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加黑路面改造.doc
15页国道324线小盈岭至马巷段路面改造工程 设计说明 S20102施工图设计说明 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5页 共14页 2010.04 第一章 概 述一、项目概况国道324线小盈岭至马巷路段(K238+800~K249+935)总长11.117km,本次设计范围为K240+300~K249+935,以国道桩号K238+800为基准点进行线位拟合后,对应的设计桩号为K240+267.52~K249+916.72,路线全长为9.6492km,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总面积为218281m2。
设计路段现状路面结构形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宽度为22m,双向四车道,是连接厦门、泉州的重要通道该路段经过多次改造,上次改造工程于2001年3月建成通车目前该路段实测交通量达21813辆/昼夜(自然数),经过9年的使用,路面出现了断板、角隅断裂、错台等不同程度的病害,导致车辆通行不畅,存在行车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道路使用功能和周边居民生活品质,急需改造经研究,厦门市公路局决定对国道324线小盈岭至马巷路段路面进行大修改造,并将K240+300~K240+267.52作为试验段先期施工,于2009年12月30日完成路面工程并通车试验段共设置了四个加铺方案:A方案为4cm ARAC-13橡胶沥青+7cm AC-20改性沥青+1cm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24cm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打裂压稳);B方案为4cmSMA-13+7cm AC-20改性沥青+1cm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24cm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打裂压稳);C方案为4cmSMA-13+6cm AC-20改性沥青+9cmATB-25沥青碎石+24cm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理+铣刨拉毛);D方案为4cmSMA-13+7cm AC-20改性沥青+玻纤格栅+24cm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理+铣刨拉毛)。
考虑到K240+267.52~K249+916.72段即将实施,业主于2010年3月12号在公路局召开试验段施工总结会议通过对试验段的施工和使用情况研究,主要从工程造价、施工组织、施工工期、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总结,经过业主、检测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讨论后,确定了A、B两个加铺方案本次设计根据路面损坏情况和重车分布情况,道路左幅采用A方案,右幅采用B方案二、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一)任务依据1、中标通知书2、厦门市公路局中心实验室《G324小盈岭至马巷段(K238+800~K250+300)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报告》(2009.03)3、厦门市公路局内厝公路管理站《小时交通量记录及日交通量统计报表(2009年第一、二季度)》(2009.06)4、厦门市公路局《国道324线路面改造工程(K247+600~K250+450)竣工图》(2001.03)5、厦门市公路局《关于国道324线小盈岭至马巷路段路面改造工程(不含试验段)施工图设计审查会会议纪要》([2010] 20号)二)测设经过我院接到中标通知书后,认真研究了《G324小盈岭至马巷段(K238+800~K250+300)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报告》和试验段实施情况,并收集相关资料,随后立即组织项目设计人员展开施工图定测工作。
外业测量工作开始于12月3日,并于12月31日基本结束期间主要使用GPS和水准仪对国道324线(K240+300~K250+000)路线平面、纵断及横断面进行了详细测量为了更好的体现实际地面线,准确计算工程量,每隔10~20米测量一个路基横断面,每个断面测量5点,平面位置采用GPS测量,高程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尽可能的提高了测量精度基本上能够较好的拟合出实际平面线形和纵断,然后根据拟合好的平面线形对全线路面损坏情况进行了精心、细致的调查及定位根据拟合长度,本次外业测量路线总长9.7公里,共测量4345点,并对K240+267.52~K249+916.72段路面损坏情况、结构物、路基排水、交通安全设施等进行调查,共绘制11513块现状路面板块厦门市公路局于2010年4月1日主持召开了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审查会我院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施工设计文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于本月中旬完成了该项目的修编工作三、技术标准及采用的技术规范(一)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二级公路2、设计车速:60Km/h3、路基宽度:23m4、路面结构形式: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5、交通等级:重交通5、桥涵设计荷载:汽-20,挂-100(原设计)6、坐标系统采用厦门92坐标系统,高程采用黄海高程(二)采用的技术规范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相关规范、规程。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6、《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2009)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8、《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四、道路现状情况调查及病害原因分析1、路面调查国道324线小盈岭至马巷段自2001年路面大修投入运营以来,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产生了大量的面板病害经过调查,本路段左右车道损坏差异较大,路面结构复杂,现状混凝土面板损坏主要有以下几种:裂缝、破碎板、板角断裂、错台、唧泥、接缝料损坏等路面损坏情况如下图所示:图1 交通状况(交通量大、重车多)图2 水泥混凝土板裂缝、板角断裂图3 水泥混凝土板破碎板图4 错台现象普遍图5 水泥混凝土板填缝料缺损严重(水会由此下渗)本次设计路段调查总体评价详见下表表1-1 路面调查评价汇总表国道桩号范围K240+267.52~K249+916.72项目内容调查结果评价旧水泥砼路面结构路面破损状况PCI(路面状况指数)83.0良DBL(断板率)/%15.1次24cm水泥砼面层结构承载能力代表弯沉/0.01mm18.2中15~20cm5%水泥稳定碎石抗折强度/MPa5.2良20cm3%水泥稳定碎石传荷能力/%37.8次平整度(RQI)75.3中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段路面状况指数为良,但断板率和传荷能力均为次级,可见路面结构损坏情况已经非常严重,需要进行路面大修。
2、交通量调查交通量根据厦门市公路局内厝公路管理站所提供2009年上半年交通量统计表进行分析、换算表1-2 G324内厝站日交通量统计表车型小型货车中型货车大型货车特大货车拖挂货车集装箱车小型客车大型客车自然数合计交通量(辆/日)3106 2023 2006 707 822 3409 8058 1681 21813 经换算得出目前标准轴载为8590次/车道/日二级公路的设计基准期为20年,安全等级为三级,可查表得到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0.38,取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5%,剩余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标准荷载累计作用次数为:1.9×107次,属重交通等级以上交通量分析主要参考《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附录A和附录D进行计算3、排水调查现状路基边沟无积水现象,排水顺畅沿线边沟盖板较多,少量损坏,使用情况较好4、沿线结构物调查本次设计路段共有2座桥梁和18道涵洞,18道涵洞由2道通道涵、1道石拱涵、1道圆管涵、14道盖板涵组成,目前使用情况良好5、交叉口调查沿线路口众多,均为平面交叉口主要交叉口有三处,分别是K245+250与上塘路平交、K246+568与美上路交叉、K249+054与巷西路交叉,其中上塘路和巷西路交叉口交通组织较为完善,美上路交叉口交通组织混乱,考虑到该交叉口已经进行设计,本次不予以再设计。
为了节约投资、方便施工,本次设计所有交叉口均以现场控制进行顺接老路6、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路面现场调查和检测报告得知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交通量大,特别是重车、超载车多上、下行方向重车比例不同是造成左右车道损坏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2、路面经过多次改造,路面结构复杂,导致水泥混凝土板下强度均匀性差3、路线区域内降雨量大,路面结构层内部排水不畅,导致雨水长期积在基垫层内,造成基垫层承载力下降五、路面维修原则1、充分利用旧路面强度与材料;2、防止雨水对路面结构再次造成损坏;3、避免或延缓新问题的出现;4、在处理原有路面时,把恢复路面强度均匀性放在首位;5、维修方案要求“经济、合理、可行”原则六、施工图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2010年4月1日在厦门市公路局召开《国道324线小盈岭至马巷段路面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会,根据会议审查意见,我院对施工图设计做了相应的修正、补充和完善,以下是主要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1、设计文件中对于旧路破损的调查与翔安分局的调查有出入,且对破损的情况判定不明确,设计具体方案针对性较差,建议调整优化执行情况:补充破损情况判定,详见《道路平面图》由于从设计到施工存在时间差,路面破损情况随之改变,以最近调查为主。
2、对于试验段施工总结重视不够,A和B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对比、经济指标比较,以及是否需要改进设计既无定性分析也无定量分析,建议补充完善执行情况:根据审查意见补充《表面层性能及造价比较表》3、路面平整度指标可适当降低一个标准级,以方便验收执行情况:平整度指标由原设计的不大于1.2mm改为不大于2.5mm,质量控制标准及IRI相应进行调整4、旧路交叉口、雨水积水段等局部排水设计应在设计中体现,路肩墙排水方式建议优化执行情况:设计范围内积水段已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