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第斯山脉 (2).doc
13页安第斯山脉 目录[隐藏]概况 划分 地质 1. 地质史 2. 土壤气候 生态 自然资源 居民 经济 1. (1)农业 2. (2)矿业 3. (3)交通业考察勘探 面临危机 1. 冰山“缩水” 2. 生存危机 3. 补救方法原住民族概况划分地质 1. 地质史 2. 土壤气候生态自然资源居民经济 1. (1)农业 2. (2)矿业 3. (3)交通业· 考察勘探· 面临危机 1. 冰山“缩水” 2. 生存危机 3. 补救方法· 原住民族 安第斯山脉 Andes Mountains 亦作The Andes,西班牙语作Cordillera de Los Andes或Los Andes [编辑本段]概况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1],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三倍半,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南美洲西部山脉大多相 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安第斯山脉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 、玻利维亚 、智利 、阿根廷等国 ,全长约8900千米一般宽约300千米,最宽处在阿里卡(Arica)至圣他克卢斯 (Santa Cruz)之间,宽约750公里,。
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 ,间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的最高峰地质上属年青的褶皱山系地形复杂南段低狭单一,山体破碎,冰川发达,多冰川湖;中段高度最大,夹有宽广的山间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发祥地;北段山脉条状分支,间有广谷和低地多火山,地震频繁安第斯山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内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此外安第斯山脉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5897米南美洲诸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富森林资源以及铜、锡、银、金、铂、理、锌、铋、钒、钨、硝石等重要矿藏山中多垭口,有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过泛美公路沿纵向谷地和海岸沟通安第斯山区各国 安第斯山脉从南美洲的南端到最北面的加勒比海岸绵亘约形成一道连续不断的屏障安地斯山脉将狭窄的西海岸地区同大陆的其馀部分分开,是地球重要的地形特征之一,它对山脉本身及其周围地区的生存条件产生深刻的影响。
位于玻利维亚境内的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最高峰 安第斯山脉不是由众多高大的山峰沿一条单线组成,而是由许多连续不断的平行山脉和横断山脉(或科迪勒拉)组成的,其间有许多高原和洼地分别称为东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东、西山脉界线分明,勾勒出了该山系的主体特征东、西科迪勒拉总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东科迪勒拉有几处向东凸出,形成形似半岛的孤立山脉,或像位于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毗连地区的阿尔蒂普拉诺那样的山间高原 [编辑本段]划分 安地斯山系从南到北分为3大部分∶即南安地斯,包括火地岛和巴塔哥尼亚科迪勒拉;中安地斯,包括智利和秘鲁科迪勒拉,北安地斯,包括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加勒比)科迪勒拉 ① 北段( 南纬4°以北):山脉成条状分支 、隔以广谷和低地 ,各条山脉多代表背斜构造,通过侵蚀,轴部出露花岗岩、片麻岩等古结晶岩,两翼则残留着白垩纪、第三纪砂岩和石灰岩 ②中段( 南纬4°~27°):宽度和高度显著加大,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楔入宽阔的山原--玻利维亚高原 ③南段(南纬27°以南):高度和宽度逐渐减缩,东、西科迪勒拉合而为一由于纵横断层交错,加以第四纪冰川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山地显示分割破碎的形态,普遍具有阿尔卑斯型地貌特征。
[编辑本段]地质 安第斯山脉南段 安地斯山系是基于早期地质活动的新生代(最后的6,640万年)期间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地质上属年轻的褶皱山系,形成于白垩纪末至第三纪阿尔卑斯运动,历经多次褶皱、抬升以及断裂、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地壳活动仍在继续,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其中阿空加瓜山为安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多火山,它们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这里共有40多座活火山 地质史 组成今日科迪勒拉的岩石年龄古老,开始是亚马逊坚稳地块(或巴西地盾)受侵蚀的沉积物约于4.5亿至2.5亿年前淤积在坚稳地块的西侧这些淤积物的重力使地壳下陷,产生的压力和热量又使淤积物成为更耐久的岩石因此,砂岩、粉砂岩和石灰岩分别变成石英岩、页岩和大理石 约2.5亿年前,组成地球大陆块的地壳板块结合成超级大陆──盘古大陆后来盘古大陆及其南部贡德瓦纳古陆(Gondwanaland)发生分裂,板块向外分散,便形成现在的几个大陆南美洲大陆板块与纳斯卡(Nazca)大洋板块互相碰撞(或会合),产生造山运动,因而形成安地斯山脉。
约1.7亿年以前,南美洲板块随着东面大西洋展开而向西漂移;纳斯卡大洋板块的东缘在下面受到南美洲大陆板块西缘的压力,纳斯卡板块潜没,这种复杂的地质基质开始向上隆起这种潜没-隆起过程伴随着来自地幔的大量岩浆的侵入,先是形成了南美洲大陆板块西部边缘的火山弧,后又将炽热的熔岩喷射到四周大陆的岩石中;这后一过程产生大量的岩脉和矿脉,其中含有具有经济价值的、丰富的矿物,这对后来人类移居安地斯山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种活动的强度在新生代期间──特别是在1,500万至600万年前──进一步加强,于是出现了今天科迪勒拉的外形作为最后结果的山系垂直差极大,从太平洋海岸外的秘鲁-智利(阿塔卡马)海沟的底部,到与之水平距离不足322公里(200哩)的高山岭之间的高度差达12,192公尺(40,000尺)以上形成安地斯山脉的地壳运动迄今尚未结束,作为通常称之为“火环”的更大的环太平洋火山系的一部分,安地斯山系现在仍处在火山活动期,容易发生破坏性的地震 土壤 决定安地斯山脉土壤种类及其性质的气候、原始物质、地势和生物之间的复杂变化,受到海拔高度的深刻影响一般地说,安地斯山脉的土壤比较年轻,由于山势陡峭而易受风雨的严重侵蚀。
在火地岛和巴塔哥尼亚安地斯南部难以形成土壤,冰河和强风作用使许多地方只剩下几乎裸露的岩石已发现的泥炭沼、灰壤和草地土壤都有厚层的腐殖质,排水很差湖泊地区有火山土壤,富于有机物,便于排水南纬45°以北,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土壤直接由岩石风化而成,较低的地区土壤呈棕红色,并掺有砾石和石英,侵蚀严重 南纬37°以北,阿塔卡马沙漠由受到严重侵蚀的沙漠土壤覆盖,缺乏水分和有机物,矿物盐的含量却很高这类土壤(其间稍有差异)分布在沿西科迪勒拉至秘鲁北部一带 从玻利维亚到哥伦比亚,高原和东科迪勒拉东侧土壤的性质与高度密切相关在安地斯荒野高原上,发育初期的土壤呈黑色,含有有机物在1,829~3,658公尺(6,000~12,000尺)的高度上,盆地底部和缓坡上有棕色、红色和黑色土壤在排水较差的地方,土壤有一层渗透性的沙土层,比较肥沃;这类土壤对玻利维亚、秘鲁和厄瓜多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哥伦比亚的稀树草原土壤呈棕灰色,有一层深度不同的不渗水的黏土层 高海拔的土壤稀薄多石从东科迪勒拉东侧,向下直到亚马逊河流域,稀薄、发育不良的潮湿土壤受到严重的侵蚀湖泊和潟湖的附近为隐域土壤,包括腐殖黏土和碱性土。
从智利至厄瓜多尔的西科迪勒拉,由火山灰形成的土壤亦属此类 大部分安地斯地块的土壤为泛域土──冲积土和混有未经充分风化的碎石片的浅层土壤在哥伦比亚,布满沙质棕黄色泛域土的山坡和狭谷,是大咖啡种植园的基地 [编辑本段]气候 一般地说,从火地岛向北至赤道,温度逐渐上升;但高度、临海、降雨、秘鲁(洪堡) 安第斯山脉雪景寒流以及地形风障等因素,使气候变得多种多样科迪勒拉的外坡(面向太平洋或亚马逊河流域的山坡)与内坡的气候有颇大的差别,这是因为外坡受到大洋或亚马逊河流域的影响永久性的雪线的高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在麦哲伦海峡为792公尺(2,600尺),到南纬27°上升为6,096公尺(20,000尺),以后开始下降,到哥伦比亚安地斯山脉为4,572公尺(15,000尺) 降水量变化很大南纬38°以南年降水量超过508公厘(20寸),往北降水量减少,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再往北到玻利维亚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秘鲁高原、厄瓜多尔的谷地和哥伦比亚的稀树草原,降雨适中,但雨量悬殊很大;在秘鲁西科迪勒拉的西侧降雨量甚小,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降雨量有所增加,在东科迪勒拉的东侧(亚马逊河流域一侧)经常下大雨,并有季节性。
温度随高度不同有很大的变化例如,在秘鲁和厄瓜多尔安地斯山1,494公尺(4,900尺)以下为热带气候;向上至2,499公尺(8,200尺)为亚热带气候,昼间炎热,夜间温暖;2,499~3,505公尺(8,200~11,500尺)昼间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很大,安地斯山脉的这一区域气候最为宜人;3,505~4,511公尺(11,500~14,800尺)气候一般寒冷,昼夜间、晴天与阴天的温差很大,夜间温度在冰点以下;4,115~4,785公尺(13,500~15,700尺)为荒野高原气候,温度经常在冰点以下;最后,在4,785公尺(15,700尺)以上的山顶和山脊为极地严寒气候,寒风刺骨 与世界其他山区一样,由于方位、纬度、昼长和迎风面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的小气候特别是秘鲁,因为小气候众多,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编辑本段]生态 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带明显,随纬度、高度和坡向而异北段地处低纬, 安第斯山脉发现的侏儒蛙综合反映热带湿润的基本特征低地和低坡地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7℃以上,年降水量多超过2000毫米,热带山地常绿林所占比重很大由下向上,气候和植被类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带,垂直带图谱完整。
中段自北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降水量减少,主要反映干旱特征南段地处中、高纬,体现温凉湿润特征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 (4)动植物在安地斯山脉,动植物的生存能力大部分取决于海拔高度,植物群落的生存也由气候、湿润的程度和土壤等条件决定,而动物则赖有丰足的食物来源才能生存;永久雪线是动植物生存的上限有些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任何海拔高度上生存,其他的则只能生活在某一高度猫类很少生活在13,000尺以上,白尾小鼠通常不低于13,000尺,最高可达17,000尺无峰驼(美洲驼、栗色羊驼、羊驼和骆马)主要为高原动物,生活在11,200尺~12,800尺之间高度,但也可在海拔较低的地方生活得很好据认为,神鹰可以高飞至26,000尺 高海拔处的低气压或许对植物不那么重要,但海拔高度却造成了一些气候变化,如气温、风、辐射和干旱,这些决定了安地斯山脉不同地区的植物生长一般说来,安地斯山脉可被画分成几个高度带,每个高度带有其典型的主要植被和动物;但纬度也造成了南部和北部的不同,靠近太平洋和亚马逊盆地地区则反映了东、西科迪勒拉山脉内、外侧山坡间的差异 大约在南纬35°的一个地带把安地斯山脉画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
往南,在巴塔哥尼亚安地斯山脉,植物属南方系统而不是安地斯的中纬度的大雨林中有南洋杉属(Araucaria)的针叶树和栎,还有科因格树(coig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