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节.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2956931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2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节    马朝(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Reference:吐蕃是唐朝近三百年中最强劲的对手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财赋政策、边疆经略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唐朝建国之初国力的迅速发展和强大、府兵制到方镇制的变迁、财赋制度的变迁、唐朝中央集权的由盛而衰及边疆经略的重大变化等,都无不与吐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的活动及其在唐朝与吐蕃关系史中的作用即是其一,但至今尚未见有人对此进行系统而专门探讨Keys:唐朝;吐蕃;使节G129    :A:1673-2111(2012)06-0210-021身负不同使命的使节  唐与吐蕃的使者往来,最早可以追溯到贞观八年(634年)“其赞普弃宗弄赞始遣使朝贡①自此之后,一直到可追溯到唐会昌二年(842年)“十二月,遣赞论等来告哀,诏以将作少监李璟吊祭之②唐朝屡遣使者前往吐蕃现以史书记载较详的使者活动为主,依使者使命的不同将唐朝派吐蕃的使者活动分述如下  (一)吊祭使  吊祭使是唐王朝派往吐蕃吊祭其死亡首领的使节与唐王朝有关系和联系的周边民族政权或民族在其统治者死后,一般要派遣使者向唐王朝告哀,而唐王朝则向这些地区派遣吊祭使者,代表唐王朝统治者吊祭其死亡的首领。

      如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赞普死,遣工部侍郎张荐吊祀③  (二)告哀使  告哀使是唐王朝向吐蕃派出的宣告新老皇帝交替的使者,即向吐蕃宣告老皇帝的死讯,同时传达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如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二月,“顺宗命左金吾卫将军、兼御史中丞田景度持节告哀与吐蕃④  (三)告册立使  告册立使是唐王朝向吐蕃派出的宣告新皇帝继位的使节如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十一月,“以卫尉少卿、兼御史中丞侯幼平充入蕃告册立等使⑤由于新老皇帝的交替时同时进行的,因此有时派出去的使者往往是身兼两任,既告哀又告册立如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二月,“以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田洎入吐蕃告哀,并告册立⑥  (四)宣慰使  宣慰使一般是在唐王朝与吐蕃政权改善关系的情况下派出的慰抚其国的使节如开元(735年)二十三年“唐遣通事舍人杨绍贤往赤岭宣慰吐蕃”⑦  (五)安抚使  安抚使其使命虽然和宣慰使很类似,也有慰抚吐蕃民族的性质,但是相对于宣慰使来说他们在外交活动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权力空间,地位也更高如武则  天如意元年(692年),“吐蕃大首领曷苏率其所属并贵川部落请降,则天令右玉铃卫大将军张玄遇率精卒二万充安抚使以纳之。

      师次大渡水,曷苏事泄,为本国所擒又有大首领咎捶率羌蛮部落八千余人诣玄遇内附,玄遇以其部落置叶[来自WwW.L]川州,以咎捶为刺史,仍于大度西山勒石纪功而还⑧  (六)和亲使  是唐王朝为与吐蕃和亲而派出的使者唐王朝的和亲一般都是周边民族先提出的要求,他们会派来请和亲使,如果唐王朝答应和亲并确定和亲的日期后就会派出一个庞大的使团,这里面包括送公主使、婚礼使送公主使,顾名思义就是护送和亲公主的使节,他们在和亲的路上起着保护公主,维护汉仪的重要作用婚礼使,或称礼会使,其职责主要是协调双方关系,确定结婚的礼仪如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公主于吐蕃⑨  (七)会盟使  此使节专为唐王朝和吐蕃会盟而设,当唐和吐蕃在政治、军事上冲突了一段时间以后,双方会出现暂时的势力均衡和国力消耗,双方为了储备力量做好下一次的竞争,就会寻求妥协,也就是政治上的会盟而从双方发出请求会盟、商量会盟日期地点到最终正式会盟往往就是通过外交使节完成的这时唐王朝会依次派出一系列相关联的使节,有和蕃使(或通和蕃使)、计会使、会盟使、答谢会盟使等,因此在这里就放在会盟使里一起论述和蕃使,也就是吐蕃在请求会盟后,  唐王朝派出的响应吐蕃和好的使节,并初步预定会盟的一些事宜。

      如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吐蕃请盟,攫殿中少监,为和蕃使,与其使区颊赞俱来约盟改鸿胪卿,持节送区颊赞归,遂定盟清水⑩会盟使,是具体主持和参与会盟的使节,他们最终会在停战、边界的划分等实质性问题上与对方达成协议并盟誓如德宗建中四年的清水之盟时,唐委派以陇右节度使张锰为首的七人,代表唐王朝与吐蕃次相尚结赞会盟于清水西,在盟誓中双方回顾了唐蕃的友好历史,划定了各自的军事防区和唐蕃边界答谢会盟使是在唐蕃会盟之后,当吐蕃派遣使者来谢会盟之后,唐王朝向吐蕃派出的答谢使者如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十月,吐蕃遣使论悉诺息随刘元鼎来谢会盟,“以太子仆杜载为太仆少卿兼御史中压,持节充答吐蕃谢会盟礼毕使,仍赐服金紫  (八)报聘使  报聘使是唐王朝对吐蕃地区使者来朝或回报他们的某一友好举动而派遣的答复使节,史书多以“遣使报聘”、“报使”称之如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己亥,命大理少卿杨济修好于吐蕃  (九)责让使  责让使是唐王朝派往吐蕃地区谴责其不利于唐王朝边疆稳定的举动或没有听从唐王朝诏令等不尊重唐王朝行为的使者责让使者史书多以“遣使责让”称之如高宗龙朔三年(663年)“遣左卫郎将刘文祥使于吐蕃,将玺书责[来自wWW.lw5u.coM]让之。

        (十)答贺正使  唐王朝辞旧迎新过年,边疆各民族都会派来使者贺正旦,而唐王朝往往只会向吐蕃派出使者出使答谢,称“答贺正使”如开成元年(837年)十二月,“以太子少詹事李景儒充入吐蕃答贺正使  总之唐王朝派遣到吐蕃的使者种类很多,他们的使命也很复杂,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当然是不止上述这些使节,此外还有未提到使名的使节,他们肩负着各种不同的使命往来穿梭于唐朝与吐蕃之间,因此这里仅就在史书中有明确名称的使节做一简单的论述 2充当使节的人选  由上述看,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在建立和发展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唐朝在使者的人选问题上也颇为重视关于唐朝派往吐蕃使者的选拔,史书缺乏明确记载,但由史书有关这些使者的零星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使者主要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李氏诸王  李氏诸王是唐王朝统治阶级的核心,一般来讲不宜充任使者入藩,但在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中却有李氏诸王如贞观十五年(641年) “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二)鸿胪寺官员  鸿胪寺,据《旧唐书》卷44《职官三》载“卿一员,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

      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供其职务少卿为之贰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凡二王后及夷狄君长之子袭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详其可否若诸蕃人酋渠有封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由此可知,鸿胪寺官员本身即具有充使前往周围各族地方政权的职责,吐蕃当然也包括在内基于鸿胪寺所具有的职责, 鸿胪寺官员便成了使者的当然人选如德宗贞元三年(787年),“是日,改崔瀚为鸿胪卿,再入吐蕃  (三)武官  武官系指唐朝诸卫,如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等军事机构的长官或属官这些武官一般都手握兵权,且多担负着宿卫宫廷的重任如睿宗景云元年“上命纪处讷送金城公主适吐蕃,处讷辞;又命赵彦昭,彦昭亦辞丁丑,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送之己卯,上自送公主至始平;二月,癸未,还宫公主至吐蕃,赞普为之别筑城以居之  (四)其他官吏  除上述几种选拔途径外,有些使者则来自唐朝的其他一些机构如贞元二十  年(807年)三月“赞普阻卒,废朝三日,命工部侍郎张荐吊祭之张荐是工部长官再如长庆元年(821年)十月“乃命大理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充西蕃盟会使訛刘元鼎是大理寺长官 3使节的作用  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在唐与吐蕃关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者的活动是唐与吐蕃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者为唐朝提供吐蕃情况,参与唐对吐蕃政策的制定使者不仅是唐朝的代表,担负着唐朝给予的使命,同时也充当着唐朝统治者的耳目,把吐蕃的一些情况及时反馈给唐朝统治者,有些使者甚至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直接提议唐朝采取相应措施  (二)使者的活动是贯彻唐朝对吐蕃政策的重要内容综观唐朝的对吐蕃政策,虽然内容广泛,但不外乎有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以军事对抗为主的政策,包括军事防御、攻等 二是以和平方式为主的政策,包括和亲、劝诱、册封、吊祭诸多方面但无论在哪方面,使者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使者在阻止吐蕃东侵及改善唐朝与吐蕃关系中县有重要作用 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具有不同的使命,但就其作用来讲,可以说都是为了建立、维护和发展唐与吐蕃的关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使者在阻止吐蕃东侵中所具有的作用  (四)虽然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对于建立、维护和发展唐与吐蕃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使者的使命完成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克服诸多困难,甚至用性命抵押来完成的使者的活动具有极大的冒险性,他们所受到的待遇取决于唐与吐蕃关系的发展,而一旦双方关系突然恶化,使者便首先是被报复的目标  综上所述,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是唐与吐蕃关系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不仅仅在于,这些使者是唐朝对吐蕃玫策的执行者,是双方统治者联系的纽带,更重要的是为建立和发展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使者的活动构成了唐与吐蕃关系史的重要部分,应该得到肯定和重视。

        Reference:  [后晋]刘昫.旧唐书[O].中华书局,1975:第5221-5266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O].中华书局,1975:4690-6100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O].中华书局,1960, 11512-11517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O].中华书局,1956, 6336-7190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