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满分作文.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Wo****C
  • 文档编号:212957302
  • 上传时间:2021-11-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满分作文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韦应物, 高適, 张九龄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赋得行不由径作者:封孟绅朝代:唐体裁:五排欲速意何成,康庄欲砥平天衢皆利往,吾道泰方行不复由莱径,无由见蒋生三条遵广达,九轨尚安贞紫陌悠悠去,芳尘步步清澹台千载后,公正有遗名作者介绍】简介封孟绅,籍贯、生平不详生平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己卯科状元及第本科进士十七人同榜有张籍等考官:中书舍人高郢试题为《行不由径诗》等封孟绅取状元后入仕,官至太常卿能诗喜文赋得春风扇微和郭遵 郭遵,唐贞元进士第微风飘淑气,散漫及兹晨习习何处至,熙熙与春亲暧空看早辨,映日度逾频高拂非烟杂,低垂众卉新霁天轻有霭,绮陌尽无尘还似登台意,元和欲煦人。

      省试湘灵鼓瑟钱起善鼓云和瑟, 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 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 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从诗题“省试”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试帖诗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扬湘灵善于鼓瑟,那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萦绕耳边在试帖诗里,这叫做概括题旨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于是诗人展开想象的羽翼,伴随着仙乐,往返盘旋那瑟曲,是多么动人心弦呵!它首先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其实,冯夷并没有真正听懂在美妙的乐声中隐藏的哀怨凄苦的情感,这种欢舞是徒然的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这当然包括汉代的贾谊,和历代被贬谪南行而经过湘水的人,他们听到这样哀怨的乐声,怎不感到十分难过呢!你听,那曲调深沉哀婉,即使坚如金石也为之感到悲凄;而它的清亢响亮,可以传到那无穷无尽的苍穹中去如此优美而哀怨的乐声传到苍梧之野,一定把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都惊动了,他也许会赶到湘水上空来侧耳倾听吧!那馨香的芳草──白芷,竟会受到感动,越发吐出它的芳香来乐声在水面上飘扬,广大的湘江两岸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

      寥阔的湘水上空,都回荡着哀怨的乐音,它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湖中间这四韵,共是八句,诗人凭借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这就使诗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然而更妙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上文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伊人,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真可说是神来之笔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五个字之所以下得好,是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还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钱起却不然,在此诗中,他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无形的乐声,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成为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着的东西最后突然收结,神思绵绵,更耐人寻绎大中十二年(858),举行进士考试,唐宣宗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

      大中十二年离钱起考试的天宝十载,已经百年,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省试 诗人:司空图全唐诗库-第 633 卷粉闱深锁唱同人,正是终南雪霁春闲系长安千匹马,今朝似减六街尘省试骐骥长鸣 朝代:唐 作者:章孝标 体裁:五排有马骨堪惊,无人眼暂明力穷吴坂峻,嘶苦朔风生逐逐怀良御,萧萧顾乐鸣瑶池期弄影,天路拟飞声皎月谁知种,浮云莫问程盐车今愿脱,千里为君行出处:全唐诗:卷 506-22终南望馀雪 祖咏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霍松林)第 11 页 共 11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