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丧事简办呼声渐高.pdf
1页又见出殡 “ 十六抬”最近,记者在瓦房店采访时意外见到 一个出殡的场面,只见出殡队伍前面由乐 队开道,紧随其后的是 1 6个人抬着的棺 材,再其后是打着灵幡、执着哭丧棒的送 葬队伍更令人意外的是,早已淡出人们 视线的纸人纸马、“金童玉女”等“纸活” 也出现在送殡队伍中,比旧的传统习俗更 过分的是,除了传统“纸活” ,在冥品中又 多出了不少“现代元素” ,如与实物几乎同 等大小的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尤其是一路上每约 1 0 米一个的大礼花,燃 放后震耳欲聋据了解,早已被摒弃的披 麻戴孝、看风水等旧的迷信礼俗也在殡葬 中较为普遍 然而,在采访中当地居民告诉记者, 这样的规模“太一般” ,比这样的丧事活动 豪华的有的是殡葬回潮触目惊心据了解,早在 1 9 6 5 年前,我市就开始 推行以破除“棺木盛殓,入土为安”的传 统观念为目的的火化新葬其后棺木葬逐 渐减少以至基本消失但目前在农村虽然 仍然实行火葬,但有的丧户在火化遗体后, 又开始造棺木,实行棺木葬而且这种趋 势正在增多 一位瓦房店兽医告诉记者,本来早已 改行的喇叭匠(吹唢呐者) ,如今又成了香饽饽,好的喇叭匠被请去吹一场,收费最 低 5 0 0 元。
有的丧户竟然还聘请“专业哭丧 队” 据了解,殡葬回潮的原因主要是相互 攀比,如有一家人出殡放了 1 0 个大烟花, 另一家就放 2 0 个,这样比下去就越来越多, 有的人家竟然每十米八米一个,将大烟花 一直从“起杠”地排到茔地,数量在七八 十个虽然这样的“壮观场面”记者没有 亲历,但日前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一市民 向本报反映,他的一户邻居家出殡,将 1 0 万足的鞭炮首尾相接,竟然排出了 1 公里 一场葬仪的花销有多少?这位兽医给 记者算了一笔账雇一名喇叭匠 5 0 0 元,如 果雇的是管乐队则要 2 0 0 0 元以上,雇哭丧 队一般需 5 0 0 元纸活”都在千元以上 目前个别人家竟然订制和真房子大小差不 多的木房子陪葬,一架这样的房子就需5 0 0 0 元以上大烟花一个 5 0 元至 1 5 0 元不 等,最少的人家也是 1 0 个,多的几十个 停灵都是 3 天,每天招待前来吊丧的客人 至少 5 桌,每桌 1 0 0 至 2 0 0 元,也有档次较 高的,而送殡那天至少摆 1 0 桌,每桌也都 在 2 0 0 元以上现在凡建墓的都要立墓碑, 不算人工费,仅买一块墓碑就得上千元 在当地,一般的农户年净收入 5 0 0 0 元左右, 而办一次葬仪,少则上万元,多则几万元, 负担很大。
陋习回潮太扰民殡葬陋习回潮,不仅许多丧户叫苦不 迭,亲友邻居也深受其扰在农村,目前 的习俗,不仅自己家的人要为过世的老人 守灵,未出五伏的亲友也得轮班守灵,不守则显得人情冷落,守则消耗时间精力, 因而令人为难扰民也是严重的问题据 开发区董家沟街道的一位市民反映,他们 那里一户邻居家老人过世,竟然连续 3 天 播放哀乐,从一大早直到晚上 1 0 时多有 的邻居不胜其扰,拨打了 1 1 0 报警,虽 然民警劝说,仍然效果不大 另外,在部分农村私建坟墓,乱埋乱 葬骨灰的现象呈蔓延趋势这种私建坟墓 的现象,不仅继续侵吞宝贵的土地资源, 妨碍农业生产,而且助长封建迷信和陈规 陋习的蔓延,更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便 记者在某地农村采访时发现村外路边有一 盔新坟,说起这盔坟,村民意见很大当 地村民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在外地生活的 本村人的坟墓,前两年去世后他的家人将 他的骨灰带回来建了这个墓自从路边有了这盔坟,妇女夜间都不敢从这条路经过, 影响到当地村民的正常出行 据一些村民介绍,在当地过去都是将 骨灰盒深埋,不建坟,不立碑,但现在已 经几乎没有这样做的了丧事简办呼声渐高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大操大办葬 仪的人中,大多数是“迫于形势” 。
一位村 民说得好:“生带不来,死带不去这么 搞,都是搞给活人看的与其这么搞,不 如老人活着时多尽点孝 ”当然,厚葬风之 所以能够渐成风气,也的确有其基础在 一个出殡现场,记者听到不少村民对丧户 的做法啧啧赞叹:“人家的孩子,真是好 样的!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更赞同厚养薄 葬 在采访中,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大办 丧事主要是攀比风作怪家有丧事,唯恐 办简单了被人指后脊梁骨,因而有没有那 个实力都得硬撑着大办,为此不少丧户欠 下了债务她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现象,丧 事简办,把钱花在更需要的地方有这样 想法的人绝不是少数,但他们迫于当地民 风却不愿意说出心里话,就怕被人说成不 孝 一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在当地农村 一直有孝敬老人的传统,然而怎么做才算 孝,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目前不少人 都将丧事大办当作孝的最好体现他举例 说,一个老人的三个儿女都在市内工作, 生活条件都不错,尤其是“二小子” ,还做 着挺大的生意但这些子女不仅平时难得 登老人的家门,逢年过节也经常因为“忙” 而不来看望一眼,即使是老人的生活费都 得一遍遍地催促才能送来,有时还得老人 坐长途车进城自己取但最近老人去世, 三个子女都回来送丧,光高档汽车就开来 了七八辆,让偏僻的小屯子的人大开眼界。
“这能算孝吗? ”这位教师质问 怎样才算对老人孝?不少村民说了心 里话,孝应该表现在平常对老人的抚养照 顾上,多为老人做点活,让老人生活无 忧而大办丧事是“面子工程” ,花得是 冤枉钱,对老人一点用都没有村民们认 为,改变愈演愈烈的丧事大操大办风气, 应该从改变丧事攀比风开始他们希望相 关部门应该多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让移风易俗的好风气重新回到殡葬礼仪中 来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真知引导生活1 32 0 0 7 年 1 2 月星期四农历丁亥年 十一月初四“码” 上剪报本报推出免费动码剪 报,您可用剪取每版内 容电子文本,并可在和 网络邮箱随时浏览移动用 户发短信 A到 9 1 6 0 3 2 1 0免 费下载动码软件安装后打 开“报联动码”剪报功能拍 摄动码或者输入编号即可上 网剪报暂不适配机型请用 短 信 发 送 动 码 编 号 到 9 1 6 0 3 2 1 0 亦可进行剪报信息费免费(不含通讯 费)参与的读者均可参加大连日报的抽奖活动订报热线: 8 2 6 5 8 6 0 9牗 2 4 小时开通牘 8 2 8 0 7 8 0 3零售热线: 8 2 6 3 4 5 7 0责任编辑: 谷秋平 版式编辑: 吕明B 1封面推荐我国殡葬礼俗源远 流长,“重殓厚葬”一 直是孝道的重要内容之 一,充满迷信色彩的传 统的殡葬习俗,极大地 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和经 济负担,也不利于社会 文明进步。
几十年来, 国家一直在致力于以移 风易俗、树立社会新风 尚为内容的殡葬改革, 积极推行火葬,破除旧 的丧葬习俗,提倡文明 节俭办丧事,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然而,近年 来,殡葬陋习回潮的现 象越来越突出,在有的 地方比传统习俗有过之 而无不及,引起许多市 民的反感,丧事简办的 呼声越来越高殡葬陋习回潮 丧户负担加重 丧事简办呼声渐高本报记者 谷国强一场丧事一天开饭五六顿,露天做饭丧事办穷了家底,农民苦不堪言一家办丧事,百家来吃喝,做饭帮工几个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