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畲族的族群意识综述》.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嘀嘀
  • 文档编号:264644726
  • 上传时间:2022-03-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09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畲族的族群意识综述一、畲族的原始族群意识 形成于隋唐之际的畲族,其称谓各地不一,有称苗人、瑶民、峒蛮、畲民、畲客,或统称“溪峒种类”,所谓“至闽、粤、川、滇等处苗、瑶、畲民,随地易称①在中原流民入迁闽粤赣边区之前,畲民就已经和“内地民”﹙汉人﹚杂处一起了,与汉人有交往接触但因畲民的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活习性,使得畲汉两族族群界线分明,畲民的原始族群意识也表现得异常强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族群中广泛流传畲姓盘、蓝、雷、钟同一祖源的“盘瓠传说”史书上记载盘瓠传说,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其他散见于先秦神话、《山海经》、干宝的《搜神记》、郭璞的《玄中记》、范晔的《后汉书•南蛮传》等其中范晔的《南蛮传》描述最为详细虽传说中盘瓠子孙是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的“蛮夷”,但内容与畲族流传的盘瓠传说大同小异传说故事梗概是:高辛皇后患耳疾三年,医生从其耳中挑出一条三寸大虫,用金盘覆盖,后变作五色花斑龙麒,高辛帝见了欢喜,赐名金龙,号称盘瓠其时番王来犯,边陲紧急,高辛帝张榜发文,能斩番王头者以三公主妻之盘瓠挺身而出,揭榜而行,潜入番殿,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盘瓠与三公主结婚,生下三男一女。

      高辛帝赐长子盘姓,名自能;赐次子蓝姓,名光辉;赐三子雷姓,名巨佑;女儿嫁钟智深为妻盘瓠喜好自由,不愿为官,携妻儿眷属寓居潮州凤凰山,山田任其耕种,永无税纳,族内自相婚配,繁衍子孙盘瓠传说”是反映畲族祖源的神话,虽不足信,但它是畲族的原始先民对本民族的民族起源、生活理想、价值判断的精神假想,用古老的传说来解释原始图腾如果说这种原始先民集体无意识进行艺术加工的神话传说蕴涵了朦胧的族群意识,那么,畲族人民为了永世不忘祖源,把祖源传说编写成便于口头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高皇歌》﹙也有称《盘瓠王歌》、《祖源歌》﹚,甚至还把它载入族谱,则是畲族人民极力维系族群内部感情的集体行为,是族群意识的强烈体现 其次,悬挂“祖图”祭祀,缅怀始祖盘瓠,对族人宣讲盘瓠王的丰功伟绩,不仅有教育意义,还有重要的收族功能畲族非常重视祭祀始祖盘瓠,如史载散处浙江温州的畲族,“温处畲客,极重祭祖祭坛前,有画幅,长可数丈,上绘盘瓠衔犬戍将军头故事,或高辛氏以女妻盘瓠故事时常高歌,且恣饮啖①笃信盘瓠成为畲族宗教信仰和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过去,畲族每家每户厅堂正中堂壁都设有香案,祖宗牌位上书“本家寅奉堂上高辛皇氏敕封忠勇王汝南郡﹙或冯翊郡,或颍川郡﹚生长香火祖师历代合炉祖宗之位”,每年除夕、正月初一、十五和子女成年礼都要在家中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非常特殊,各地不一广东畲族“每岁除夕,举家必席地而食,以为狗吃,必在地也②福建一些畲民“在大年除夕必悬狗头神像,家中依次衔猪骨一枚作狗状绕桌匐行,继则向狗头祖像叩拜而歌畲族男子年满16岁要举行“做醮”的祭祀仪式,即成年礼,在祖堂悬挂画有盘瓠像的祖图,焚香祭拜,由名望高又熟悉做醮的人主持仪式,并为成年男子起法名除每户家中祭祀盘瓠外,还有举行较大规模的族人共同祭祀盘瓠活动有单姓族人在祠堂祭祀,也有盘、蓝、雷、钟四姓聚集在公共祠堂悬挂祖图共同祭祀祠堂悬挂的祖图形制较大,一般是把盘瓠传说衍画为十几米长的连环画式彩色图画,展现始祖英勇杀敌、登朝取姓、山岩田猎的光辉形象祭祀时,敬献三牲、果品、茶酒,鸣炮缅怀始祖形象,合族敬祭,围唱《高皇歌》,跳祭祀舞,然后组织队伍,鸣锣开道,举牌擎幡,游行村中畲族祭祀活动很频繁,“每年祭祀三、四次,各地时间大同小异,多半在除夕、大年初一、二月初二、五月节、七月半,或春秋二祭以往有隔三年大祭一年,后改大祭一月,又后改大祭三天祭祀仪式无论在家中还是在祠堂举行都是秘密进行的,祖图也秘不示人如此频繁而隆重的祭祀活动,表现出了本民族的共同心理和集体意识,可以巩固本民族内部的感情和团结。

      再次,畲族族内规定盘、蓝、雷、钟四姓自相婚配,不与外族相通,族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畲族族内婚配在古代神话、史志、文集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干宝的《搜神记》﹙卷一四﹚云:“盘瓠死后,自相配偶,因为夫妇清代长汀范绍质在《汀州府志》卷四十一《瑶民纪略》中记述:“汀东南百余里,有瑶民焉乡人呼其名曰‘畲客’以盘、蓝、篓﹙雷﹚为姓,三族自相匹偶,不与乡人通清乾隆黄惠修《龙溪县志》卷十《风俗》载:“穷山之内有蓝雷之族焉,不知其所始两家自为婚娶广东明嘉靖刊本的《惠州府志》卷一四《外志》载:“﹙瑶﹚自信为盘瓠后,家有画像其姓为盘、蓝、钟、苟,自相婚配,土人与邻者也不与通婚此外,古代的文人笔记、小说,如明代邝露的《赤雅》、谢肇膌的《五杂俎》、清代梁章巨的《归田琐记》等,均有关于畲族自相婚配的记述畲族群众在日常祭祀围唱的《高皇歌》也唱道:“皇帝圣旨话认真,蓝、雷、三姓好做亲﹙婚配﹚当初皇帝一句话,女大莫嫁哈佬﹙汉人﹚去”从广为流传的祖源歌看来,畲族人早就假托了高辛皇帝传下族内婚配的旨意,着意保持民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族群内部利益族群意识之强烈可见一斑 二、客家地区畲族族群意识变弱 随着封建统治阶级加强对畲民的统治和欺压,以及汉文化的强势侵入、推行,畲民为逃避压迫与歧视,隐去畲族身份,逐渐打破内婚制,与汉人通婚,接受汉族文化,淡化甚至放弃民族信仰和禁忌。

      在闽粤赣边区的畲族,则与客家先民通婚,接受中原文化,历经数百年之后,畲族被居于强势文化地位的客家先民同化,最终形成了以中原文化、客家先民为主体的客家民系畲族姓氏也仿效客家编修族谱,附会“宁化石壁”的迁徙历史,以示客家﹙汉族﹚之正统如,上杭庐丰蓝氏修族谱溯祖源时,以“相传源于汀之宁化石壁,其详不可尽考”,①来敷衍历史,附会客家由此,从客家民系的孕育之始,即唐宋之际,到整个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的建立,畲族的族群意识出现由强到弱,由显到隐的变化 其实,畲族在中唐时期就与少量流亡入闽的中原流民开始杂处,共同开荒辟土杨澜《临汀汇考》卷一《方域考》载:“长汀为光龙洞,宁化为黄连峒,峒者苗人散处之乡,大历﹙766779年﹚后始郡县,其巢窟招集流亡,辟土植谷,而纳贡赋到贞元﹙785804年﹚后,在“苗人”﹙畲民﹚与“流民”﹙南迁汉人﹚的共同开发下,山水资源丰富的汀州很快便成为如时人风土诗描绘的“山乡只有输樵户,水镇应多养鸭阑”般怡然的东南乐土好景不长,唐末黄巢之乱后,大批的中原流民南迁入闽粤赣边区避难,当地人口剧增,据宋胡太初《临汀志•户口》载,唐贞元﹙785804年﹚间,汀州有5330户,约1.5万人。

      到宋元丰﹙10781085年﹚间,增至主客81456户,约24.4万人而到宋庆元﹙11951200年﹚间已增至主客218570户,约65.6万人人口的剧增给本是逸于山林丰衣足食的畲民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加之“贵家辟产,稍侵其疆;豪干诛货,稍笼其利;官吏又征求土物:蜜蜡、虎革、猿皮之类导致了“畲民不堪,訫于郡,弗省,遂怙众据险,剽略省地②豪强和官吏对畲民进行变本加厉地剥削、掠夺,畲民不堪重负,奋起反抗如乾元元年﹙894年﹚,宁化黄连峒蛮两万多人围攻汀州;宋绍熙﹙11901194年﹚中,上杭峒寇结他峒为乱闽、粤、赣各地畲族反抗也风起云涌,但最终都遭到了封建反动统治阶级剿杀而失败于是,畲汉民族矛盾激化 长期以来,封建反动统治阶级对畲民施行民族压迫政策,畲族倍受歧视和凌辱,统治阶级甚至视畲民为“异类”和身份“不清白”而限制畲族科考如,浙江《处州府志》载:“﹙畲民﹚散居温州者,于道光六年援例求考,诸生禀于学使宝应朱文定公云:‘照例身家不清白者,不准与考’泰顺畲民皆作舆台为人役,身家未为清白,奉批不准与考③个别封建统治阶层的有识之士也觉得民族歧视实在过分:“宜邑畲民也有似此﹙限考﹚者,固当分别观之。

      若概指为异类,不齿齐民则过矣④部分地区汉人经常辱骂畲族群众 而在客家地区,素来善良友好、热情好客的客家劳动人民与畲族人民之间没有深层次的矛盾但在封建势力长期欺压和强势的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形势下,为图谋生存与出路,他们只好被迫融入到客家的文化生活圈,打破畲族内部交婚制,与客家各姓通婚其中闽西客家地区的畲汉通婚最为普遍厦门大学郭志超教授曾辑宁化城南茜坑村《雷氏家谱》﹙民国3年重修﹚、清流东华乡基头村《雷氏家谱》、上杭庐丰《闽杭庐丰蓝氏族谱》﹙民国33年刻本﹚、上杭《上杭雷梓福公家谱》﹙民国元年重修﹚、上杭《颍川上杭钟氏族谱》﹙1990年版﹚等多种畲姓族谱发现,“唐宋元明时期畲族通婚的对象几乎全是汉族即客家及其先民客家及其先民娶畲族为妻的也是普遍可见上杭素有“丘半县”之称的丘氏自宋代开始就与蓝、钟等姓畲民婚配,开族衍脉,枝繁叶茂据上杭南坑《杭川河南邱氏族谱》﹙乾隆三十年修﹚载:三五郎公生十子,其中伯二郎娶蓝氏,伯九郎娶钟氏;伯七郎公之孙惟禄公配刘三娘、蓝六娘;惟禄公之孙四三郎配蓝四娘(即上杭黄坑三世祖);开基上杭胜运里南坑惟长公(一世祖)之子万一郎公配蓝氏;五世祖百七郎七子配钟氏;八世祖守兴公配蓝六娘。

      据上杭《李氏族谱•太拔院前木德公房》﹙2000年版﹚载:七世祖和公配蓝氏、安公继配雷氏;九世祖惟宽公配雷氏:十世祖十兄弟除何隆公、士琦公配钟氏外,其余全部配蓝氏可见,畲客互为通婚,其来已久,血缘混化与文化融合亦深 古代畲族被汉人呼为“畲民”或“畲客”外,其世代居住的村落也被叫做“某畲”或“畲某”至今,闽西等地还保留了含“畲”的村落名,新罗区有21处,漳平12处,武平36处,连城17处,长汀13处,上杭12处,永定4处,宁化4处,清流2处,明溪3处为了摆脱民族歧视,畲族干脆迁离被含“畲”字的祖宗开基地或更改带“畲”字的村名,隐去畲民身份上杭庐丰丰济村《蓝氏家谱》真实地记下了此事:“四世祖伯十郎公世居畲里﹙今庐丰扶洋村﹚,被呼畲民,在当时大汉族主义形势下,公深觉非汉化必无生存之余地然而要摆脱畲族身份又非远徙他方不可,因此立下远徙初衷五世祖子荣公生于永乐年间,初居扶阳畲里,及壮偕同诸弟俱各携眷迁徙他方为掩盖真相,对扶阳故居﹙即畲里﹚改称金竹陂,此举亦公与诸弟之明智也①查《大埔县志》可知,到民国时,大埔的襱里、黄襱、上坪襱、下襱坪、下襱、彭公襱、山客襱、桃子襱、曾子襱、李湖襱、余水襱、留壶襱、新村襱、王家襱、将军畲、澄大襱、夏襱,均无畲民姓氏,大多数畲民已远徙或改迁到不含“襱”字的村落而与汉族杂居,如利坑﹙钟姓51人,张姓263人﹚、古村﹙钟姓778人,曾姓339人,张姓53人,胡姓28人﹚、永定坪﹙村民皆钟姓,293人﹚、溪上﹙蓝姓255人,钟姓24人,江姓17人﹚、河腰﹙蓝姓159人﹚。

      ②由此可见,畲民试图彻底消除畲族的烙印 畲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拥有本民族语言李调元《南越笔记》中说,畲民称火曰“桃花溜溜”,称饭曰“拐鷘”在汉化过程中,畲语的语音、语汇、语法已融汇入中州语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即客家方言畲族除广东博罗、增城、惠东、海丰等县约1000多人还使用畲语外,其余居住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的已经使用当地方言,如福建闽西各县广东省潮安、丰顺两县的99%以上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畲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畲语”在客家聚居区已经消失作为民族特殊标志的盘瓠信仰在客家地区也只留下历史印记畲族昔日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传宗之歌”———《高皇歌》和祖图大都已经失传在盘瓠信仰上,有些畲民家中的神主牌位安放有“狗头”,或悬挂“狗头王”祖图刘大可教授在福建武平村落的神明崇拜调查发现,在厢店乡三背村、永平乡中湍村的湍下供奉有“黑狗公王”的神位,也流传有“黑狗公王”的传说因此,畲族不能拿狗肉作祭祀供品,忌吃狗肉但大部分客家地区的畲族最为重要的文化特征已经消亡,畲族已经完全接受了客家文化,有客家血缘、具备客家族群的共同心理素质、讲客家话,是十足的客家人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广泛开展畲族调查识别工作。

      1953年、1955年和1958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先后三次派出调查组,深入福建、浙江、广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