人际冲突问题; (三)职业适应与环境适应问题; (四)缺失性需要与发展性危机问题; (五)职业倦怠问题一、压力问题 压力就是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困难、负荷,个体对生活情境的整体性反应。
压力是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无法回避的但正如物体不能承受弹性限度以外的情境变动一样,若是压力超过了个体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 压力引起的个体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应激反应——大量动用人体储备能量,出现超常表现——同时加速人的衰老过程——再往前走一步,就出现心理衰竭、心理崩溃(意识混乱、行为严重失控、态度冷漠、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这就是极度应激状态下的代偿失调 教师压力来源: 1、升学人数、成绩高低、名次先后的压力; 2、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的压力; 3、班级管理、问题学生的压力; 4、成就焦虑、超负荷工作的压力; 5、时间紧迫、头绪繁多的压力; 6、家庭经济、子女升学等压力 (二)人际冲突问题1、“教师——领导”冲突主要原因:(1)领导方面——● 不够恰当的评价;● 不太合理的要求;● 不很公正的处理2)教师方面—— ●不了解领导的需要;(领导也是人,也需要得到尊重 /领导也有成就的需要 /领导也有交往的需要) ●不体谅领导的难处;(不便言明内情的难处 /平衡关系、违心决策的难处 /权衡利弊、忍痛割爱的难处) ●不争取领导的支持。
领导的支持要靠主动的争取 / 做好工作才能得到领导更多的支持)2、“教师——教师”冲突 智能型脑力劳动具有个体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如果再加上缺乏自知之明和开阔的眼界,就很容易形成自我欣赏、夜郎自大的个性特点,并在工作与交往中形成矛盾冲突 主要表现: ● 不合作态度 ● 嫉妒心理 ● 攻击性行为(讽刺、挖苦、争吵)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最普遍而又最根深蒂固的情感嫉妒常常在同类人群中产生,所以才有“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之说 童年遭遇的不公和看到的对他人的偏爱,特别容易助长自己的嫉妒心 嫉妒和竞争有密切的关联竞争引发攀比,攀比导致心态的不平(不是重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是从相互攀比上去判断事情的价值) 在一切心理问题当中,只有嫉妒是难言之隐 如果说,“生气”是拿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那么“嫉妒”无疑是在用他人的优点来伤害自己嫉妒者不仅从自己所有的东西中拿掉快乐,而且从他人所有的东西中拿来痛苦 克服嫉妒要从培养自信开始,每只孔雀都认为自己的尾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所以孔雀才成为一种性情最为平和的鸟类3、“教师——学生”冲突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组矛盾,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冲突。
学生总有不听话的,总有不爱学习的,总有违犯纪律的,总有惹是生非的,总有损害集体荣誉的于是,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果方法不当,或学生个性有严重偏差,就会引起师生冲突 主要原因:学生方面(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不良个性)教师方面——● 恨铁不成钢的焦躁情绪;● 教育方法不当引起学生反弹,从而引发教师的防卫心理(师道尊严 / 不能容忍学生的不恭行为);● 对后进学生的厌恶情绪;● 工作压力带来的烦躁情绪;● 家庭矛盾迁怒学生,等等 4、“教师——家长”冲突主要原因:家长方面——不讲理 / 要求过高(要求换老师、换班、告老师的状) / 文化层次低 / 偏袒孩子、挑学校和老师的刺 / 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有差距教师方面——●对学生的负面情绪移情于家长,对家长缺少应有的尊重;●与家长缺少必要的沟通;●在学生与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有欠缺 5、家庭内部冲突 ● 教师的家庭内部冲突之所以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自己的重视,是因为这种冲突引起的负性情绪极易波及学生并伤害学生 ● 教师家庭内部冲突的严重性还在于它非常容易失去控制,给当事人的心理健康甚至是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并引起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紧张与恐慌。
解决家庭冲突的关键是丈夫改变丈夫才能改变太太大丈夫应该心胸开阔,宽容平和,善解人意,善于体贴,善用鼓励,不惜赞美 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不仅要有“贤妻良母”,更要有豁达开通的“男子汉大丈夫” (三)职业适应与环境适应问题1、职业适应问题—— ●专业素质不足引起的不适应; ●专业经验不足引起的不适应; ●个人缺乏专业兴趣引起的不适应 自我体验——焦虑 / 自卑 / 烦恼 / 视教师职业为苦差、负担、受罪/职业倦怠—想跳槽 2、环境适应问题—— ●对所在群体的不适应; ●对所在社会大环境的不适应 (四)缺失性需要与发展性危机问题 ●缺失性需要得不到满足——晋级 / 论文 / 评优 / 提干 / 调动 等等●发展性危机——成年期危机 / 中年期危机 / 老年期危机 艾里克逊的“人生八段”(心理社会期)理论• 期别/年龄/心理危机 /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1/0-1岁/信任-不信任/有安全感/交往焦虑• 2/1-3岁/自主-不自主/自控自信/胆小多疑• 3/3-6岁/自信-不自信/勇于表现/畏惧退缩• 4/6-青春期/进取-不进取/有能力/失败无能• 5/青年期/统合-不统合 /方向明确 /角色混乱• 6/成年期/ 友爱-疏离 /感情生活好 /常孤独• 7/中年期/有活力-颓废/ 爱家庭 /自我放纵• 8/老年期/ 无憾-悲观 /安享天年/悔恨往事 (五)职业倦怠问题 所谓“职业倦怠” ,又称为“职业枯竭” ,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
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性行为增多等其中,最突出的反应是精神疲惫、攻击性行为和个人成就感的降低 “职业倦怠”不同于“职业压力”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的社会化现象”,具有综合症状,常常在较长期的职业活动后才会出现 “职业倦怠”的三个基本维度—— 1、“情绪枯竭”——失去热情,情绪消沉,缺乏活力,厌烦与学生接触,对工作和生活消极悲观突出表现为“焦虑”) 职业倦怠的教师会感到精力不济、莫名地紧张,有时会觉得没有能力对他人的语言或要求做出积极的回应,自己也无法想象能像过去那样有效地控制自己即使经过周末的休息与调整,仍然害怕周一的早晨不得不回校去工作;一想到要面对自己的学生,就感到无尽的忧虑和烦躁 2、“人格解体”——烦躁易怒,容忍度低,言语和行为常带攻击性,例如讽刺、挖苦、辱骂、体罚等突出表现为“易怒”) 压力会导致攻击性与暴力由于面对着信息量的剧增、工作责任的加重、与时间赛跑的快节奏、家长期望与社会评价的苛刻,以及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对自己工作业绩的关注与考核,使得许多教师遭受着愈来愈重的精神压力因此,一些教师变得越来越容易发火、爱骂人、不耐烦、对学生态度专制,甚至出现或大或小的体罚行为,这些都表明教师身上的压力已经超出了极限的范围。
3、“低个人成就感”——自信心下降,感觉个人无能力应对职业局面,有无助感,失去工作动力突出表现为“抑郁”) 职业倦怠的教师会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工作,对自己的职业丧失兴趣和信心他们更容易抱怨,更容易对自己做出消极的自我评价,他会感觉到自己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喜欢和有效地适应自己的工作,他的个人成就感正在快速缩减 教师职业倦怠有一个发展过程,表现为三级水平—— 1、一级倦怠(短期、可恢复)——表现为烦躁、担忧、挫折感 2、二级倦怠(比较固定、持久、不易克服)——表现为精神耗竭、消极处世、无效能、脾气变化无常、容易激怒 3、三级倦怠(弥散性的、剧烈的、难以处理的)——表现为明显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如严重的焦虑、沮丧或抑郁、躁狂,甚至可能导致自杀 如果一位教师出现精力不济、极度疲乏、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并且容易冲动、甚至出现难以控制的攻击性行为,则极有可能是患上了“职业倦怠”当然,这首先应当去医院进行其他病灶的排除检查,如果病理上找不到任何异常,就应该考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教师职业倦怠”突出地反映在班主任身上 教师职业倦怠除了容易出现因业绩差、热情下降而带来职业道德缺失、消极怠工等状况外,还容易引起“师生冲突危机”。
现在社会上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受到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而且要承受愈来愈巨大的来自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相互竞争的压力,这就会导致很多“职业倦怠”现象的集中发作,这种消极情绪发作的“泄洪口”,往往从工作现场中突破,即突发性的“师生冲突危机”因此,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受害者常常是当事人的学生 教师“职业倦怠”给学生造成的危害—— 1、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