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名句及填空翻译文档.doc
4页《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 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P4: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P6:《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P7: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P6:《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鲁周公世家》P20: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P24: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高祖本纪》P44: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P49: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P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李将军列传》 P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P5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P56:《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P57: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孔子世家》P6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P6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P6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P6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P65: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P66: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P6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P67:《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63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65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67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管仲列传》69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69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70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屈原列传》P7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P7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P7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P7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况《荀子·劝学》P7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P7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秦始皇本纪》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项羽本纪》• P81: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P8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胡曾的《乌江》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P8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P8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秦始皇本纪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 元 胡天游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刺客列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滑稽列传》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P10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P106:天雨粟,马生角淮阴侯列传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名句打靶练习1.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 2.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 ,吾不如子房3.刘邦的《大风歌》: , , !4.《传》曰:其身正, ;其身不正, 5.谚曰:桃李不言, 6.不愤不启, ,则弗复也7.《诗》有之:“高山仰止, 8.故其称曰: ,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而六亲固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 10.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
其志洁, 其行廉, 1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 , , !1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13.此鸟不飞则已, ;不鸣则已, 14.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 !15.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 1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8.岁寒, 。
19.《诗》三百, ,曰:“ 《史记选读》名句难句翻译集锦《太史公自序》1.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2.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使来者思考 《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无以国骄人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高祖本纪》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恰巧项伯想救张良的命(使…活),(于是项伯)连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就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这才作罢2、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沛县父兄们仍旧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3、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第二天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使…跟从),驱马来到鸿门拜见项羽,向他道歉。
《李将军列传》1.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2.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3.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管仲列传》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人们家中财务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仪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就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6、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屈原列传》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4、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忧愁、苦恼、疲困时,没有不喊天的,生病痛苦,内心悲痛时,没有不喊父母的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他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项羽本纪》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悬赏我的人头,我把这份好处送给你吧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自己夸耀功劳,施展自己的聪明,独断专行而不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可以用武力征服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结果五年就亡掉了自己的国家,身死在东城,尚且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实在是太错了。
《滑稽列传》1、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太史公说:“世上的道理广阔无垠,难道不伟大么!言谈话语果能稍稍切中事理,也是能排解不少纷扰的《魏公子列传》1.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生2.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公子的随从人员都暗自责骂侯先生侯先生看到公子面色始终不变,才告别了朋友上了车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您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表现在哪里呢?4.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我对待侯先生算是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淮阴侯列传》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往破井陉口,攻击赵国4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8兵法不曰‘陷之死地。












