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妙峰山庙会:地方社会的组织建构与文化呈现.docx

4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598210
  • 上传时间:2021-08-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3MB
  • / 4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妙峰山庙会地方社会的组织建构与文化呈现 妙峰山是北平一带的民众信仰中心自从明代造了碧霞元君庙以来,直到现在约三百年,不知去了多少万人,磕了多少万头,烧了多少万香烛,费了多少万金钱这着实是社会上的一件大事——顾颉刚,《妙峰山琐记》序庙会,是一种地方性的公共事件,由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习俗把众多的人事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相互协作的仪式过程,满足各种人群与组织的相同的和不同的需求与目标最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谈论的整体性的“社会”来说,庙会是地方社会有组织的自我呈现,传统的庙会或庙会的传统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代表庙会是人际结合的平台,以特定的组织为基础,为骨干,为统领,但是又超出个人行为、超出具体的组织行为,因为它发生在地方上具有高度知名度、认同度的文化符号与现实事件相契合的时刻,其本身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总体性事件,是体现地方社会的自我意识的总体性事件在传统时代,庙会就是最大限度地呈现一个地方成其为一个地方的社会事件和文化形式庙会,是一种让“我们”作为行动者营造、作为内部人感知、作为外部人看见“地方社会”的场合如果说传统的庙会是“社会”的自我呈现方式,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复兴的庙会就是“社会领域”的自我呈现方式。

      即使是前述一个村庄的庙会,也是村内、村外的众多组织相互合作的过程但是更能够呈现地方社会的是涵盖一定城乡范围的地区性庙会,如各地的城隍庙会、沿海地区的妈祖庙会、大理的绕三灵,其中,最为知名而且最受学术界关注的当数北京的妙峰山庙会妙峰山庙会是民间的香会组织发挥“社会”的建构主体作用的一个代表作,在清末民初和当代都受到学界的关注妙峰山庙会充满了学术的魅力,自1925年顾颉刚、李景汉等学者对妙峰山庙会进行实地调查开始,迄今已有90多年,自他们后又有大量的论著涉及妙峰山的史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妙峰山庙会成为被中国学术界关注最多的调查点之一,仅民俗学就有三篇博士论文是以妙峰山庙会为选题的[1]这些论著聚焦在香会组织、香道、庙会传统、香会和庙会的复兴等基本议题,很难见到从社会理论解读妙峰山对于地方社会的建构作用的研究社会领域”的概念支持我们把个人结合成为组织、社会组织发生合作关系形成整体的“社会”认知当作思考的方向妙峰山庙会是一个曾经吸引京津冀数百里范围的几十万民众的大舞台,它的信仰、空间、仪式过程把大家“结合”在一起,让个人感受到了与一个大社会的联动,同时让大家感受到了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在清末民初,国家的垂直动员能力弱,这个庙会是最强有力地让民众感受到社会共同体的机会与机制。

      在最近二三十年,妙峰山庙会恢复并形成规模之后,还具有建构大社会、呈现大社会的功能吗?现在政府承担了更多的功能,地方社会能够在政治、经济、行政、文化、宗教上得到多种方式的呈现,庙会似乎不能发挥过去曾经具有的社会作用但是,妙峰山庙会的香会组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作为地方传统被认定为国家的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种组织和文化的代表地位,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支持妙峰山庙会作为北京这个特殊的地方社会的文化呈现第一节 妙峰山庙会传统:信仰与组织顾颉刚先生把妙峰山的民众信仰活动看作社会大事,这在当时(20世纪20年代)是一种新颖的意识,也包含着一种内在的矛盾妙峰山的事,是民众的“大事”,但对于清朝廷来说,那都不是什么事儿,慈禧太后感兴趣的香会的民间艺术表演,也只是“玩艺儿”把民众的事情看作大事,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意识,但是要解释清楚它们何以是大事,却是不容易的事情,也是需要不断更新解释的伟业这个事情由顾先生开了头,后续还有很多该做却没有做好的工作顾颉刚先生把妙峰山的民众信仰活动当作大事,但他的基本出发点还是一个历史学家的心态顾先生非常庆幸自己碰巧知道了北京城外居然有妙峰山这种地方,庆幸自己组团做了初步的调查,庆幸奉宽先生居然早在自己之前30年就开始记录、整理妙峰山朝顶进香的人和事,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顾颉刚先生相信这些正在消失,而且很快就会消亡。

      他在1928年为《妙峰山》文集所写的序里假设:“如果山上殿宇竟衰落得成了一座枯庙,则这本《妙峰山》真是可以宝贵了:我们这件工作总算抢到了一些进香的事实,保存了这二百数十年来的盛烈的余影!”[2]又在次年为奉宽《妙峰山琐记》所写的序里说:“今年(1929)五月中,我和建功先生们又到妙峰山去了进香的人萧条得很,远比不上那一年大约这种风俗,一因生计的艰难,再因民智的开通,快要消灭了我们赶紧还是起来注意这垂尽的余焰罢!”[3]他1928年还只是推测妙峰山香火长不了,1929年已经亲眼看到了现场的萧条,并有足够的理由推断“快要消灭了”妙峰山信仰是民众的大事,也是顾颉刚先生抢救历史资料的大事在这种新兴的社会史观念和重视普通民众的现代知识观念的影响下,妙峰山庙会及其相关组织与活动的丰富资料都记录了下来,加上妙峰山庙会在近30年恢复起来的过程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妙峰山庙会的历史资料整理和口述史资料的发掘,为我们描述这一文化传统提供了依据一 以碧霞元君为朝拜中心的诸神信仰妙峰山庙会得以重新兴办,确实取决于政府的旅游经济的考量与决策,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认为这个政府的经济项目伴随着的是妙峰山庙会的复兴。

      既然我们说庙会复兴,就意味着其中有一个文化传统我们在此从传统的民间信仰和传统的香会组织来描述妙峰山庙会传统的主要因素妙峰山也称妙高峰或阳台山,位于京西门头沟境内,距离北京中心区有50公里自明代以来,妙峰山便在京畿大地上声名远播妙峰山的知名度主要是因为妙峰山顶上供奉的老娘娘碧霞元君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民间有四种说法:其一,为东岳大帝的女儿,来自于泰山的信仰系统,这是最为主要的说法;其二,汉代民间凡女得仙;其三,皇帝七女之一;其四,华山玉女无论何种说法,其背后都是中国社会过去盛行的女神崇拜[4],在民间信仰的神系里是年长母性的一个代表,所以俗称“娘娘”“老娘娘”作为泰山神系的碧霞元君源自宋代的泰山封禅故事公元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传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泰山玉女池中一尊女性石雕像在宋真宗面前显圣宋真宗修建“昭真祠”,供奉这一女神后来民间将这一泰山女神称呼为碧霞元君随着泰山信仰的传播,碧霞元君逐渐在中国北方兴盛起来元代时,北京地区的民众开始供奉碧霞元君到了明代,北京地区形成了供奉碧霞元君的“三山五顶”的格局[5]三山是指门头沟妙峰山、平谷县丫髻山和石景山天台山,均有碧霞元君庙五顶是指位于北京城四方的供奉碧霞元君的各个寺庙,因“北京城乃依中轴线左右对称,基本呈方形,因此人们往往根据庙宇所在的区位给予简称,因碧霞元君祠乃在泰山之巅,人们习惯将北京城中供奉她的寺庙称为‘顶’”[6]。

      五顶对北京城形成一种拱卫之势,守护着北京北京民间对于五顶的说法各不相同,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京师香会之盛,以碧霞元君为最庙祀极多,而著名者七:一在西直门外高梁桥,曰天仙庙,俗传四月八日神降,倾城妇女往乞灵佑;一在左安门外弘仁桥;一在东直门外,曰东顶;一在长春闸西,曰西顶;一在永定门外,曰南顶;一在安定门外,曰北顶;一在右安门外草桥,曰中顶……每岁四月朔至十八日,为元君诞辰男女奔驰,香会络绎,素称最盛,惟南顶于五月朔始开庙,至十八日,都人献戏进贡,悬灯赛愿,朝拜恐后[7]潘氏所言“著名者七”,实际上北京的碧霞元君庙要比这多得多,有20多座或30多座的说法,所以究竟哪几座代表五顶,也有多种说法吴效群考辨之后认为,东顶碧霞元君庙位于东直门外小关,建于明代,清末废止;西顶碧霞元君庙位于西直门外蓝靛厂,清代盛极一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南顶则有大小南顶之分,小南顶在今丰台区大红门乡南顶村,此庙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大南顶则在通州马驹桥(明为弘仁桥),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开庙,明时最为繁盛;北顶则在德胜门外土城东北,今朝阳区大屯街道北顶村,此庙建于明代,清乾隆时重修,每逢农历四月初一开庙会,但规模较小;中顶碧霞元君庙则位于右安门外十里草桥,是明代在唐万福寺的基础上兴建的[8]。

      赵世瑜的观点与此颇为一致,但他认为高梁桥的天仙庙也曾被称为“西顶”[9]与其他供奉碧霞元君的场所不同,因为远离京城中心,妙峰山的香火最初并不兴盛自康乾时期开始,妙峰山的香火才逐渐兴盛位置更偏远、道路更险阻反而强化了妙峰山的神圣性,更能够吸引大量的信众关于妙峰山碧霞元君灵验的传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的香客晚清的资料显示,妙峰山成了京津冀碧霞元君信仰的中心信众们习惯用“金顶”来称呼这座圣地随着妙峰山影响力的日益壮大,清代中叶时形成了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的庙会传统虽然有文献表明,曾经有一段时间内,民间社会出现过农历七八月秋季进香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没有延续下来[10]在20世纪20年代,妙峰山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朝山进香的人非常踊跃,尤其是初六、初七、初八三天,每天去的有好几万人[11]在交通并不便捷的过去,数以万计的信众每逢庙会便步行前去朝山进香,由此形成了以妙峰山为目的地的五条香道,即经过三家店的南道,经过大觉寺的中道、经过聂各庄的北道、经过北安河的中北道和经过建阳洞的中南道前往妙峰山的五条香道均有大量翻山越岭的地段,一些陡峭曲折的地方窒碍难行数十万人长途跋涉,磨损鞋袜,耗费饮食,无不巨大。

      更何况这是宗教朝觐之旅,一路行来,实际上是整个仪式过程的一部分,沿途自然是一个一个的仪式与服务的项目香道上布满了为碧霞元君老娘娘当差的茶棚,他们以为老娘娘当差的名义,在为妙峰山的老娘娘营造行宫的同时,也服务于进香途中的各个香客奉宽的《妙峰山琐记》记述了大量沿途的茶棚组织和香客的相互照应,朝觐之旅的过程是重要的,那时更多故事实际上发生在“路上”信众们朝山进香的目的在于获得碧霞元君的庇佑,而民众相信,娘娘的庇佑取决于自己的诚意一秉虔心”是内在的状态,表现出来就是各种自我磨砺的习俗:一些香客背系马鞍,项戴元宝锞串,匍匐跪地爬山,自变犬马赎罪;另一些香客三步一拜,五步、七步一磕,朝拜者手拿一砖,每翻一面砖便要磕一个头;更有甚者穿着红色的“罪裙”,自戴镣铐朝山;还有香客把两个铁质的挂着燃着盘香的香炉用绳子穿在自己的皮肉里上山朝顶大量捐献香火钱、许愿钱、义务服务的民众,构成了香道和妙峰山上成千上万的信众,表达着对于碧霞元君的虔诚,也表达着相互之间的善意这是一个民众聚集起来,一起约定为社会生产“活着的意义”的公共时间各个香会跋山涉水到妙峰山是打着“拜娘娘”的旗号,但是民众上山实际上还敬拜其他神灵妙峰山上的神灵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所祈求的各个方面,诸神的功能涉及对于生老病死、姻缘财富等方面的响应。

      妙峰山的主祀神是碧霞元君,但是兴盛的香火从来不会被一个神所独享妙峰山上还供奉儒、释、道和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灵,它们被安置在惠济祠、回香阁和人们途经的山道上惠济祠历来都是主庙宇群所在,除了碧霞元君是供奉在灵感宫的主祀神外,前后院还陪祀着好几位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据顾颉刚1925年调查所得的《妙峰山娘娘庙殿宇略图》,惠济祠内前院正殿为灵感宫(娘娘殿),灵感宫右首依次为华佗殿、王三奶奶殿和财神殿,左首为释迦殿、五圣宝殿、广生殿和三教堂后院又有白衣大士殿总共九处供奉着神灵回香阁在惠济祠以北一百余米,原名回香亭过去香客给娘娘进香回来如要下山,都要在此进香,故名“回香亭”回香阁的庙宇布局,据奉宽《妙峰山琐记》载:“宫北有回香亭,南向殿奉东岳帝东厢‘速报司’,神为岳忠武塑秦桧夫妇跪像;西厢‘现报司’顾颉刚的《游妙峰山杂记》记为:“正殿为东岳大帝,配殿为‘速报’和‘现报’……又有二配殿:(一)科神殿,(二)鲁班、仓神、火神、库神、财神殿正殿两壁悬着十殿阎王的画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