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4-3章 双壳纲.ppt

102页
  • 卖家[上传人]:资****亨
  • 文档编号:133874931
  • 上传时间:2020-05-3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0.54MB
  • / 10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52 28 1 一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二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三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 头足纲四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五 腕足动物门六 半索动物门笔石纲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 一 52 28 2 三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 头足纲 一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1 概述 数量多 分布广 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适应能力强 陆地 淡水 咸水均有代表 如蜗牛 田螺 河蚌 乌贼等 52 28 3 软体动物 图片 52 28 4 软体动物 图片 52 28 5 2 共同特征 身体可分为头 足 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 52 28 6 共同特征 续 头位于身体前部 头部具口 口腔内一般具有颚片和齿舌 头部发育程度在各类别中有别 如双壳类头部则不发育 足具发达的肌肉 常位于腹部 用于运动 随生活方式的不同 各类别足的形状不同 内脏团是各内脏器官所在之处 为动物的躯体部分 外套膜包裹内脏团并且常分泌钙质硬壳 外套膜形状随种类而异 分泌的硬壳形状也不同 水生种类鳃呼吸 陆生种类以外套膜当肺呼吸 52 28 7 3 分类 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掘足纲喙壳纲 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竹节石纲软舌螺纲 依据软体和硬壳形态等特征 可分为十个纲 52 28 8 软体动物门代表1 单板纲 新笠贝 多板纲 石鳖 乌贼 鹦鹉螺 头足纲 52 28 9 软体动物门代表2 双壳纲 腹足纲 掘足纲 竹节石纲 软舌螺纲 52 28 10 二 双壳纲 Bivalvia 双壳纲的命名 水生 两侧对称 具左右两瓣外壳 称双壳纲 Bivalvia 52 28 11 双壳纲的命名 续 由两瓣外套膜包围成外套腔 腔内具瓣状鳃 故叫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ta 52 28 12 双壳纲的命名 续 足位于身体前腹方 常似斧形 又称斧足纲 Pelecypoda 52 28 13 双壳纲的命名 续 身体由内脏团 外套膜 足三部分组成 头部退化 故又称无头纲 Acephala 根据命名的优先律 双壳纲为最早正式刊出名称 故称双壳纲 52 28 14 1 双壳纲的一般特征 某些双壳类在足后伸出一簇丝状的足丝 用于附着外物 足丝发育的成年个体 足常退化 有些穴居的双壳类的后部外套膜边缘连结成水管 下面为入水管 上面为出水管 两管伸达地表 分开出入水流 52 28 15 双壳类的足丝和水管 图解 52 28 16 双壳纲化石代表 52 28 17 2 双壳纲的基本构造 1 壳形 两瓣壳一般相互对称 大小相等 每瓣壳本身前后一般不对称 固着 躺卧 漂游生活者壳形变异 52 28 18 壳形 续 1 圆形 2 三角形 3 卵形 4 扇形 5 壳菜蛤形 6 四边形 7 偏顶蛤形 8 斜扇形 9 不规则形 10 珊瑚形 11 左壳掩覆 12 左凸右平 52 28 19 2 壳的外部构造 喙 最早形成的壳尖 多指向前方壳顶 包括喙周围壳体最大弯曲区后壳顶脊 由喙向后腹方延伸的一条隆脊后壳面 后壳顶脊与后背缘之间的壳面 52 28 20 2 壳的外部构造 续 铰合线 两壳背缘铰合的边缘线基面 喙与两瓣铰合线之间的平面或曲面喙前呈心脏形凹陷 新月面喙后呈长槽形凹陷 盾纹面 52 28 21 2 壳的外部构造 续 前耳 后耳 喙前和后方翼状伸出部分 一般后耳 前耳耳凹 耳与壳体之间的槽状凹陷足丝凹口 凹缺 前耳凹与壳缘相交处的缺口 凹口在右壳凹缺在左壳 52 28 22 2 壳的外部构造 续 有些双壳动物 两壳不能完全闭合 壳体的前端和后端可具张口后端张口 水管伸出处前端张口 足伸出处 52 28 23 3 壳饰 同心饰 同心纹 线 脊 同心层 皱 放射饰 线 脊 褶 分叉 插入网状饰剌 瘤 节等 52 28 24 4 内部构造 铰合构造 由齿及齿窝组成 每一瓣上齿与齿窝相间 52 28 25 二 双壳纲 Bivalvia 一些类型的齿未分化 呈梳状 栉齿 齿在演化中分异为主齿和侧齿主齿位于喙下 较粗短侧齿远离喙 多呈片状 与铰缘平行 铰合构造 续 52 28 26 铰合构造 续 古栉齿型 新栉齿型 假异齿型 裂齿型 厚齿型 贫齿型 弱齿型 原始射齿型 原始栉齿型 异齿型 等齿型 射齿型 双壳类齿系类型 52 28 27 铰合构造 续 双壳类齿系类型 栉齿型 沿铰缘一系列栉状排列的齿与齿窝 其排列方式通常向腹方集中一类不具基面 古栉齿型另一类具基面 新栉齿型 52 28 28 铰合构造 续 双壳类齿系类型 古异齿型 介于栉齿型与异齿型之间 三种类型 射齿型 由喙向下放射分布的一系列齿和齿窝组成裂齿型 二至三个主齿自壳顶放射状向外伸出 左壳中齿下部分裂假异齿型 一至二个齿沿铰缘向前后延长称假侧齿 不延长呈片状的叫假主齿 52 28 29 铰合构造 续 双壳类齿系类型 异齿型 齿分异为主齿和侧齿 主齿1 3个 侧齿远离壳顶 中生代占优势 52 28 30 铰合构造 续 双壳类齿系类型 厚齿型 具短而粗强的巨大主齿 一瓣两个 另一瓣一个 由异齿类向固着底栖方向演变而成的一种特殊齿型 52 28 31 铰合构造 续 双壳类齿系类型 等齿型 弹体窝两侧各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大小 形状近似 前后对称排列的齿为等齿型 52 28 32 铰合构造 续 双壳类齿系类型 弱齿型 这一类齿始终处于萌芽或不发育阶段 仅有齿状突起 或完全消失 包括 原始射齿式 原始栉齿式此齿与幼年或终生以足丝固着有关 52 28 33 铰合构造 续 双壳类齿系类型 贫齿型 齿全部消失 或仅有一弱齿由于钻孔穴居所致 52 28 34 4 内部构造 肌肉印痕 外套线外套膜近外缘 前 后 腹 部分附着于壳内面所留下的痕迹外套湾外套线在后腹部形成的凹弯 52 28 35 肌肉印痕 续 外套湾 双壳类外套湾的深度与挖掘的深度有关 钻入海底泥砂或岩石生活的种类 具有伸长的水管 一般水管愈长 当收入壳内时水管愈向内部深入 外套湾也就愈深 少数种类水管不再收入或不完全收入壳内 在壳上留下张口 其外套湾不深 52 28 36 肌肉印痕 续 闭肌痕司两壳闭合的闭肌在壳体内面留下的凹入印痕一个或二个 一个 单柱 则位于中偏后 二个等大 同柱 或一大一小 则大者在后 异柱 52 28 37 3 双壳纲壳的定向 壳分前 后 背 腹 左 右 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 52 28 38 壳的定向 续 前后的确定 一般喙指向前方 52 28 39 壳的定向 续 前后的确定 壳前后不对称者 一般后部较前部长 52 28 40 壳的定向 续 前后的确定 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 52 28 41 壳的定向 续 前后的确定 有耳的种类 后耳常大于前耳 具足丝凹口 凹缺 的种类 凹口在前 52 28 42 壳的定向 续 前后的确定 外套湾位于后部 52 28 43 壳的定向 续 前后的确定 肌痕 单个位于中偏后 两个则前小后大 52 28 44 壳的定向 续 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 将壳顶向上 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 左侧壳瓣为左壳 右侧壳瓣为右壳 52 28 45 壳的定向 续 壳分前 后 背 腹 左 右背腹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 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前后一般喙指向前壳前后不对称者 一般后部较前部长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有耳的种类 后耳常大于前耳 具足凹口 凹缺 的种类 凹口在前外套湾位于后部肌痕 单个位于中偏后 两个则前小后大左右 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 将壳顶向上 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 左侧壳瓣为左壳 右侧壳瓣为右壳 52 28 46 4 双壳纲的地史分布 始现于 为辐射分化期S D进一步分化新类别 并出现淡水类型Mz迅速发展 Rec 达全盛 52 28 47 5 双壳纲的生态 生活环境 生活领域广 赤道至两极 潮间至5800 由咸化海到淡水湖都有分布 但以海生为主生活方式 复杂多样 基本生活方式为正常底栖 足丝附着和深埋穴居三种 52 28 48 6 双壳动物的生活方式 52 28 49 双壳动物的生活方式 续 正常底栖 足在水底泥沙上爬行 少数 或浅挖穴 多数 图中1 2 3 4 7 9 15等 足发育 无足丝 同柱 无水管或不发育 铰合及开闭机构 闭肌 齿系 发达 主要齿型为栉齿 古异齿 异齿 52 28 50 双壳动物的生活方式 续 固着生活 足丝固着在它物上 生活于近水面处 图10 11 12 13 以壳体的一瓣固着在坚硬的底质或它物单柱 与足丝相关构造 凹口 耳等 发育 无外套湾 铰合构造不发育 弱齿型 52 28 51 双壳动物的生活方式 续 深埋穴居 以足的前后端反复伸缩运动 使壳体钻入泥沙中或岩石中 长期或永久地穴居 图5 6 8 14 壳体长 水管变长 外套湾很深 张口 齿系退化 常为贫齿型 闭肌退化 52 28 52 常见化石 丽蚌 珠蚌 52 28 53 52 28 54 三 头足纲 Cephalopoda 1 一般特征 是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 最高级的一个纲全部海生 食肉动物 海底爬行或水中游泳 52 28 55 一般特征 续 两侧对称 头 眼发育 位于前方 中央有口 腕的一部分环列于口周围 用于捕食 另一部分则靠近头部的腹侧 构成排水漏斗 是独特的运动器官 排水漏斗在壳口形成腹弯鳃呼吸四鳃 具外壳 称外壳类 化石多 二鳃 具内壳或无壳 如乌贼 章鱼称内壳类 52 28 56 头足纲化石代表 52 28 57 2 头足纲外壳类的壳形 多种多样 直形弓形环形旋卷形 52 28 58 壳形 续 平旋壳 旋环外旋环内旋环 52 28 59 壳形 续 根据旋卷程度分为四种 外卷内卷半外卷半内卷 52 28 60 壳形 续 旋卷形壳的横切面 旋环横断面的形状及腹部形态是鉴定属种的重要依据之一 52 28 61 3 头足纲外壳类壳的定向 确定前 后 背 腹 52 28 62 壳的定向 续 直壳或弯壳 尖端为后 口部为前 具有腹弯一侧或靠近体管的一侧为腹 另一侧为背 52 28 63 壳的定向 续 平旋壳 胎壳为后 口部为前旋环外侧为腹 内侧为背 52 28 64 4 头足纲外壳类的壳饰 光滑或具装饰平行壳口边缘 生长纹 生长线平行旋卷方向 纵旋纹 纵旋线垂直旋卷方向 横肋网状饰壳刺和瘤 52 28 65 5 头足纲壳的基本构造1 外部构造 原壳 壳体最初生成的部分壳壁 壳体最外面的壁住室 最前方具壳口的房室壳口 住室前端软体伸出壳外之口 52 28 66 外部构造 续 脐 平旋壳中央两侧下凹部分脐壁 脐内四周壳面脐接线 脐部内 外旋环之交线 52 28 67 2 头足纲的内部构造 隔壁 壳内分隔壳体的横向板状构造 房室 由壳壁和隔壁围成的空间 气室 住室以外的其它房室 充满气体 闭锥 所有气室的总称 隔壁孔 隔壁上连接两房室的开口 52 28 68 内部构造 续 隔壁颈 沿隔壁孔周围延伸出的领状小管 52 28 69 内部构造 续 连接环 隔壁颈之间或其内侧的环状连接小管 体管 壳内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一条贯通原壳到住室的灰质管道 体管一般位于壳体中央或偏腹侧 少数位于背方 体管形状一般为细长的圆柱形或串珠状 52 28 70 内部构造 续 体管类型根据隔壁颈的长短 弯曲程度和连接环形状 体管可分为五种类型 52 28 71 内部构造 体管类型 无颈式 隔壁颈甚短或无 无连接环 直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直 连接环直 亚直短颈式 隔壁颈短 尖端微弯 连接环微凸 52 28 72 内部构造 体管类型续 弯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弯 连接环外凸 全颈式 隔壁颈向后延伸 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 连接环或有或无 52 28 73 内部构造 体管内沉积物 横隔板 横过体管的板状沉积物内锥 锥形板在体管内叠成的内锥体环节状沉积 隔壁孔内沉积的环状物 沿隔壁颈向内增生 中间的管道叫内体管 自内体管向外放射的管道称内支管或放射管 52 28 74 内部构造 气室内沉积物 按沉积位置分 壁前沉积壁后沉积壁侧沉积壁前沉积和壁后沉积之间的接触线貌似隔壁 故称假隔壁 52 28 75 内部构造 缝合线 缝合线 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一般只有剥去壳表皮才能露出 隔壁不褶皱或褶皱 则缝合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