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共16页).doc
16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三轮冲刺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一、静力学: 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 (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 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平均速度,且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4.匀变速直线运动,=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之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 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 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5.自由落体(取): 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 6.上抛运动:对称性:,, 7.相对运动:①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②设甲、乙两物体对地速度分别为,对地加速度分别为,则乙相对于甲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同向为“-”,反向为“+” 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求滑行距离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即物体的速度产生两个效果 10.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刚好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vx1xαyβOx2s13.平抛运动: ①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重力的冲量相等; ②任意时刻,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的正切总等于该时刻前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的正切的2倍,即,如图所示,且; ③两个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且,由下降的高度决定,与初速度无关; ④任何两个时刻间的速度变化量,且方向恒为竖直向下三、运动定律: 1.水平面上滑行:a=g 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a 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 时间相等: 45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 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合力按质量正比例分配: Fm1m2m2m1Fm2m1F1F2m2m1FF2m2m1F1 ,(或),与有无摩擦(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θA不离开斜面,则系统,向右;A不沿斜面上滑,则系统,向左AαaABA对车前壁无压力,且A、B及小车的加速度5.几个临界问题: 注意或角的位置! θa斜面光滑,小球与斜面相对静止时 Bbθa 6.若物体所受外力有变力,则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FF 7.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①直接由加速度或合外力是否恒定以及与初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 ②由速度表达式判断,若满足; ③由位移表达式判断,若满足;四、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1.向心力公式: 2.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办法: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3.竖直平面内的圆运动 (1)“绳”类:最高点最小速度,最低点最小速度, 上、下两点拉力差6mg 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2.5R 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拉力差6mg (2)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弹力3mg,向心加速度2g (3)“杆”、球形管:最高点最小速度0,最低点最小速度 ⑷球面类:小球经过球面顶端时不离开球面的最大速度,若速度大于,则小球从最高点离开球面做平抛运动4.重力加速,g与高度的关系:,为地面附近的加速度。
5.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基本模式:“引力=向心力”6.人造卫星:高度大则速度小、周期大、加速度小、动能小、重力势能大、机械能大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同步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h=5.6T,v = 3.1 km/s 7.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 8.“黄金代换”:重力等于引力,GM=gR2 9.在卫星里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做 10.双星: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角速度相同,星与旋转中心的距离跟星的质量成反比11.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12.两种天体质量或密度的测量方法: ①观测绕该天体运动的其它天体的运动周期T和轨道半径r; ②测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13.卫星变轨问题低圆轨道椭圆轨道高圆轨道近地点远地点相切相切 ①圆→椭圆→圆 a.在圆轨道与椭圆轨道的切点短时(瞬时)变速; b.升高轨道则加速,降低轨道则减速; c. ②连续变轨:(如卫星进入大气层)螺旋线运动,规律同①c五、机械能: 1.求机械功的途径: (1)用定义求恒力功 (2)用做功和效果(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求功。
(3)由图象求功 (4)用平均力求功(力与位移成线性关系时) (5)由功率求功2.恒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在中,位移s 对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的物体(质点),一定要用物体的位移 对各部分运动情况不同的物体(如绳、轮、人行走时脚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则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4.机动车启动问题中的两个速度Otvvmv1 ①匀加速结束时的速度:当时,匀加速结束, ②运动的最大速度:当时,5.功能关系:摩擦生热Q=fS相对=系统失去的动能,Q等于滑动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功的大小6.保守力的功等于对应势能增量的负值:7.作用力的功与反作用力的功不一定符号相反,其总功也不一定为零8.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小物体无初速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相对滑动距离等于小物体对地位移,摩擦生热等于小物体获得的动能9.在传送带问题中,物体速度达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是受力的转折点 ① ②物块轻放在以速度运动的传送带上,当物块速度达到时10.求某个力做的功,则该功用“+”表示,其正负由结果的“+、-”判断六、动量: 1.反弹:动量变化量大小 2.“弹开”(初动量为零,分成两部分):速度和动能都与质量成反比。
3.一维弹性碰撞:, 动物碰静物:v2=0, ①质量大碰小,一起向前;小碰大,向后转;质量相等,速度交换,即; ②碰撞中动能不会增大,反弹时被碰物体动量大小可能超过原物体的动量大小4.A追上B发生碰撞,则(1)vA>vB (2)A的动量和速度减小,B的动量和速度增大 (3)动量守恒 (4)动能不增加 (5)A不穿过B()5.碰撞的结果总是介于完全弹性与完全非弹性之间6.双弹簧振子在光滑直轨道上运动,弹簧为原长时一个振子速度最大,另一个振子速度最小;弹簧最长和最短时(弹性势能最大)两振子速度一定相等 7.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思路:(1)如果是瞬时问题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去解决如果是讨论一个过程,则可能存在三条解决问题的路径2)如果作用力是恒力,三条路都可以,首选功能或动量如果作用力是变力,只能从功能和动量去求解3)已知距离或者求距离时,首选功能已知时间或者求时间时,首选动量4)研究运动的传递时走动量的路研究能量转化和转移时走功能的路5)在复杂情况下,同时动用多种关系8.滑块小车类习题:在地面光滑、没有拉力情况下,每一个子过程有两个方程: (1)动量守恒 (2)能量关系。
常用到功能关系:摩擦力乘以相对滑动的距离等于摩擦产生的热,等于系统失去的动能9.人船模型中10.处理碰撞问题三要点 11.滑块、子弹打木块模型的两个关键12.弧面小车、车载单摆模型 ① ②摆至最高点时若小球没有离开轨道,则系统具有相同速度a.弧面做往复运动,平衡位置即为弧面开始静止的位置;b.小球总是从弧面两端离开弧面做竖直上抛运动,且又恰从抛出点落回弧面内vyvvxvxv0a.小球落到最低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动量不守恒;b.弧面一直向右运动,小球从右端斜向上抛出后总能从右端落回弧面 ③若弧面轨道最高点的切线在竖直方向,则小球离开轨道时与轨道有相同的水平速度如图所示13.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弹簧牵连体: ①速度相等时形变量最大,弹性势能最大; ②弹簧原长时系统动能最大14.“内力不改变系统的运动状态”是指: ①不改变系统的总动量; ②不改变质心的速度和加速度七、振动和波:1.物体做简谐振动, 在平衡位置达到最大值的量有速度、动量、动能 在最大位移处达到最大值的量有回复力、加速度、势能 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