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上册).doc
122页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 (上册)教学设计 第 1 页 共 124 页1、我的母亲老舍老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 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 ,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 (生回答:母爱 )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 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代表 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 《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 、 《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 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 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 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 年应邀赴美国讲学 1 年, 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 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 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 (上册)教学设计 第 2 页 共 124 页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 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 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 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 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 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 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 (1)第 9 节, “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 (2)第 10 节, “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 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 (3)第 12 节,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 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 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 17 节,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 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 2、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 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四、重点研习 1、第 12 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 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 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 (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2、第 13 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 ,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 ,还 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 , “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
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 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 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 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 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 (上册)教学设计 第 3 页 共 124 页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 “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 家中” ,母亲“笑了” 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 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 ,然后是半天才“叹 出一口气来” 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 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 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五、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 “挣 扎” “咬” “扶” “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 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 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 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 “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 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 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 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 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
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 “可 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六、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 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 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是人们自然地将对老 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 顿足的大声呼唤, “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噶然而止,余味无穷 七、课堂阅读《母亲杨沫》 (《读者》2006 年第 6 期) 八、亲情作业 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 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 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 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 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
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 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 4、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 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 (上册)教学设计 第 4 页 共 124 页2、好雪片片林清玄林清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的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希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思路;◇把我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爱的国度里。
和善如同江南三月的小雨,润绿了荒芜的原野;宽容就像北国九月的冬阳,温暖着冰冷的心房,这都是哎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动别人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中有一段充满哲理的语言:“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体味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 二、走近作者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1953 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 《工商时报》经济记者、 《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7 岁开始发表作品,20 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 ,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 年开始)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 、《冷月钟笛》 、 《温一壶月光下的酒》 、 《鸳鸯香炉》 、 《金色印象》 、 《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 (上册)教学设计 第 5 页 共 124 页一年中重印超过 20 次。
1979 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 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