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秋歌》中的象征主义元素.doc
4页浅谈《秋歌》中的象征主义元素=“news_bd”> 一、象征主义不是象征手法 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可以定义为借助某种媒介曲折地指涉他物,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很常见比如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表面上是赞叹梅花生长在不为人关注的墙角,于严酷凛冽的寒风中独自开放,不仅周身雪白还有暗香袭来这样一种生物属性,实际上是借此歌咏士人虽遭贬逐但坚贞高洁不改的节操通过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情怀表达有所附着,具体形象而又含蓄隽永 象征主义虽然也要借助客观物象传递作者主观情绪,却全然不必顾及这些要求,有时甚至有意突破这些象征主义流派对象征有独特的见解,他们认为:客观是主观的象征,客观世界是虚妄的、不可知的,只有主观世界才是真实的,客观万物不过是主观精神的种种暗示和象征;创作是苦闷的象征,诗歌的目的在于发泄人生苦恼,任何美都会有不幸在其中,而忧郁则是美的最灿烂出色的伴侣与象征手法是为了表达一个明确的精神追求不同,象征主义只是为了传递内心隐秘的情绪文艺创作要探求自己的灵魂,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去表现理想的世界,但是内心理想无法为理性把握,又不能直抒胸臆,只能借助具体有形的客观物象来暗示。
或者说,象征主义的象征其实就是暗示 象征主义反对理性,崇拜直觉,认为诗歌就是创造出一种暗示的魔术魏尔伦强调诗要写得半明半暗、恍恍惚惚为了营造神秘和朦胧感,象征主义诗人常把不同时空甚至只在自己想象或梦幻中的形象糅合在一起,还有意打乱顺序,切断内在逻辑,让诗歌成为谜一样的存在其实谜还是有谜底的,而象征主义诗歌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确解,迷离惝恍的暗示就是他们追求的境界 二、在象征主义视野下解读《秋歌》 《秋歌》是魏尔伦1862年的作品其时诗人年仅18岁,还没有经历夫妻分居和挚友龃龉的人生苦痛;但这些都不妨碍此诗成为象征主义的经典之作 魏尔伦的忧郁是真实强烈的,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他自小受到父母的溺爱,骄纵任性,又软弱敏感;加之少年时期深受波德莱尔的忧郁、悲剧精神和创造人工天堂思想的影响,对现实不满并为此忧伤简直是诗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我们先从表现忧郁和悲哀的角度来解读本诗 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这时候常常天气晴朗、风轻云淡,可诗人笔下的秋却显露出沉重的萧瑟悲凉气息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生命达到丰满的顶点之后本就要迅速衰败,更多的或许还是衰败的景象、渐凉的天气触发了人内心潜藏的悲苦 第一小节写秋声。
秋天的声音其实很丰富,有昆虫的衰残嘶鸣、候鸟的凄厉叫喊、秋风掠过原野的呼啸,也有空闲下来的牛的长哞、孩子们欢快的嬉闹和母亲慈爱的呼唤可是作者过滤掉了那些与自己心境有别的信息,只剩下悠长的忧郁,当然单调哪里是秋声划破了我的心,那呜咽的提琴分明是他用心弦奏响的哀鸣 第二小节,当钟声敲响,一切窒息,一切苍茫以我观秋,秋就着上了我的色彩,而着我色彩的秋又反过来激发和强化我的秋思秋悲秋虽然还不是岁暮,但站在盛极而衰的节点,面对即将来临的沉寂的生命、近乎止息的寒冬,诗人不自觉地盘点自己的遭际,回首往事,眼泪汪汪即使还没有挚爱的分离、梦幻的变迁空落,也不免为那些得意的情境已经或终将过去产生往来成古今的怅惘人世间一切意料之外或情理之中的无奈无望境遇,都在这忧郁的提琴声中奔涌而出,怎能不眼泪汪汪? 既然这单调的琴声、这让我眼泪汪汪的秋景,都让我厌倦透顶,我就决意逃离对逃离失意愁苦的努力,我们太熟悉了,最有名的当属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怎么能逃得掉呢?你迎着风去,在风中左冲右突,看似勇猛强悍,其实只是因风起起落落,在风中跌跌撞撞到这里,那里,都只不过是随着风的方向,就像从枝头飘落的枯叶,单薄枯干,没有力量、没有主张,最后在衰飒中消亡。
需要注意的是,诗歌首句即以秋声破空而来,一切窒息,一片苍茫,与一个被秋风席卷、犹如枯叶在飘零的我,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悲哀弥漫天地,无从挣脱,无法逃离,悲凉秋歌正是悲凉灵魂的象征 三、《秋歌》的神秘意蕴和音乐性 《秋歌》大体的内在逻辑似乎还是可以寻觅的第一节应该是我从外部世界的秋景秋声中感受到忧伤;第二节则是钟声使我回忆起往事,往事又强化了我的忧伤;第三节,这忧伤让人不堪承受,我打算从这情绪中出逃,但逃无可逃,只能在这忧伤中绝望地飘舞魏尔伦以秋声、秋风、秋叶渲染忧伤,这忧伤本身又是抽象的,似乎与生俱来,而又莫可名状虽然相比兰波和马拉美的作品,这首诗稍微明朗易懂一些,但在表现上,也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特征——采用暗示的方式,追求神秘的效果这种暗示和神秘,是魏尔伦式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诗歌细部的逻辑很难把握,一般读者难以直接从法语原文中完全感受那份神秘,但对比诸家译文,也能发现一些端倪,从而体会到魏尔伦诗歌的独特风格下面试以施康强译文与教材选择的葛雷译本作比较 第一小节,两家译文如下: (施康强译文)秋之提琴/ 弦弦声声/如怨泣/单调漫长/ 令我神伤/慵无力 (葛雷译文)秋声/像悠长/ 呜咽的提琴/单调/忧郁/划破 了我的心 葛雷译文中,提琴与秋声同时出现,提琴是秋声的喻体,说明是悲凉的秋声引发诗人联想到琴声。
施康强译文中,没有出现比喻词像,也没有明说提琴是不是比喻秋声,提琴声或许是萧瑟秋声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又或许只是诗人某时印象的再现犹如20世纪象征主义诗人庞德的诗:人群里这些面孔的幽灵,湿淋淋黑枝上片片残英庞德就说他是在地铁站上看到一些美丽的面孔,有儿童的,有妇女的,忽而有了一些感受独立秋风,魏尔伦恍惚听到的与其说是提琴声,不如说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悲凉之声 第二小节,两家译文如下: (施康强译文)窒息难言/容颜惨淡/钟声鸣/令我追念/似水华年/泪沾襟 (葛雷译文)一切窒息/一片苍茫/回首/往事/眼泪汪汪 相对于葛雷的一切窒息/一片苍茫,施康强译为窒息难言/容颜惨淡,窒息的主体到底是诗人,还是秋风中的万物?暗淡或苍白的到底是诗人的容颜,还是茫茫天地?翻译大家对于翻译最基本的要求——信自然不可能做不到,有这样的区别只能是因为诗人有意为之,故意切断意象之间的关联,以期营造神秘的意境象征主义者是反对别人把笔下意象象征的情绪完全解释到实处的,认为那样就把诗的乐趣四去其三了于是他们有意采用随意化的意象,并把意象省略和错置,切断或打乱诗歌的内在逻辑,拉开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营造诗歌迷离惝恍、神秘莫测的效果。
对有些象征主义作品来说,象征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不过大部分象征暗示还是可以揣度的,传递出作者彼时的情绪这节诗中,窒息和苍茫暗淡的主体的不确定,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朦胧感,使得诗人忧郁心绪的传递更具有感染力 第三小节,两家译文如下: (施康强译文)我遂出门/恶风袭人/行趔趄/忽东忽西/飘零无依/如落叶 (葛雷译文)我走了/迎着厌人的西风/风吹我/到这里,那里/像一片枯叶/在飘零 在象征主义诗人中,魏尔伦尤其追求诗歌的音乐性他在1874年创作的《诗艺》中说道:音乐是一切之先,因此应该优先采用奇数缀音的诗句,因为它‘更朦胧,更容易在空气中溶解’偶音节的诗句给人以稳定感,单音节的诗句则有一种漂浮感、流动感,留给人幻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秋歌》的第三小节,两种译本都出现了三字句相比较而言,施康强版对比更强烈,似乎更能体现魏尔伦的追求;但葛雷版把外在可感的节奏和语气的舒缓自由结合,又多了一丝空灵不管是哪种,对象征派诗作音乐性的欣赏和品位都有赖于反复吟咏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乍一接触这种风格陌生的诗歌,都难免有无从解读、无所适从之感如何读懂、读透诗歌,从中获得真切的、细腻的阅读感受,实在有赖于对诗歌流派以及诗人自身特质的深入了解。
了解象征主义,我们才能寻找到自我悲哀这样一类解读的钥匙;了解魏尔伦自身的个性和风格,我们才能感受到仅仅是这个人、这颗敏感的诗心所传达出的独特气息。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