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中的谚语典故归类.ppt
23页哲学中的哲学中的谚语典故归类谚语典故归类 柯小燕•1、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3、掩耳盗铃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画饼充饥饼充饥"、"望梅止渴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削足适履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5、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 “事在人为”等亦属同理 •6、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7、心外无物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9、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0、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1、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12、揠苗助长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亦属此类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4、疱丁解牛疱丁解牛——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5、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1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17、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18、对症下药对症下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量体裁量体裁衣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19、对牛弹琴对牛弹琴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张冠李戴”、、“照办照抄照办照抄”、、“一刀切一刀切”、、“一风吹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0、抓好典型,兼顾一般抓好典型,兼顾一般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21、画龙点睛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提纲挈领,提纲挈领等同属此理 •22、荷花虽好,也要绿叶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一个篱笆三个桩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3、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24、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毛泽东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2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26、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27、唇亡齿寒唇亡齿寒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等,同属此理 •28、竭泽而渔竭泽而渔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杀鸡取蛋"、"毁林种田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29、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0、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是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31、看相知命看相知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3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33、固步自封固步自封违背了发展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3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36、水滴石穿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千里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循序渐进同属一理。
•37、田忌赛马、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 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39、适可而止适可而止体现了适度的原则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4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又如,“沉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42、好事多磨;一波三折、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44、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又如,"吃一暂,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45、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胜于雄辩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4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7、失群孤雁终难行失群孤雁终难行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否则,将一事无成 •48、时势造英雄、时势造英雄——个人活动受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49、“心之官则思心之官则思”(孟子)、(孟子)、“心者,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人的记忆皆在脑” 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说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的基础。
•50、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