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南半岛越南.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tang****xu5
  • 文档编号:292218682
  • 上传时间:2022-05-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74M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如果提到中南半岛,相信很多朋友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缅甸,而是越南(当然也有人会想到那香艳无边的泰国)的确这个与中国纠葛了千年的狭长小国,对很多人来说即熟悉,又陌生下面我们就从地缘的角度分析一下越南和中越关系首先还是让我们从全景的角度观察一下越南相对中国的地理位置上图在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南半岛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三个,即缅甸、老挝、越南其中老挝立国的时间较晚,长期处于其他国家的附庸状态,因此于中国来说,地缘关系不大现在由于印度洋的关系及果敢问题的浮出水面,缅甸对于中国的地缘意义逐渐为大家所重视但从历史上来说,中国与中南半岛的关系史,很大程度就是一部中越关系史即使是在1949年以后,越南也在中国的外交史上占有重要的一环这其中有恩有怨,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的今天仅从地缘的角度解读一下为什么中越之间会有这么多纠葛目前中越之间的主要问题在于南海,关于这一部分在南海部分已经有了较详细的解读,因此不再重复今天的重点在于双方陆地上的地缘关系,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当中,双方的主要矛盾与交流也是在陆地上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越南的地理情况O附20'181G14’1尸1C"天谯《邯度拾沙发X,制地枚所有茕截K折102*104*106110*越南地形越南的地形情况可以用“挑担子”来形容,即两头大,中间细。

      两头分别是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两大平原也是越南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中间则为有"中南半岛屋脊”之称的长山山脉相连接这条山脉靠近南海的一侧有少许的滨海平原成为沟通两大平原地区的主要通道山脉也是越南与老挝、柬埔寨之间的主要自然分界线)相信初看到越南地图的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如此狭长的国家是如何形成的?起码从地缘的角度看,过于狭长的地形似乎不利于南北两大人口密集的三角洲地区相互沟通另外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这种地形也很容易被外来的力量从中间切断事实上这种情况的确存在,相信大家都知道越南曾经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如果不是在中国的大力帮助之下,相信这种情况仍会持续到现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多次出现南北分治的情况,之所以能够总是分而复合,原因很多,我们在本贴中也多次分析过了当中有一个原因是南北两地区的结合面够宽,沟通的渠道够多这种地缘结构使得历史上没有哪个政治家会认为中国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越南的情况就不同了,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长期分处于不同的文明在历史上本来就不是一个整体,加之连接面过窄,假设当初的分裂情况再持续50年的话,两部分的离心力肯定会比现在的朝鲜半岛要强的多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对越南目前领土的形成及历史结构做一个分析。

      图:越南历史地形图占城2000能仆河三个机10100心E108说到越南,我们必须要谈一下他这个名字的来历了其实越南这个名字的历史并不遥远,/南这个名字是1802年清-嘉庆皇帝所赐,之前自南宋起被称为“安南国”(唐朝在越南设立安南都护府,是此名的来历,正式名名称是南宋赐的)再往前也有称之为“交趾国”的,来源则是汉朝在越南北部建立的“交趾郡”至于为什么要清帝要赐“越南”这个名字,/南为什么又要换名,我们一会会说到越南南玲分治线)我们刚才已经说了,以越南的地形来看,在古典时期很难长期维持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我们研究历史会发现,目前的越南国土在历史上的确是分为三块的越南的北部以红河流域为主,历史上由于与中国之间没有高山的山脉作为阻隔,因此长期受北部华夏文化影响当然这种影响除了自然的渗入以外,更多的是伴随着军事上的征服而流入的在越南历史上将臣服于中央之国的历史称之为“北属时期”,出于民族自尊心,越南政府并不愿意提及这段历史,以至于很多越南的年青人对中国明以前的越南历史不甚了解从越南的角度当然有理由认为被中国统治的这段时间不甚光彩,但事实上也正是由于与华夏文明交流频繁,越南北部地区(主体民族中国称之为京族)得以吸收华夏的先进文化。

      这使得他们相对于中南半岛的其他民族更具有优势,以至于后来能够不继的向南扩充领土形成现在的国境线我们在图上可以看到,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向南与长山山脉的沿海平原相连,一直到北纬16度时才出现高山阻隔(再往南,丘陵的密度就较高了)这也使得立足于红河平原的京族长期以来的控制范围处于北纬16度以北地区当然中央之国每次在越南的扩张行动也基本上止于此,即使偶尔依靠军事力量进入南部地区,也很快会退回来在北纬16度以南至“湄公河三角洲”的这一地区,从地形上处于长山山脉南部,长山山脉在这一区域较北段稍宽,沿海伸出一些较低的丘陵,中间夹杂着一些小块的平原这种相对复杂的地形,使得北部安南或华夏的军事力量在试图征服当地民族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由于这一地区的农业条件并不及北部的红河平原好,加上地处南洋群岛北上中国大陆的交通要道,因此占城文明的海洋属性较强那个为美俄两大国魂牵梦萦的“金兰湾”也正在这一区域南海附:金兰湾位置示意图这一处在目前的越南国土中部的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占人”所占据,他们所建立的政权叫做“占国”从族属上来看,占人与“南洋群岛”上的马来族同源这从地缘上也很好理解,做为南洋诸岛上的主要族群,马来族的海洋属性,使得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控制着马六甲海峡至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航线。

      这条穿越“南中国海”的航线事实上分为东西两条这主要是由于古典时期人类的远航能力还较弱,需要沿着海岸线前行,以获得补给’1fc:njb中华哭矗和国X4.亨f•.Ji...*./■/:1'■<\.,•/tK>™t^rn..-V南海古代航线图MarChtnNirIamrT—Cl、)*吗形证帕推网cX)ihiIuj羁薄尊奇iw■血「浦时逐,Lrttm«?netS&M•夕坦或尝...j.X.:n_j-f、sl-M%VB浦*-^-^,r,?Ll^|1k寸I『WV1—-v"*MifcIfiirikPtak的演也M从这张〈〈南海古代航线图》上可以看出,马来族正是随着南海的航线向东北方向逐步扩散的处于西线的马来西亚一一印尼一一菲律宾,由于属于南洋群岛,受大陆影响较小,因此都成为了马来族的覆盖范围而东线的马来半岛南端,越南中部的“占城”地区做为航线重要的中补给地,也被马来族渗入由于马来半岛南部离大陆过远,因此至今仍是以马来族为主而越南中部则最终被北下的汉化民族“京族”所占据讲到这里要解释一下,这里所说的马来族主要是指古典时期已经形成文化的民族实际上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按照这条路线进行迁移了当然在大陆地区(包括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南半岛),海洋属性的马来人(早期)遇到了大陆民族后并无优势,因此最终的势力范围集中于海岛地区。

      就现在我们所说的马来族来说,占城就是他们在大陆地区的最后据点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史当中,南海的海上航线一直是中国与西方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由于中国传统的大陆思想,对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一直不够深入这几年由于对海权的重视,也相应加大了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最近很热的“南海一号”就是其中一例我昨天说了,依古典时期的续航能力来说,航线是需要沿着陆地的边缘前行的事实上我也是按照这个思路画出了那张〈〈南海古代航线图》西线为马六甲一一马来半岛一一越南中部(占城)一一海南岛一一中国大陆;东线为马六甲一一马来西亚一一菲律宾一一台湾一一中国大陆在这条航线的终点我们可以找到两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前者为繁荣于唐朝的“广州”,后者为昌盛在宋朝的“泉州”这两个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从侧面验证了这两条航线在理论上的可形性很多时候大家可能觉得地缘一类的理论研究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其实并非如此,这种思维的确立一样有可能为现实生活服务比如你想去南海捞宝的话,如果能先从地缘情况着手,就可以把探宝路线锁定在南海的两侧,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南海腹地的那些小岛周边占城”诚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南海航线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为海洋属性的民族所占据是很自然的(马来族的占人)。

      当然北面及南面平原上的农耕民族(京族和高棉族)出于地缘上的联系,也必然会对他进行渗透不过由于地处长山山脉,地形相对复杂,因此占人在当地的优势得以存续千年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解读一下包括占人在内的马来族的文化马来族的主体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上,地缘本身缺乏纵深,因此很难诞生高一级的文明又由于地处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要道,马来族又能接触吸收到东西方的文明(在南太平洋上的土著民族就没那么幸运了,比如澳洲的原住民)当然这种完全依靠吸收外来文明而成长的形式,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会随着不同外来文明的影响力变化而不断变化就地缘位置来说,马来族可以就近接收来自印度和中国两个强势文明的影响我们知道华夏文明整体都是属于内敛的农耕文明,因此对这些岛民影响不大而印度文明虽然主要发源于西北的印度河平原及北部的恒河平原,主体属于“农耕文明”但其中南部德干高原的两侧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加之亦处于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要道上,比之中国,更容易通过海洋扩张他们的文化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使得南洋诸岛一一马来半岛一一占城上的马来人最初都信仰了与印度人相同的宗教,以婆人门教为主(印度教的前身),间或有佛教等发源于南亚次大陆的宗教不过这种纯粹的“拿来主义”终是不可靠的。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上的马来人最终又转信了更为强势的“伊斯兰教”,当然地缘上的原因是阿拉伯人及波斯人后来从陆地到海洋,全面控制了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菲律宾的马来人最终又变化了一次,这一次他们选择的是基督教中主动渗透能力最强的“天主教”不管怎么样,南洋群岛及马来半岛上的马来族还能够保持他们的民族独立性但地处中南半岛边缘的"占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京族和高棉族的两面包夹下,他们最终被吸收了华夏先进文化的京族所灭,而那时他们还没来得及转变为穆斯林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耕属性和海洋属性都是相对的,即哪一种文化为主体这并不代表属于农耕文化的华夏族就不会进行航海活动,最起码郑和就曾经进行过一场举世瞩目的远洋活动不过诚如大家所看到的,华夏族并没有意愿通过这种远洋活动拓展海外领土这其中的意义更多是在于向这些“蛮夷”之地宣示中央之国的地缘力量就占城人来说,除却航海上的能力以外,他们所培育出的“占城稻”在农业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也许占城人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早熟的釉稻有多大意义,毕竟在热带地区作物的成熟期较短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这对中国核心区的意义却非常重大,毕竟这让稻田在一年当中出产两季粮食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中国在汉朝时曾经对越南进行过一次较深的渗入,这次依靠军事力量所进行的渗透越过了红河流域,将占城地区也纳入了管辖范围。

      不过在东汉末年,汉族已无力持续在中南半岛上的这块突出部占城人率先摆脱中国的控制,并建立“占城国”不过这并不代表占城人由此就与中国互不沟通了事实上北部红河平原上的京族人始终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占城人在立国之后,仍然选择向中央之国纳贡称臣,以期得到中国的保护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平原上农耕文明能够集中更多的人力资源因此占城事实上是处于两面受敌的位置,不过南边的高棉人只是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短暂统治过占城对于占城人来说,最大的敌人始终上来自北方的京族人,这有纬度上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因素关于安南对占城的地缘扩张,最早从10世纪就开始了唐帝国已经被那些来自北方的“胡人”所压跨此后的古典时期,华夏族在北方所要面临的压力空前强大,仅在明朝前期曾经短暂的消除了这种压力因此安南的京族得以摆脱华夏文明的束缚,进而也开始向周边扩张当然,面对北方的华夏民族,安南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这只骆驼远没要到"瘦死”的地步向西和向东都有高山和大海的阻隔,因此向南扩张成了必然的选择,最起码长山山脉和海水之间,还是留有一条狭窄的滨海平原做为通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