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手稿的收藏、整理和出版.pdf
6页鲁迅手稿整理与研究鲁迅研究月刊 2014 年第 6 期鲁迅手稿的收藏、 整理和出版黄乔生有关鲁迅的出版物汗牛充栋, 全集、 选本、 语录、 箴言等等, 品类繁多鲁迅手稿自然也备受重视, 二十世纪七、 八十年代大规模的鲁迅手稿整理和出版, 与《鲁迅全集》 的编注一样, 都是国家文化工程随着书写方式的急剧改变, 包括鲁迅手稿在内的名家手稿越来越显得珍贵最近一两年, 在拍卖市场上, 两页鲁迅书写、 周作人题跋的 《古小说钩沉》 手稿以 690 万元成交,一页鲁迅致陶亢德信札则拍出 655 万元的高价二十世纪七、 八十年代那次规模庞大的鲁迅手稿出版, 其实并没有完全实现原来的规划; 而且从那时到现在鲁迅手稿又屡有发现本文拟简略介绍鲁迅手稿收藏、 整理、 出版的历程, 并就新编《鲁迅手稿全集》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谈一些初步的设想一、 鲁迅手稿的收藏和整理曾有这样一种说法: 鲁迅不重视、 随意处置自己的手稿这说法甚至来自与鲁迅关系较近的人, 其意图, 大约是要说明鲁迅大气,质朴, 不以大文豪自居, 不在乎身后之名例如, 许广平曾在《关于鲁迅的生活》 中说, 前期鲁迅 “对自己的文稿并不爱惜, 每一书出版, 亲笔稿即行弃掉。
” 这话只说对了一小半一般来说, 亲笔稿多由出版机构毁掉, 并非作者自己的行为鲁迅早期的创作文稿,因其尚未成名, 保存下来的确实不多但此为不能, 难说是不愿鲁迅早期, 辑录古籍,抄校金石, 以为学术研究的准备资料, 积存大量手稿, 不但不能丢弃, 而且要精心保存当然, 机缘巧合, 文稿也有得以保存者如鲁迅发表 《娜拉走后怎样》 演讲, 事先写了草稿,事后又将稿件交杂志刊发, 遂由编辑者保存这份稿件被台静农带出北京, 辗转多省, 经多位学者文人题跋, 最后带到了台湾台静农去世, 将这份手稿留给子女, 现在不知流落谁手鲁迅在北京后期, 已经颇有文名, 到厦门广州任教, 青年人狂热追随, 鲁迅对于手稿也开始注意保存了如北京后期和厦门广州时期写的 《朝花夕拾》 的手稿, 几乎全部保存下来当然, 其中有一个原因应该注意, 就是这些文章, 大多在他自己或朋友办的刊物上发表, 收回手稿较为容易鲁迅不在意手稿的传说还与这样一个事05件有关有一次, 萧红看到鲁迅的手稿出现在鲁迅寓所附近的小食摊上用来包油条, 就告诉了鲁迅和许广平鲁迅 1935 年 4 月 12日在给萧军的信中说 : “我的原稿的境遇, 许知道了似乎有点悲哀; 我是满足的, 居然还可以包油条, 可见还有一些用处。
我自己是在擦桌子的, 因为我用的是中国纸, 比洋纸能吸水 ” 鲁迅晚年开始注意保存手稿, 自然也部分归功于朋友们的建议和帮助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明他保存手稿的努力, 如 1926 年 11月 13 日给出版商李小峰的信中说 : “有一篇 《坟》 的跋, 不知《语丝》 要一印否?如要, 请即发表排后并请将原稿交还漱园兄, 并嘱手民, 勿将原稿弄脏 ” 1935 年 5 月 25 日给黄源的信说 : “ 《世界文库》 已见过 , 《死魂灵》中错字不少, 有几处自己还知道那一个字错,有些是连自已也不记得了将来印起来, 又要费一番查原本的工夫于是想, 生活书店不知道能将排过之原稿还我否?那么, 将来可以省力不少所以想请先生到校对先生那里去运动一下, 每期把它取回来大约书店是用不着这稿子的了 ” 1936 年 3 月 9 日又致信黄源 : “ 《死灵魂》 原稿如可收回, 乞每期掷还, 因为将来用此来印全本, 比从《译文》上拆出简便, 而且不必虑第一次排字之或有错误也 ” 当时政府的书刊检查制度客观上也促成了鲁迅手稿的保存如 1936 年 6 月 18 日鲁迅致信杨霁云 : “日来自患胃病, 眷属亦罹流行感冒, 所约文遂止能草草塞责, 歉甚。
今姑寄呈, 能用与否, 希酌定又, 倘能用, 而须检查, 则草稿殊不欲送去, 自又无法托人抄录, 敢乞先生觅人一抄, 而以原稿见还为祷 ” 更多的时候, 鲁迅请许广平抄写后,把抄件寄出, 而留存原稿鲁迅手稿略分为以下几部分鲁迅文章( 包括诗)有八百多篇,现存手稿却只有二百多篇, 而且这些手稿有的不完整, 有的重复, 也有的系别人抄录, 上面只有鲁迅的或签名或少量补改的笔迹, 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鲁迅手稿现存比较完整的鲁迅著作手稿是 《汉文学史纲要》( 《中国文学史略》 ), 还有鲁迅精心抄录的《两地书》 — — —实际上是书信早期的文集, 连一篇手稿都没有留下, 如《热风》 、 《彷徨》 、 《华盖集》 等 《呐喊》 只有一篇手稿后期文集的手稿留存较多, 但也有完全丢失的, 如《准风月谈》 鲁迅很早就记日记, 但早期的日记丢失现存日记从 1912 年 5 月 5 日从南方到北京开始, 至逝世前一天止, 每年订为一本, 但缺 1922 年的日记据许广平介绍, 这一年的日记是在日本侵华时期被日本宪兵搜去的 : “日记第十一( 一九二二年)在日军占领上海时, 被日宪兵队作为我犯罪的证件和我一同带去了一批鲁迅日记( 原存保险箱内,因取出拟陆续抄出副本所致) , 待释放时一检查, 即发现失去这十一年全年的一份日记,托人去寻, 亦渺无音讯。
” 鲁迅日记书写简练, 字迹工整, 装订整齐, 1921 年前用乌丝栏稿纸, 1923 年后用朱丝栏稿纸, 每年日记后附有书账现存鲁迅书信近 1500 余封鲁迅书信本来分散在很多人手中鲁迅逝世后, 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征集, 其成果编辑为 《鲁迅书简》 这些书信曾入藏北京鲁迅博物馆, 在文革初期因为发生丢失事故, 闹成政治斗争, 很多人受到牵连这可能是一个误会, 那时的人“家国” 观念比较重, 私有财产观念淡薄, 拿走书信, 可能会为政治斗争寻找材料和证据, 若说是为了据为己有, 恐怕用词过重后经追查, 找到下落, 又入藏博物馆辑校古籍和金石鲁迅一生花在校勘古籍上的功夫很多仅《嵇康集》 就校了十多次, 留下大量手稿如嵇康集稿本 225 页, 嵇康集写定稿 125 页, 嵇中散集 122 页, 嵇康集校文 12 页, 嵇康集逸文 1 页, 嵇康集目录 3页, 嵇中散集考 6 页和嵇康集序 3 页等鲁迅早期翻译的外国理论著作手15稿留存不多, 而后期翻译的文学作品手稿得到妥善的保存这些翻译手稿从来没有出版过鲁迅逝世后, 主要是为了配合《鲁迅全集》 的出版, 鲁迅家属和全集编纂者对手稿做了初步的整理, 但因为时间仓促, 手稿又分散北京、 上海两地, 因此整理并不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 考虑到北方天气比较干燥, 鲁迅家属将鲁迅在上海的大部分遗物运到北京保存鲁迅手稿入藏公立机构后, 得到整理 1959 年, 北京鲁迅博物馆编成《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 , 将手迹分成文稿、 诗稿、 译稿、 日记、 书简、 墨迹、 辑录、 金石、 碑录、 杂录等项对手稿的页数、 写作年月、 作品收入文集和手稿保存情况等做了著录如“域外小说集”序言, 1 页, 作于 1909 年, 收入“域外小说集” , 存北京图书馆 ; “谢承后汉书” 序, 1 页,作于 1913 年 3、 4 月间, 发表于 1950 年 11 月重庆 “大众文艺” 第1 卷第6 期, 收入1952 年出版的“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 存北京图书馆; 南齐 “吕超墓志” 跋, 3 页, 作于 1918 年 6月11 日, 发表于1919 年顾鼎梅印行的 “吕超墓志拓片专集” , 收入“集外集拾遗” , 存北京图书馆; 绍兴镜跋, 2 页, 作于 1918 年 10 月 29 日, 未发表, 存北京图书馆这个目录虽然分类并不十分合理, 有些信息也不准确, 但作为一个鲁迅手稿手迹的明细是基本清晰的因为鲁迅手稿作为文物分藏在各图书馆、 博物馆和纪念馆, 这样一个显然需要协作完成的工作不但重要, 而且也极有价值, 为后来编辑《鲁迅手稿全集》 打了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目录总题为“鲁迅手迹” , 因而列有 “墨迹” 等项编者显然注意到了“手迹” 和“手稿” 的区别有些鲁迅手迹, 纯系抄写,不能同著作、 书信等手稿一样看待, 因为抄录者没有在其间留下自己的学术研究印记同样, 鲁迅的大量抄书成果, 例如《台州丛书》 、《法显传 》 、 《出三藏记集》 等; 鲁迅为他人校稿的笔迹, 如《海上述林》 的校样等, 都著录于这个 “手迹” 目录, 但却都没有收入《鲁迅辑校古籍手稿》 或单独成编, 应该是基于这种考虑还有一些鲁迅手稿, 如鲁迅书信, 或者已经毁损, 或者会陆续面世, 很难确定还有多少存世许广平曾经提到,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曾交出一些零星稿件, 如整理《古小说钩沉》的片段 : “解放前曾有前燕大外籍学生专研究鲁迅著作的, 曾到上海来见我有所探询, 并谓在北京见过周作人, 案头有鲁迅手稿一堆,并随手送了他五、 六页以作纪念云其他朋友到周处, 亦常赠与鲁迅手稿, 是知早期鲁迅未搬出八道湾前, 必有不少手迹留在彼处, 除随手送人外, 不知是否业已清理完了一齐交出 ” 最近几年, 拍卖场上果然出现了此类手稿还有一种情况: 手稿当时被影印, 发表在报刊上, 而原件后来散失。
如 《阿 Q 正传》 全部手稿不存, 现在读者看到的一页手迹, 即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的开首, 因为制版登载报纸, 手迹得以保存二、 鲁迅手稿的出版鲁迅逝世后, 手稿即陆续影印出版, 主要有 : 《鲁迅书简》 , 1937 年 6 月上海三闲书屋、文化生活出版社据手稿影印, 收 1923 年 9 月至 1936 年 10 月鲁迅致亲友信札 69 封, 按时间顺序编排, 分甲、 乙、 丙三种版本, 乙种本为宣纸线装本, 甲种本为铜版精装, 丙种本为道林纸精印 ; 《鲁迅日记》 , 1951 年 4 月上海出版公司影印, 宣纸、 线装三函 24 册, 收入 1912 年 5 月 5 日至 1936 年 10 月 18 日全部日记( 1922 年日记缺), 同年7 月又出版两函24卷本 ; 《嵇康集》 , 1956 年 9 月北京古籍刊行社出版, 宣纸本, 线装影印, 一函一卷; 文物出版社编 : 《鲁迅墨迹》 , 文物出版社, 1958 年版; 上海鲁迅纪念馆编 : 《鲁迅墨迹二》 , 文物25出版社, 1959 年版 ; 《俟堂专文杂集》 , 1960年 3 月文物出版社, 宣纸本, 线装影印, 一函一卷 ; 《鲁迅手稿选集》( 一至四编), 1960 至 1974 年, 北京鲁迅博物馆编, 文物出版社出版, 宣纸本, 线装 ; 《鲁迅诗稿》 , 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1 年版( 1998 年第四版); 《鲁迅手稿》 , 1964 年 12 月,鲁迅手稿编辑委员会编, 文物出版社出版, 宣纸本、 线装, 一函三卷 ; 《鲁迅墨迹》 , 北京鲁迅博物馆编, 文物出版社1961 年版 ; 《鲁迅自书诗十首》 ,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1 年版 ; 《鲁迅致增田涉书信选》 , 文物出版社1974 年版,线装、 宣纸影印, 选录鲁迅致增田涉日文书信手稿 59 通 , 《中国小说史略·题记》 和部分章节的手稿 ; 《鲁迅批判孔孟之道手稿选编》 , 文物出版社编, 文物出版社 1975 年版等。
1975 年, 鲁迅之子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建议由 “文物局和出版局把鲁迅研究和出版的工作做起来其具体措施, 是将一九五八年下放北京市文化局的鲁迅博物馆重新划归文物局领导, 在该馆增设鲁迅研究室, 调集对鲁迅研究有相当基础的必要人员, 并请一些对鲁迅生平熟悉了解的老同志作顾问, 除和出版局共同负责鲁迅全集的注释外, 专门负责鲁迅传和年谱的编写工作, 争取在一九八一年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时能把上述几种书( 即全集注释本、 年谱、 传记)以及全部鲁迅手稿影印本出齐 ” 毛泽东批示同意随后, 由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牵头, 以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出版社为主, 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