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商式早教指导的研究.doc
75页协商式早教指导的研究结题报告上海市实验幼儿园2010年10月23一、问题的提出 1(一)研究的背景 11、早教需求的宏观背景 12、早教需求的微观背景 23、研究者的实践积累 3(二)研究的应用价值 51、从早教服务的对象来看 52、从早教指导活动的主体来看 53、从当前早教指导的实践方式来看 7(三)概念界定 81、协商——为了取得一致意见而共同商量 82、协商式早教指导 93、协商式早教实施方案 10(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101、协商的内涵 102、国外“协商课程”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113、国内“协商课程”的研究现状 134、国内关于早教指导的研究 14二、研究方案 17(一)研究目标 17(二)研究内容 17(三)研究对象 17(四)研究方法 18(五)研究架构 21三、研究行动与过程 22(一)研究脉络与阶段概述 221、课题的阶段任务概述 222、课题思考的主要脉络 22(二)课题准备阶段的具体研究 231、阶段目标 232、阶段研究措施 233、阶段成果与进步 244、阶段呈现的问题 27(三)理念实践阶段的具体研究 271、阶段目标 272、阶段研究措施 283、阶段成果与进步 294、阶段呈现的问题 36(四)案例剖析阶段的具体研究 361、阶段目标 362、阶段研究措施 373、阶段成果与进步 37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44(一)协商式早教方案 441、探讨式现场指导 442、差异式家庭作业 453、演示式教养建议 484、分享式育儿故事会 515、团队式家庭活动 53(二)协商式早教中的三方定位 551、教师的定位 552、家长的定位 573、婴幼儿的定位 58五、后续研究的思考 61(一)提高基层教师对协商理念的理解水平 61(二)改变教师对协商结果的追求 61(三)灵活选择协商的客体 62(四)研究推进的思路 63六、主要参考文献 64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的背景1、早教需求的宏观背景根据1998年《上海市婴幼儿入托需求情况调查》的报告显示:上海3岁以下婴幼儿的家长中99.8%有将幼儿送入托幼机构接受早期教养的愿望,早期教养的重要性已获得较为普遍的认识。
近几年,随着本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的到来,市民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空前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期望把幼儿送到早教中心这类专业的机构,以期使幼儿得到早期关心和良好的发展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普及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区早教中心为龙头,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以社区科学育儿服务点为依托,向家庭辐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同时加强区早教指导中心的建设和各社区早教基地的建设开展灵活多样的科学育儿指导,满足0-3岁婴幼儿和家长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在政府的支持和倾力推进下,目前各区均建立了早教中心,各幼儿园也相继开展了早教指导服务2008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修订印发了最新《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方案》(以下简称《03方案》)该方案的出台为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0—6岁幼儿教育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为提高学前教育机构的3岁前婴幼儿教养工作水平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指明了方向《03方案》中明确指出:“要为不同月龄婴幼儿的父母提供早期教养服务在尊重家长不同教养方式的前提下,给予生活养育、护理保健等方面科学、合理的育儿指导。
家庭与育儿机构之间、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及时沟通、相互协调,保持教养要求、方法的一致性本课题组由上海市实验幼儿园、海贝尔幼儿园、大风车幼儿园、宜川六村幼儿园、杏山路幼儿园、白天鹅幼儿园等6个园所组成课题主持人是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园长邵乃济,课题组成员:实验幼儿园邱晓云、方琳、海贝尔幼儿园王益女、大风车幼儿园刘淇、郑雅文、宜川六幼叶丽娜、杏山路幼儿园孙萃红、白天鹅幼儿园孙岚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华爱华老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学特部主任黄琼老师、普陀区教育学院科研室祝庆东、沈琴芳老师在课题研究中给予了专业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以上的信息使得我们认识到,广大家庭对于婴幼儿早期服务的需求正越来越大,这也与目前社会提供早教服务的实际能力形成了一对矛盾因此,对于向社会开放早教服务的托幼机构,开展早教服务的相关研究,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且具有一定紧迫性的2、早教需求的微观背景2002年2月由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同志主持的“十五”规划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中《上海市城区0至3岁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现状与需求调查》显示,带养婴幼儿者的本身状况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同:1)带养者对象不同:目前由家庭自己带养婴幼儿的仍占64.6%之多,其中祖辈参与带养的婴幼儿家庭达到84.6%,可见以家庭带养婴幼儿的占多数;2)带养者的经济条件不同:能主动报名接受早教服务的对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高阶层的家庭,是具有高学历、高文化层次、高收入的父母。
他们有着教养幼儿的自觉意识和独立的观点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域特点不同、父母文化背景不同、带教主体不同、对婴幼儿的教养理念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等,造成对科学育儿指导的需求也不同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了指导对象从偏重婴幼儿到侧重家长,指导形式从传授为主到关注与家长及看护人员的互动的过程,指导模式上更注重适合社区的特点,更有针对性而在近年来早教的具体服务过程中,第一线的教师也越来越感受到:家长的态度与意见逐渐成为了早教过程中越来越不容忽视的一种变量如今的家长带着幼儿来到托幼机构,所抱有的姿态不再是过去的“托管式”、“放权式”、“依赖式”,而是在学习与寻求早教服务的同时,带着“比较”、“批判”、“选择”的目光来审视早教的实施这种情况的形成一方面是源于家长自身学历、知识水平与整体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家长“被服务”及“参与”意识的增强——在子女早期教育的现场,他们不再甘于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而是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希望自己的教育想法与行为能够得到尊重,还希望自己在养育中的困惑能够得到个性化的解决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使用共性的知识解决共性的问题,或者是更多地通过集体活动让婴幼儿得到成长与提高。
然而在师生比逐步上升以及强调教育品质的今天,在教育活动中关注个性需要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尤其对于低龄的婴幼儿而言,他们正处于快速生长的阶段,几乎天天都有变化,周周都有进步,教师如果缺乏对每个婴儿具体情况的分析而纯粹用经验进行判断,将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养效果因此,教师作为专业教育者,在实施个性化早教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婴幼儿个体的具体信息,而这样的信息无非来源于两个渠道:教师对于婴幼儿表现的直接观察,以及家长的描述于是,教师、婴儿与家长之间形成了平等的信息传递的关系,教师也不应再扮演原来教育格局中那个唯一掌控者的角色事实上,即使教师以及早教机构能够提供极高质量的早教服务,婴幼儿的发展也不能指望每周几小时在专业机构接受训练而实现家庭仍是婴幼儿发展和接受教养的主要场所婴幼儿的成长也并非只是通过在机构内与老师的互动中获得,家长才是婴幼儿经常接触、最亲近的互动对象;他们的参与对于婴幼儿早期养育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早教应当是一项教师、家长、婴幼儿共同协商互动的活动——家长在活动中提供婴幼儿个体的个性化信息以及自己的教育需求,教师在互动中传递科学的养育知识与方法,双方共同观察婴幼儿的发展,并围绕婴幼儿的个性情况寻找合适的养育方案。
3、研究者的实践积累作为国家十五哲社类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实验园,上海市实验幼儿园早在1998年就率先启动了对2岁婴幼儿在园教育模式的探索,2000年成为全市第一家探索18个月婴托班教养模式的幼教机构几年的实践,积累了上门服务的相关经验:l 预约的个别上门指导——2002年,我园组建了全市唯一一支由专业教师担纲的、为0—24个月婴幼儿家庭提供“上门服务”的指导队伍以《0—17个月婴幼儿上门服务的教养方案的研究》为首的一组子课题在课题研究中分别获奖,2006年出版了《家园养育指导手册》和《婴托班教养——教师指导手册》,形成了初步的指导方案编写了《上门服务指导手册》,建立了指导服务的反馈机制,建立了《宝宝成长记录手册》,在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一座育儿的信任之桥l 基于媒体网络的早教指导服务——广播、宣传栏、报刊、区域有线电视、网络平台例如:由《上海托幼》编辑部主办的《03母婴生活》,成为普及婴幼儿科学教养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上海学前教育网”上的访问量和信息量,在梳理无数条家长咨询问题和专家回答的基础上,编写的《当宝宝……的时候——0~3岁育儿回答》一书,方便家长和看护人员解惑。
上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对指导主体的认识不断完善,就必须进一步拓展早期教养指导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通过长期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教师和家长应处于互动和合作的关系之中,家长除了配合教师的要求外,更应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使双方互动转向三方互动的设想真正得到实践研究背景与课题关系示意图:更多人希望获得早教服务需求背景:生育高峰教师背景:规定要求宏观背景家长背景:个性需求增加政策背景:个性服务深入微观背景形成科学、多元的早教指导方案提供科学、多元的早教服务我园有必要进行《协商式早教指导实施方案》的研究有意愿与必要参与早教活动中协商式理念指导下的早教实施改变角色定位引导三方互动我园背景我园有探索早教方案的基础探索有示范、辐射型方案我园背景:实践经验积累(二)研究的应用价值1、从早教服务的对象来看发达国家由政府免费资助的早教服务对象主要为中下阶层弱势群体,而我们上海市政府采取6次免费的办法将此服务普及到所有婴幼儿家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生育高峰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新生代独生子女的降临,而社会对早期教育的关注和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引起我们兴趣与重视的是,在主动报名接受早教服务的对象中,大部分为拥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父母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好的工作以及较理想的收入他们有着自己的教育观念,对培养子女的过程予以极高的重视且不吝投入可观的、甚至是很高的费用,以期使自己的宝宝能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就得到早期关心与良好发展在越来越多拥有各自教育理想与教育目标的父母与家庭面前,早教指导服务已经悄然由“共性需要”转向“个性需求”;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说教式”进展到“交往式”;由“监护式养育”变为“发展式养育”例如:经常会有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宝宝在活动中的表征行为提出颇具个性化的问题;有的家长依据对自己幼儿的观察和了解,主动向教师提供关于宝宝的信息;甚至于当我们按照月龄分班时,会有部分家长提出异议,理由是:这个月龄段的指导内容我们家长和宝宝已完全掌握并达成,希望参加高一月龄段的活动;或宝宝目前的状态尚未达到本月龄的一般水平,需要适当调整至后一月龄班参与活动可见,家长对自己的幼儿也许有着比指导者更多的了解,所以,家长更希望在早教服务中获取对自己幼儿个体发展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十分期待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