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集成电路课设-何俊鑫(共35页).doc
35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 录1.目的与任务……………………………………………………………………22.设计题目与要求……………………………………………………………………23.设计的方法与计算分析………………………………………………………23.1 74HC139芯片简介……………………………………………………………33.2电路设计………………………………………………………………………43.3功耗与延迟估算……………………………………………………………164. 电路模拟 ……………………………………………………………………… 214.1直流分析………………………………………………………………21 4.2 瞬态分析……………………………………………………………23 4.3 功耗分析……………………………………………………………………245.版图设计………………………………………………………………………… 27 5.1 输入级的设计………………………………………………………………27 5.2 内部反相器的设计…………………………………………………………27 5.3输入和输出缓冲门的设计…………………………………………………28 5.4内部逻辑门的设计…………………………………………………………29 5.5输出级的设计……………………………………………………………29 5.6连接成总电路图……………………………………………………………30 5.3总图检查……………………………………………………………306.版图整理………………………………………………………………………337.心得体会…………………………………………………………………338.参考文献………………………………………………………………………… 339.附录A ……………………………………………………………………………3410.附录A …………………………………………………………………………35集成电路课程设计1. 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设计是《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基础》的实践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熟悉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半导体器件原理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基础上,训练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利用相关软件,初步熟悉和掌握集成电路芯片系统设计→电路设计及模拟→版图设计→版图验证等正向设计方法。
2. 设计题目与要求2.1设计题目及其性能指标要求器件名称:含两个2-4译码器的74HC139芯片要求电路性能指标:(1) 可驱动10个LSTTL电路(相当于25pF电容负载);(2) 输出高电平时,|IOH|≤20μA,VOH,min=4.4V;(3) 输出底电平时,|IOL|≤4mA,VOL,man=0.4V;(4) 输出级充放电时间tr=tf ,整条电路链延时小于15ns;(5) 工作电源5V,常温工作,工作频率fwork=30MHz,总功耗Pmax=150mW(整个芯片)2.2设计要求1. 独立完成设计74HC139芯片的全过程;2. 设计时使用的工艺及设计规则: MOSIS:mhp_n12;3. 根据所用的工艺,选取合理的模型库;4. 选用以lambda(λ)为单位的设计规则;5. 全手工、层次化设计版图;6. 达到指导书提出的设计指标要求3. 设计方法与计算分析3.1 74HC139芯片简介74HC139是包含两个2线-4线译码器的高速CMOS数字电路集成芯片,能与TTL集成电路芯片兼容,它的管脚图如图1所示,其逻辑真值表如表1所示:图1 74HC139芯片管脚图表1 74HC139真值表片选输入数据输出CsA1A0Y0Y1Y2Y300001110011010101101011111011111从图1可以看出74HC139芯片是由两片独立的2—4译码器组成的,因此设计时只需分析其中一个2—4译码器即可,从真值表我们可以得出Cs为片选端,当其为0时,芯片正常工作,当其为1时,芯片封锁。
A1、A0为输入端,Y0-Y3为输出端,而且是低电平有效2—4译码器的逻辑表达式,如下所示:74HC139的逻辑图如图2所示:图2 74HC139逻辑图3.2 电路设计 本次设计采用的是m12_125模型库的参数进行各级电路的尺寸计算,其参数如下:NMOS: εox= 4.08.8510-12 F/m μn=1215.74 cm2/Vs tox=22510-10 m Vtn=0. V Cj=3.27 10-4 F Cjsw=1.7410-10 FPMOS: εox= 4.08.8510-12 F/m μp=361.941 cm2/Vs tox=22510-10 m Vtp= - 0.63025 V Cj=4.75 10-4 F Cjsw=2.2310-10 F3.2.1 输出级电路设计根据要求输出级电路等效电路图如图3所示,输入Vi为前一级的输出,可认为是理想的输出,即VIL=Vss, VIH=Vdd 图3 输出级电路(1) 输出级N管(W/L)N的计算当输入为高电平时,输出为低电平,N管导通,且工作性区,而后级有较大的灌电流输入,要求|IOL|≤4mA,VOL,man=0.4V,根据NMOS管理想电流分方程分段表达式: 因此,≈13(2) 输出级P管(W/L)P的计算当输入为低电平时,输出为高电平,P管导通,且工作性区。
同时要求N管和P管的充放电时间tr=tf ,分别求出这两个条件下的(W/L)P,min极限值,然后取大者a) 以|IOH|≤20μA,VOH,min=4.4V为条件计算(W/L)P,min极限值:用PMOS管的理想电流方程分段表达式: 因此, =0. ≈1b) N管和P管的充放电时间tr和tf表达式分别为 令tr=tf可以计算(W/l)p,min的值,计算过程如下:=计算得出:0.0237 则42取其中的大值作为输出级P管的尺寸,则=423.2.2 内部反相器中各MOS管的尺寸计算内部基本反相器如图4所示,它的N管和P管尺寸依据充放电时间tr和tf方程来求关键点是先求出式中CL(即负载)图4 内部反相器它的负载由以下三部分电容组成:①本级漏极的PN结电容CPN;②下级的栅电容Cg;③连线杂散电容CSi. 本级漏极的PN结电容CPN的计算 CPN=Cj(Wb)+Cjsw(2W+2b)其中Cj是每um2的结电容,Cjsw是每um的周界电容,b为有源区宽度,可从设计规则获取如若最小孔为2λ2λ,孔与多晶硅栅的最小间距为2λ,孔与有源区边界的最小间距为2,则取b=6λ。
Cj和Cjsw可用相关公式计算,或从模型库选取,或用经验数据其中采用的模型库参数如下所示:NMOS: Cj=3.27 10-4 F Cjsw=1.7410-10 FPMOS: Cj=4.75 10-4 F Cjsw=2.2310-10 F总的漏极PN结电容应是N管和P管的总和,即:=(3.2710-460.62510-6+21.7410-10)WN+(4.7510-460.62510-6+22.2310-10)WP+260.62510-6(1.7410-10+2.2310-10)=1.5742510-9WN+2.2272510-9WP+2.977510-15注意:此处WN和WP都为国际单位ii. 栅电容Cg的计算 Cg=Cg,N+Cg,P=+=(WN+WP)L此处WN和WP为与本级漏极相连的下一级的N管和P管的栅极尺寸,近似取输出级WN和WP的尺寸将输出级N管和P管的宽长比:(W/L)N=13和(W/L)P=42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根据设计规则,λ=0.625μ,L=2λ=1.25μ,代入得:=1.32510-13 Fiii. 连线杂散电容CS CS=一般CPN+Cg≈10CS,可忽略CS作用,因此可以得出: CL=1.5742510-9WN+2.2272510-9WP+1.38210-13又因为: 令,并把的值代入公式,根据的条件,计算出WN和 WP的值。
= =0..297则 得到令 则 =得 m因此所以,内部反相器的尺寸为:3.2.3 内部逻辑门MOS的尺寸计算内部逻辑门的电路如图5所示图5 内部逻辑门根据截止延迟时间tpLH和导通延迟时间tpHL的要求,在最坏情况下,必须保证等效N管、P管的等效电阻与内部基本反相器的相同,这样三输入与非门就相当于内部基本反相器了因此,N管的尺寸放大3倍,而P管尺寸不变,即:代入内部反相器的尺寸得,内部逻辑门的尺寸为:3.2.4 输入级设计由于本电路是与TTL兼容,TTL的输入电平ViH可能为2.4V,如果按正常内部反相器进行设计,则N1、P1构成的CMOS将有较大直流功耗故采用如图6所示的电路,通过正反馈的P2作为上提拉管,使ViH较快上升,减小功耗,加快翻转速度图6 输入级电路(1)输入级提拉管P2的(W/L)P2的计算为了节省面积,同时又能使ViH较快上升,取(W/L)P2=1若取L=2λ,W=2λ,要特别注意版图的画法,不要违反设计几何规则为了方便画版图,此处的L允许取6λ所以,(2)输入级P1管(W/L)P1的计算此处P1管的尺寸取内部反相器中P管的尺寸,则(3)输出级N1管(W/L)N1的计算由于要与TTL电路兼容,而TTL的输出电平在0.4~2.4V之间,因此要选取反相器的状态转变电平:又知:代入数据得: →计算得到:又因为,所以,因此,3.2.5缓冲级的设计(1)输入缓冲级由74HC139的逻辑图可知,在输入级中有三个信号:Cs、A1、A0。
其中Cs经一级输入反相器后,形成,用去驱动4个三输入与非门,故需要缓冲级,使其驱动能力增加同时为了用驱动,必须加入缓冲门由于A1、A0以及各驱动内部与非门2个,所以可以不用缓冲级Cs的缓冲级设计过程如下:Cs的缓冲级与输入级和内部门的关系如图7所示图中M1为输入级,M2为内部门,M3为缓冲级驱动门M1的P管和N管的尺寸即为上述所述的图7 Cs的缓冲级输入级CMOS反相器P1管和 N1管尺寸,M2的P管和N管的尺寸即为内部基本反相器P1管和 N1管尺寸,M3的P管和N管的尺寸由级间比值(相邻级中MOS管宽度增加的倍数)来确定如果要求尺寸或功耗最佳,级间比值为2~10具体可取N为扇出系数,它的定义是:在本例中,前级等效反相器栅的面积为M2的P管和N管的栅面积总和,下级栅的面积为4个三输入与非门中与Cs相连的所有P管和N管的栅面积总和。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