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二程文化论文.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87880293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黄陂二程文化探微郑海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秋日偶成》 (明道文集)卷一)是与《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 偷闲学少年“齐名的姊妹篇傍是程颢以诗言志,以诗言学的 代表作程颢与程颐(世称“二程)的少年时期是在淮南西路黄 州府黄陂县 (今武汉市黄陂区) 度过的, 据黄陂区县志记载, 北宋天圣年间,洛阳人程晌为黄陂县尉任期秩满后,仍留居 城西程乡坊,其夫人侯氏梦双凤从滠水飞扑入怀,遂于明道 元年公元 1032 年生下程颢,第二年生下程颐,二程幼时聪 颖好学,并筑台望鲁,心仪孔孟,留下了“鲁台望道的”千 古佳话,后来都成为新儒学继承人和“心学”及“理学”的 创始人,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程颢 的心学和程颐的“理学”思想来源与内涵又如何呢二程的思想来源与其生活的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他们 生活在北宋时期,那时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追逐个人利益和致富倾向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 象,农耕经济塑造的耻于言利的厚朴民风,以及儒家传统的 重义轻利价值观,在此时受到了强烈冲击。

      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常年与基层老百姓以及学者打交道的二程,在“泛滥于 诸家,出入于老释”的过程中,上下求索,利用“六经”解 剖利欲,率先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宋儒理学的“理欲” 观,强调“以理制欲” “以义取利”的价值取向程颢的核 心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哲学着作 《定性书》和《识仁篇》中 从修养方法上提出了“定性”理论所谓“定性”实际就是“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内心 的安宁与平静他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 的干扰,就应接触事物,却不执着留恋于任何事物, “内外两忘”超越自我,这一“定性”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孟子 的“不动心”的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养从《定性书》可知,程颢的思想已归宗于儒家思想观念,进入“返诸六经而后得之“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融汇贯通了道 家、佛家和儒家学问后,认为只有儒学才是正途,进而体会 出万物的根本一一“天理”于是才留下了千古绝唱《春日 偶成》,诗中蕴含了 “孔颜之乐”的崇高境界与《定性书》一样,《识仁篇》也是明道礼学的又一精髓,程颢认为仁是本性,心是本心但须要学者察识体践, 存养勿失二程着眼了穷其根本,追寻其精神实质,归结为 四个字就是“穷理识仁”,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为了穷理致用, 如果仅仅“滞心于章句之末,则无所用也”此学者之大患, 他们在提倡学以致用时说“百工治器,必贵于用;简而不可 用,工不为也,学而无用,学将何也”宋明理学之所以能长期独尊于百家之上,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它本身具备了征服人的思想的精神力量,理学家与 佛学家提倡的“出世”不同,他提倡入世,不但不否定现存 的社会规范,相反神化它,同汉儒一样将它抬高到至高无上 的“天道” 。

      与汉儒不同的是汉儒之天是外在的惩诫神力, 而理学则从宇宙演化的角度将此天道注入人心,再用心统性 情的方法教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礼•分•名相合,故而是 一种心性教义这种教义与佛家相比,优越性在于入世与汉 儒相比,在于用教育的方法提高每一个人的人格,因而文明 程度较高,这就是理学能长期延续下去的原因由于二程理 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千百年来,骚人墨客常来双凤亭登 临纵目,这里山川峻逸,嘉木扶疏,渔歌 乃,钟灵毓秀, 极目四野,木兰耸翠、甘露呈祥、武湖烟涨、滠水冬温、铁 锁龙潭、板桥山迹、西寺晓钟、克寨屯军、钓台夜月,如同 百鸟朝凤般环布在望鲁台周围,构成了仪态万方的“黄陂十 景”江山留胜迹,人物传千秋, “二程”及其儒家思想体系虽然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其尊师重教的传统遗风却造福桑 梓,长盛不衰 , 为建设富裕黄陂 ,生态黄陂 , 美丽黄陂提供强 有力的文化支持 , 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